惠州:深度“融湾”开新局 厚植发展新优势

[报料热线] 2831000

   这两天,从香港回惠州创业的“陀枪师姐”何禹霏一直在关注刚闭幕的市委全会和正在进行的市两会。抢抓“双区”建设机遇,深度融入粤港澳大湾区、融入广东“一核一带一区”、融入深圳都市圈,惠州深度“融湾”不仅受到与会人员关注和热议,也让会场外的何禹霏十分兴奋,“湾区深合作,惠州新发展,前景更广阔”。

  “十三五”期间,粤港澳大湾区国家重大战略全面实施,深圳先行示范区开局良好,省“一核一带一区”建设加快推进;今年,省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深圳都市圈范围。作为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节点和深圳都市圈重要成员,惠州与大湾区城市群交流不断深入,在交通交往、产业科技、生态环保、旅游休闲、社会治理、政务服务、医疗教育等方面实现协同合作、借鉴互动、共享互通。

  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惠州提出全力支持、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和深圳都市圈,是“鲜明的政治态度”,也是“发展的必然抉择”。“双区”建设、深度“融湾”,市委全会与市两会发出的强音,给惠州加强与大湾区城市的合作打开更大的想象空间,也为惠州打造开放型的经济新优势拓展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深度“融湾”为惠州打造开放型经济新优势拓展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这是大亚湾石化区鸟瞰。 惠州报业传媒集团东江图片社供图

  ■关键词:合作

  积极开拓做好空间资源平台交通对接

  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举全省之力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推动广州、深圳“双城”联动,充分激发“双区”建设的整体效应、集聚效应、协同效应、战略效应、辐射引领效应。

  惠州是大湾区连接粤东、粤北以及闽赣地区的枢纽门户。交通带动产业、产业支撑城市,惠州提出立足畅通大湾区互联互通渠道,持续推动“丰”字道路交通主框架建设,努力形成外联内畅、互联互通的大交通网络格局。串起江西赣州和广东河源、惠州、东莞、深圳的赣深高铁计划年底通车;串起深圳、惠州、深汕特别合作区的深汕高铁今年初开工建设;“丰”字道路交通主框架对接深圳、东莞的深莞惠红色干线路线正全面施工。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要开工深惠城际、莞惠城际小金口至惠州北段等项目。深圳至汕尾铁路、广州至河源铁路也已列入广东省重点建设前期预备项目计划。

  加快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在推动珠三角核心区优化发展中,惠州要培育壮大电子信息、石化等支柱产业,做大经济规模,打造珠江东岸新增长极。作为湾区东岸最具增长空间的战略腹地和新兴工业城市,全力打造“2+1”现代产业体系的惠州,产业链条配套日益齐全、科技创新实力不断增强,具备充足的企业孵化、创新成果产业化发展空间,深莞惠产业链协同创新步伐不断加快,“深圳都市圈”产业集群日益壮大。

  市大湾区办常务副主任徐火强认为,惠州紧邻广州、深圳,融入“一核一带一区”有很好的区位优势,要更加主动加强和广州、深圳的交流合作,加强不同层次的对接,服务广州、深圳发展,并在对接过程中准确了解广州、深圳的需求,从中找准惠州机遇,发挥惠州优势。

  “惠州应积极开拓,做好空间、资源、平台和交通的对接。”市政协常委胡瑞卿用四个“对接”建议惠州深度“融湾”。她提出,在空间对接上,结合惠州在大湾区的空间区位优势,建设惠深、惠广、惠港、惠莞创新产业带,布局重点区域、重点平台等,强化多节点创新与产业支撑,形成带动惠州发展的增长极;在资源对接上,全面对接广深,积极对接港澳,深化对外交流与合作,积极引进优秀人才、优质企业、先进技术等优质资源,为惠州“2+1”现代产业体系发展提供支撑;在平台对接上,多层次多节点对接大湾区科技创新平台、产业发展平台,推进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和产业差异化、互补性发展,融入大湾区科技创新及产业发展的大平台、大体系,并争取更多科技成果到惠州转移转化;在交通对接上,建立对外拓展的综合性交通网络体系,继续完善高速、高铁、机场、海港、城轨等对外联通的海陆空立体交通网络体系,全面融入大湾区现代化交通网络,实现惠州1小时通勤湾区中心城市,畅通惠州与大湾区人才、产业、科技创新等资源交流,推进惠州承接大湾区优质资源。

  ■关键词:改革

  借助“双区”建设实现机制体制新突破

  去年11月,惠州与深圳、东莞、汕尾等城市签署“跨城通办”协议或达成合作意向。通过线上与线下方式,100多项政务事项可实现跨城办理,解决群众与企业异地办事面临的“多地跑”“折返跑”堵点难点问题。

  这是深圳都市圈城市群利用“互联网+政务服务”实现政务服务共享互通的案例,也是惠州借鉴发达城市先进经验打造“快人一步”营商环境的有效探索。

  抢抓“双区”建设机遇深度“融湾”,需要以全面深化改革激活构建新发展格局强大动力。学习深圳、广州等发达城市改革经验,尤其是深圳先行示范区改革试点成果,鼓励基层大胆创新探索改革措施、谋划推动创造性引领性改革项目、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打造“快人一步”营商环境等,是惠州深度“融湾”实现新发展的强劲动力。

  惠州打算创新深化各项改革,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的案例层出不穷。

  市委编办主任侯文慧介绍,去年我市向省争取支持下达3500多个编制,下沉了2600多名编制和人员到镇街一线,推动完成镇街改革基层之治,组建了镇街综合行政执法队,优化整合了镇街的“七所八站”,解决了多年来镇街存在的“权小责大”问题。我市机构编制工作将继续深化改革与创新,做好改革优化文章和做活加减法文章,重点做好两个开发区管理机构规范改革、公益一二类事业单位改革、公安机关改革等,在统筹编制资源上谋发展,在严控总量的基础上做活减法,精算加法,为全市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体制机制保障。

  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邝兆雄介绍,长期未经营企业(僵尸企业)大多数因未履行年报公示义务或“失联”,被列入经营异常名录或者严重违法失信企业名单,影响了全市社会信用环境。我市去年推进企业注销便利化,全面实行企业注销“审核合一、一人通办”制度,将企业注销登记时限由原来的5个工作日压缩到2个工作日,一年注销“僵尸企业”1.6万家。

  市公安局常务副局长黄育生介绍,在“放管服”改革方面,市公安局今年起把户政、交警、出入境等与群众密切相关的服务业务突破了区域限制,实现了“一窗通办”,如过去户政服务业务必须到所在的派出所办理,如今均可以在市民服务中心一个窗口办理。

  “惠州宜抓住国家和省下放权限的机遇,借助‘双区’建设实现机制体制上的新突破,推动惠州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山大学岭南学院教授、中山大学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副主任林江指出,惠州应该加强对都市圈的研究,借鉴广佛同城化的成功经验,加快推动融入深圳都市圈步伐。

  ■关键词:开放

  建好用好对外开放平台吸引资金人才

  2月26日,大韩5G材料研发生产及全球供应链中心项目签约落户中韩(惠州)产业园起步区。该项目是中韩(惠州)产业园起步区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签订后引进的最大一个韩资项目,由大韩化工集团在惠州成立韩资独立子公司,总投资额约10亿元,规划用地面积约6.8万平方米,预计达产后年工业总产值约15亿元,年税收贡献约7000万元。

  市委全会提出,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对外开放,在开放中实现高质量发展。要建好用好对外开放平台,抢抓中韩自由贸易协定第二阶段谈判即将完成的契机,以自贸试验区标准打造中韩(惠州)产业园;加快中国(惠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实现跨境电子商务产业规模持续提升。抢抓加入RCEP和签订中欧投资协定带来的“窗口期”,加强与日韩等国合作交流,深度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保持吸引外资的强劲势头。

  作为广东省唯一经国务院批准的中外共建产业园,中韩(惠州)产业园也是惠州打造“3+7”工业园区矩阵中的重点园区之一。截至去年12月,中韩(惠州)产业园起步区已过会项目69宗(其中外资项目12宗),主要聚焦5G泛终端和配件、专用电子设备、新能源电池等产业领域,计划总投资约382亿元,其中产业项目预计达产产值约686亿元。

  去年5月,惠州成为国家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7月,《中国(惠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实施方案》获广东省政府批复;8月14日,惠州首个跨境电商清关中心在惠州淡水车检场开通运营;11月,我市正式开通跨境电商B2B(9710、9810)出口业务。截至去年11月底,我市跨境电商出口超过2亿元。

  成为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惠州市民还实现在家门口“买全球”。在港惠购物中心,惠州首家“保税+新零售”线下实体店CW大药房自去年11月开店以来,让许多市民享受到免税的价格购买到喜欢的进口商品。“效果非常好!”市人大代表秘海英介绍,今年要在这个基础上探索更多新的“保税+新零售”、免税店等跨境电商模式,吸引更多境外消费回流。

  市人大代表黄文辉建议,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一带一路”建设给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带来更多的开放和合作机会,惠州在开放城市、创新城市建设上,需要创造更多的条件和更大的空间,吸引更多国内外年轻人到惠州创新创业,尤其是港澳年轻群体。

  “深度‘融湾’,不仅要推进与中心城市同城化发展,还要进一步增强对外开放空间,增强城市承载能力,加快释放发展潜能。”惠州市委党校科研部副主任、经济学博士黄忠平认为,随着湾区交通网络建设的完善,惠州与湾区城市将共同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实现交通生活互通互联、生态环境共保共治、民生服务共建共享,教育、医疗、养老、环保等政策顺畅衔接。

  好声音

  深度“融湾”,惠州要做好空间、资源、平台和交通的对接。尤其在资源上,全面对接广深,积极对接港澳,深化对外交流与合作,积极引进优秀人才、优质企业、先进技术等优质资源,畅通惠州与大湾区人才、产业、科技创新等资源交流,推进惠州承接大湾区优质资源。

  ——市政协常委胡瑞卿

  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作为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节点的创新型城市,惠州需要培育更多加速企业发展的物理空间需求,吸引更多国内外年轻人到惠州创新创业,尤其是港澳年轻群体。

  ——市人大代表黄文辉

  统筹 惠州日报记者李向英

  采写 惠州日报记者李向英 黄晓娜 游璇钰 谭琳

娜娜带您看两会

分享到:
上一篇:
编辑:任己章
分享到:
  • 今日惠州网微信
  • 惠州发布微信
  • 惠州文明网微信
  • 惠州头条APP

查看所有评论网友评论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观点,与今日惠州网无关。发言最多为2000字符(每个汉字相当于两个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