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港跨河研发 上演更多“大疆”传奇

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发展迅速。

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园。

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内的药企正在进行试验

  入驻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一年半以来,香港中文大学深港创新研究院已成功搭建全国首个开放式医疗机器人测试基地,研发的针对腹腔微创手术等医疗手术辅助机器人,部分已进入临床实验阶段。

  “医疗手术辅助机器人,能够替代医生助手繁重的持械操作,帮助医生在手术过程中高精度持握手术器械。在该领域,高校基础研究层面就已完成临床实验的例子,全球范围内为数不多。”该项目负责人、深港智慧医疗机器人开放创新平台执行主任钟仿洵介绍,深圳在机械、电子领域供应链和产业配套的完善程度,在香港是不可想象的。他期望借助深圳和大湾区其他城市的制造业优势,成立手术机器人孵化公司,实现校内基础研究成果向产业化拓展。

  一边是蜚声世界的高等教育和基础研究成果,一边是世界独一无二的科技创新产业集群,香港和深圳在科技创新领域的互补性,让处于深港接合部的合作区天然成为各自优势的聚合地,越来越多香港高校的科研项目在此发生“化学反应”,探索“基础研究+产业化”的发展路径。

  小地方,也有深港合作大作为。无数个“大疆”,有望在这片土地上产生。

  既“顶天”又“立地”

  “只要有一个想法,在这里可以马上得到实现。”谈起“深圳速度”,香港科技大学深港协同创新研究院执行总监高凌云赞不绝口。她说,在这边可以找到最全的供应链,速度、配合度都非常高。

  作为第一家落户合作区深圳园区的香港高校,2019年,香港科技大学在合作区内设立了深港协同创新研究院,搭建的蓝海湾孵化港、科研实验室集群、持续进修学院,把香港高校的优势资源同深圳良好的产业环境、科创土壤结合起来。其中孵化的19家企业,均为香港科技大学教授、校友或香港青年创办。

  “香港高校科研+深圳创新产业”的组合在合作区里已经不是个例。这一组合的背后,是深港两地科技创新优势的叠加与耦合。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郭万达介绍,香港有5所高校进入世界前100名,其中4所位居前50名。除了排名,香港高校在基础研究领域包括人工智能、信息技术、生命科学、新材料、能源等都具备明显优势,拥有不少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技术中心。同时,香港高校更加国际化,吸引了大量国际人才,并且香港的人事科研体制、监管标准等更加国际化。相比之下,深圳有强大的制造业,门类齐全,覆盖了传统制造到高端制造的各个领域,汇聚了大量科技创新企业,以企业为主体的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超过5%,形成了完善的创新生态。

  香港“一国两制”研究中心研究总监方舟在十几年前就提出了深港创新圈的概念。他认为,香港是拥有全世界排名前100大学数量最多的城市,有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学,但香港制造业占GDP比重仅1%,导致缺乏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能力。深圳在通信、电子、互联网等领域已经诞生了一批世界级企业,但深圳高等教育短板明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很少。两个城市在科技创新领域的互补性很强。

  “香港的独特性是深圳缺少的,深圳的独特性又是香港没有的,两种独特性相加的区域,在全世界都很难找到。”郭万达表示。

  香港城市大学深圳福田研究院院长陈福荣认为,可以从人才、技术、资金、市场四个维度考虑研究院结合深港双方优势的实现路径。香港是国际化的窗口,能够快速吸收国外先进技术成果,在人才和技术两方面优势更大,但香港本地市场太小;深圳对科研更加重视,在这里申请科研资金更加容易。

  “研究院叠加了深圳和香港两大‘品牌’,在这里做项目既‘顶天’又‘立地’。”陈福荣说。

  从实验室到市场的创新生态链

  深圳河畔,深港两地唇齿相依。作为唯一一块深港地理相连的合作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布局让合作效应互补放大,成为深港科技创新的最佳结合点和撬动点。

  2017年,深港明确共建“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和“一区两园”的布局。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出炉,合作区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唯一定位以科技创新为主题的特色平台。2021年,合作区成为国家“十四五”规划中“两廊两点”架构体系中的重要节点。

  战略定位的变化,让合作区科技创新从“零的突破”到“集聚发展”。目前,合作区深圳园区已引进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城市大学、香港理工大学5所香港高校共10个优质科研项目。合作区已实质推进和落地高端科研项目140余个,“量子谷”“湾区芯谷”、能源科技、大数据及人工智能、生物医药、香港高校项目实现集群发展。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福田生物医药创新研发中心是落户合作区的研发机构之一。该校医学院副院长、中心主任叶德全正计划搭建蛋白类药物的中试设施,推进药物研发成果向下游转化。

  “中试阶段,蛋白药物在一定规模建立质量标准,进入临床前研究。中试设施不仅作为中心和深圳的科研设施和资源,也将成为一个开放性平台,服务香港同事的药物研究和开发,以及为有需要的生物医药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叶德全说。

  在生物医药领域,截至2021年底落户合作区的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检查大湾区分中心,已完成214个品种受理审查实操培训、完成大湾区内3个新药上市助审审评报告,医疗器械技术审评检查大湾区分中心出具评审报告888份、处理申请4704项;世界领先的“AI+药物研发”企业晶泰科技、国内唯一自主研发的7T人体全身磁共振成像系统的联影医疗均入驻合作区。

  深港科技创新开放合作先导区、国际先进创新规则试验区、粤港澳大湾区中试转化集聚区是合作区的“三大定位”,“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正在合作区逐渐形成,推动科技成果从高校、实验室走向市场。

  “合作区内的平台和资源为药物研发提供了很大支持。”叶德全希望,自己的研究加快步伐,把处于早期阶段研究的蛋白药物尽快推向临床试验。

  (记者 陈熊海 摄影 朱洪波)

编辑:任己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