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力争2025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5000家

原标题:
《惠州市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提出建设具有示范引领带动作用的创新型城市
力争2025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5000家

  惠州“十四五”科技创新发展的指导性文件和行动纲领出炉!《惠州市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日前印发,我市开启创新型城市建设新征程。

  根据《规划》,到2025年,全市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高,形成更加开放、更加包容、更加成熟的区域创新体系,主要科技指标实现显著提升,基本建成具有示范引领带动作用的创新型城市,成为支撑科技创新强省建设的重要力量。其中,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10%以上,R&D占GDP比例达到3.5%;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45%,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55%。


德赛西威智能网联惠南工业园展厅的智能驾舱充满科技感。 惠州日报记者李松权 摄

  抓机遇

  建设深圳创新资源首要承接地和科技成果转化首选地

  抢抓“双区”和两个合作区建设重大战略机遇,惠州不断加快深度融深融湾步伐,“科技互兴”是深度融深融湾八大专项行动之一。

  《规划》提出,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机遇,积极融入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建设,积极参与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以两大科学装置纳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规划为契机,打造大湾区能源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和国际核能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

  惠州将高水平对接深圳科技创新资源,建设深圳创新资源首要承接地和科技成果转化首选地;积极探索与广州、东莞在跨界地区开展产业合作、创新协同和同城化试点;全面深化与港澳科技创新合作,构建更加灵活高效的港澳科技合作机制,与港澳合作推进创新平台建设。吸引国际顶尖实验室、科研机构、高校、世界500强企业来惠州设立实验室、研发中心、开放式创新平台或科技成果转化基地。

  根据《规划》,我市将面向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前沿,布局开展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支持开展颠覆性技术创新,突破一批制约产业发展的“卡脖子”技术。构建绿色技术创新体系,推动碳排放率先达峰后稳中有降,增强绿色低碳科技实力和应对气候变化能力,为惠州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提供有力科技支撑。


中科院“两大科学装置”总部区全景。 惠州日报记者朱金赞 摄

  育动能

  推动重大创新平台建设,推进产业链创新链融合

  “十四五”期间,我市将加快推动两大科学装置、先进能源科学与技术省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及高水平创新研究院等重大创新平台建设与发展,推动“2+1”现代产业集群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发展,实现产业集群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打造具有战略性和全局性的产业链。

  根据《规划》,我市将围绕两大科学装置建设广东省核技术产业化基地,延伸两大科学装置创新链条,启动同位素研发平台、高能量密度研究平台建设, 推动高密度能源燃料研究装置(DEEF)落户惠州;推动先进能源科学与技术省实验室建设,建设全球能源科技创新高地和新兴能源产业重要策源地;发挥先进能源科学与技术省实验室联动带动作用,建设惠州市绿色能源与新材料研究院,推动中科院过程所惠州研究分院落地。

  我市还将围绕“2+1”现代产业部署创新链,推动产业链和创新链深度融合,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智能化高端化发展,力争到2025年全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25%。培育发展创新型领军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力争到2025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50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3000家。


惠州市科近离子膜材料研究院研发人员在科技攻关。 惠州日报记者刘豪伟 通讯员蒋照练 摄

  聚人才

  打造创新人才高地,优化科技创新环境

  科技创新离不开人才。

  “十四五”我市将进一步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优化科技创新环境,吸引更多英才聚惠。根据《规划》,我市继续实施“惠”聚优才行动,聚焦掌握重点产业“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领域以及前沿科技领域的高层次人才,力争到2025年全市引进创新创业团队50个、领军人才100名,每万人研发人员全时当量达90人年。通过“赛场选马”“人才+项目+园区”等方式,支持青年科技人才优质科技创业项目落地惠州,引导社会投资资金支持青年科技人才创新创业。实施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制度,全面推广外国人高端人才确认函、外籍和港澳高层次人才认定工作事项,为外国人才提供科技研发、子女入学、医疗保障等便利措施和绿色通道服务。

  我市还将充分发挥市场配置创新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强化企业技术创新的市场导向机制,鼓励企业积极牵头申报科研项目。实行“揭榜挂帅”“赛马”等制度,征集若干我市重点产业相关技术领域内的技术难题,面向全社会公开征集解决方案,汇聚国内外智力资源攻坚克难。对人才进行分类别、多维度评价,加大对科技成果转化绩效突出的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及人员的支持力度,建立鼓励创新的容错免责激励机制。

  惠州日报记者李向英 通讯员曾权辉

编辑:任己章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