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东梁化深挖“红色+绿色+古色”资源 引领绿色发展

[报料热线] 2831000

  清明前后,突然降温。一夜大风,惠东县梁化镇谢洞革命纪念广场落下了不少树叶,年逾七旬的王德明早早起床,拿着扫帚在广场里扫起了落叶,这是他父辈浴血奋战的地方,脚下的土地曾经被热血染红。王德明是谢洞先辈王松之子,谢洞革命纪念广场就建在他家的果园里。10多年来,他和儿子王拥文传承先辈革命精神,致力于挖掘谢洞革命事迹,让后人铭记那段不可磨灭的血泪历史。

  铭记是为了更好前行,多年来,在谢洞人民乃至整个梁化人民的努力奋斗下,梁化镇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十三五”期间,该镇镇域经济发展稳中向好,全镇地区生产总值达17.89亿元。未来,梁化镇将推动经济加快发展,加快推进宇尼索斯主体大楼、惠东县蔬菜省级现代产业园区等项目建设工作。同时,全面提升项目服务水平,加大招商营商稳商力度,提升乡村旅游业热度。依托国家3A级森林公园、梁化梅园,结合谢洞革命老区,小禾洞特色民宿,梁化屯遗址、文昌古塔及石屋寮古建筑群等旅游资源,实行“生态+红色+古韵”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增强生态、红色、古遗址、特色休闲观光康养等旅游资源的联动,构建梁化休闲旅游产业链,推动梁化镇旅游产业快速发展。

  忆烽火岁月

  谢洞曾是中共惠阳县委机关所在地

谢洞革命纪念广场。

  谢洞的革命历史源远流长,素有“红色堡垒村”之称。如今,该革命老区建有谢洞革命纪念广场,广场内建有谢洞革命历史展馆,展出谢洞长达20多年的革命事迹、物品及珍贵相片。

  1925年,平山区农会秘书长游纪修在谢洞点燃革命火种,兴农会、建农会,兴起了农民革命运动。

  1929年8月,经中共惠阳县委政治交通员翟胜提议,中共惠阳县委负责人陈允才、傅燊霖来到谢洞,开展革命活动,为惠阳县委的进驻做准备。同年11月,中共惠阳县委机关设在谢洞,隶属中共海陆惠紫特委领导,书记陈允才,委员有刘青山、高添梅、刘志远、叶青等。在县委的直接领导下,谢洞农民运动风起云涌,并迅速向附近村庄扩展。同年12月,谢洞党团组织成立,有党员8人,书记王潭英,王松任团特派员。

  1929年底,谢洞重新建立了农会,会长王潭英,副会长王潭连。成立时,全村80%农户加入农会,后发展到95%加入了农会。

  1930年9月,谢洞赤卫队成立,队长王潭连,副队长王顺祥,赤卫队员有30余人,后发展到80余人。赤卫队以白面石、亚婆髻、潭头嶂等大山为依托,开展了武装割据,支持农会的减租减息斗争。

  1931年农历二月二十八日,县委机关遭梁化敌警卫队袭击,陈允才等安全转移,农会花名册等文件落入敌手,油印机等被洗劫一空,县委办公的房子也被烧毁。女干部陈玉英被捕牺牲。同年5月,中共惠州县委在谢洞成立,隶属两广省委领导,书记陈允才,组织部长叶青、宣传部长蔡步墀。下辖惠阳、紫金、河源、博罗4个县。

  1932年冬,迫于形势险恶,县委机关和游击队转移到青龙潭、白花、淡水等地流动办公,只留下部分同志与谢洞人民一起坚持革命斗争。1934年,为保存革命力量,王松等人遵照上级的指示,分散到香港做工。1935年初,王松等重返家乡,继续战斗。

  1939年秋,“东江华侨回乡服务团”的黄云鹏来梁化接收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失散了的党员,首先与王松接上了头,恢复了党的组织。

  1941年春,中共梁化区委成立,陈永任书记、王松任组织委员、罗哲民任宣传委员。区委机关设在谢洞村。在梁化区委的领导下,谢洞游击队与梁化人民一起,开展了“分化独九旅”“智取枪弹”“掩护群众大转移”“深入虎穴搞情报”等大量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同年底,陈永调离梁化,惠阳县委特派员邓秀芳接任区委书记。在邓秀芳的领导下,谢洞组建了抗日同盟会,训练抗日游击队,与日寇展开殊死斗争。

  1945年5月,梁化建立了抗日民主政府。

  1946年6月,“东纵”北撤,上级党组织指示王松留在当地,从公开的斗争转入地下活动,并任命王松为梁化乡党总支书记,领导黄竹浪、吕屋坪和谢洞3个党支部。

  1949年10月,梁化解放。

  聚奋进力量

  大项目纷纷落户,梁化迎来大发展

  长久以来,谢洞那段可歌可泣的革命历史一直深藏在梁化山林间。如今,经过谢洞人的努力,谢洞建成了革命纪念广场、历史展馆、红军井、中共惠阳县委机关办公旧址等。

  传承是为了更好发展。近年来,梁化人民砥砺前行,工业产业稳步发展,工业产业布局逐步优化。以省农业龙头企业伦信农业有限公司牵头的惠东县蔬菜省级现代产业园已完成85%建设工作,产业集群效应凸显。鸡笼山现代绿色大型石场项目、粤港澳大湾区(惠州)冷链物流枢纽基地项目等重大项目纷纷落户梁化,梁化未来可期。

  据梁化镇主要负责人介绍,未来,梁化将全面加快项目建设速度,推进宇尼索斯主体大楼、惠东县蔬菜省级现代产业园区建设进度,做好鸡笼山现代绿色大型石场项目用地交付收尾及进场建设工作。同时,全面提升项目服务水平,加快粤港澳大湾区(惠州)冷链物流枢纽基地项目、熙麦(惠东)大消费双循环产业园项目、中澳农牧产业园项目的土地调规进度,力促惠州市泰芊生态农业观光项目纳入2021年省预备重点项目。加大招商营商稳商力度,致力产业链招商、以商引商,争取一批强链、扩链的项目落户。

  另外,今年梁化将依托国家3A级森林公园、梁化梅园,结合谢洞革命老区,小禾洞特色民宿,梁化屯遗址、文昌古塔及石屋寮古建筑群等旅游资源,实行“生态+红色+古韵”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增强生态、红色、古遗址、特色休闲观光康养等旅游资源的联动,勾勒具备可实操性旅游路线,完善配套基础设施,构建梁化休闲旅游产业链,推动全镇旅游产业快速发展。

  此外,梁化将以县蔬菜省级现代产业园为平台,形成以“大数据、大冷库、标准化大棚、大市场”为四大抓手的产业布局,健全联结机制,更好发挥龙头企业对农户发展现代农业的带动作用。充分发挥“一镇一业、一村一品”专业镇优势,全力推进农业强镇创建工作,培育梅菜等农特产品精深加工,提升种植生产设施装备水平,培育壮大玉米、青枣、联新荔枝等特色农业,推动梁化农业产业向品牌化转型。

  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未来,梁化将完善镇村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做好后续运行维护管理,提高镇村污水收集和废水处置效能,不断提高日常管护专业化程度,增设污水管网和子管网,实现雨污分流。完成污水处理厂围墙修葺和加固,维护周边基础设施。“河长制”常态长效落实。继续严格落实《惠州市西枝江水系水质保护条例》,继续保持花树下水库水质优良,稳步推进梁化河综合治理,抓好饮用水源地的保护工作,强化水质量源头防控,推进万松河(黄竹沥)国考断面水质达标。合理规划建设“四小园”,见缝插绿,统一规划“换新装”。

  未来,梁化将加大资金和人力投入推动教育强镇复评工作,着力改善梁化一中、二中办学条件,推动全镇教学质量稳步提升。挖掘梁化屯、文昌阁、谢洞革命老区等历史文化资源,推进文昌阁的修缮工作,做好遗址、文物的保护和利用。加快推进梁化镇卫生院扩建项目,扎实开展村卫生室标准化提升工作,增设梁化镇农贸市场,加强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养护维修。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探索养老新模式,支持康养、医养等项目落地。

  人物故事

  先辈革命事迹 母子同心投身革命

王松故居。 惠州日报记者杨建业 摄

  1929年11月1日,中共惠阳县委机关进驻谢洞,自那时起,谢洞村发生了许多悲壮的武装斗争故事,也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其中以陈茂兰、王松母子二人共同谱写的革命故事最为村民津津乐道。

  陈茂兰是惠城区横沥镇赤坎村人,1909年与谢洞下新屋村民王景祥结为夫妻。不幸的是,王景祥在女儿王争友出生前一天就病逝,留下年仅7岁的长子王松、5岁的小儿子王生以及女儿王争友。面对困境,陈茂兰没有放弃,依然凭借自身努力尽力抚养3个孩子。

  1929年8月,经过王松姨表翟胜、翟才介绍,陈允才、傅燊霖等人到谢洞开展革命活动,就住在陈茂兰家中。经过耳濡目染,陈茂兰走上了革命道路。陈允才等人在谢洞开展革命活动期间,她经常为党的秘密会议担任警戒任务。每次开会,她总是以刷番薯、切萝卜、补衣服等家务活掩人耳目,时刻注意周围动静。在陈茂兰的熏陶下,当时不满20岁的王松也走上了革命道路,游走在村中宣传革命,教村民唱革命歌曲等。

  1929年秋,王松加入共青团,被派往博罗县城,以某饼店店员为名从事革命活动,于次年上半年,调任谢洞团支部的联络员,同年下半年任横(沥)梁(化)区团县委特派员,1931年改任横梁区团区委书记。

  自中共惠阳县委机关进驻谢洞后,陈茂兰母子更加积极参加各项革命活动,成为该村农民运动的领头雁。

  那时候,县委机关工作人员、武装保卫人员和地下交通员等都在谢洞活动,吃饭成了一大难题。为此,陈茂兰扛起了重任,为了让县委机关有米下锅,她长年缩衣减食,忍饥挨饿。为了筹钱给县委机关人员买米,陈茂兰夏天割山草,挑到2公里外的梁化圩去卖。冬天,冒着刺骨寒风,到村后树林采小板栗,炒熟后拿到梁化圩上卖,换得点滴银元,买回少量大米,全部交给县委机关人员,让他们煮粥做饭。

  在谢洞革命运动危难之际,陈茂兰、王松母子毅然决定变卖祖上留下的田地和林木,换取资金资助共产党和游击队的武装活动。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王松积极投身抗日战争中,带领抗日武装“火烧新桥头、攻打伪乡府”等活动,为梁化抗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1949年,梁化解放,王松任梁化乡农民协会主席、梁化乡党委组织委员、乡人民政府公安员等党政职务。

  陈茂兰、王松母子在整个革命期间,诠释了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他们的事迹广为流传。

  传承革命精神 挖史料修故居建纪念广场

王德明在介绍谢洞的革命历史。 本版图片 惠州日报记者杨建业 摄

  “那些事已过去很久了,很多人都不记得,我们有义务让先辈的革命事迹让后人铭记。”王德明说。

  受奶奶陈茂兰、父亲王松的影响,王德明从小就有一个从军梦。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他并没有如愿,但这个梦想在他的儿子王拥文的身上得到了实现。王拥文17岁入伍,19岁入党,在部队历任班长、中队党支部组织委员,并多次立功受奖。20岁退伍,加入公安队伍至今。

  谢洞革命纪念广场所在的地方就是王德明家的果园。为了更好打理广场,他就住在当年为方便管理果园而建的瓦房里。王拥文自小就深受父辈祖辈的影响,1989年从部队回乡探亲之时就开始与爷爷王松的老战友、时任广东省军区副政委邓秀芳接触,听他讲述革命历史和爷爷的革命事迹,从而萌发了要发掘整理这段革命历史的想法,复员之后就开始谋划此事。

  工作之余,王拥文到惠东档案馆、党史部门查阅惠阳革命地方史、广东革命词典、王松回忆录等大量关于谢洞革命起源至解放的过程,并做好笔记。为了得到更多的史料,他还自费到广州、海南寻找当年的革命前辈黄云鹏、胡施、朱德明等,到省、惠州、海丰、博罗、惠阳、惠城、河源等的党史部门查阅资料……通过10多年的努力挖掘,初步形成了部分文稿。

  2004年,王拥文回乡召集乡亲们以“发扬革命传统、建设美好家园”为主题召开座谈会,成立老区建设理事会,设立办公室。2005年在本村举办谢洞革命历史图片展,展出140多幅图片。在政府部门支持下,如今,王拥文利用自家果园地建成了谢洞革命纪念广场、历史展馆等,修缮了王松故居、红军井,在展馆内和露天广场举办10多次革命历史图片展,供党员干部群众和学生参观学习,让大家牢记这段革命历史,发扬革命精神,奋进新时代。

  文字 惠州日报记者蔡伟健 特约通讯员黄少卿 通讯员陈敏慧 叶衍达

分享到:
下一篇:

相关新闻

编辑:朱冰
分享到:
  • 今日惠州网微信
  • 惠州发布微信
  • 惠州文明网微信
  • 惠州头条APP

查看所有评论网友评论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观点,与今日惠州网无关。发言最多为2000字符(每个汉字相当于两个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