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丰”字到“融深35条” 惠州加速“融湾入圈”

原标题:
惠州全面支持参与“双区”和两个合作区建设
加速“融湾入圈” 构筑发展高地

  惠阳淡水,工程师杨文豪搭乘厦深“轨道的士”,从淡水家里到深圳龙华的工作室只要2小时;龙门县城,经理饶志文从深圳家里到龙门大健康产业园里的公司,开车走武深高速只要1.5个小时;惠城江北,赣深高铁惠州北站即将通车,年底这里将人来人往。

  一个个流动的镜头,是粤港澳大湾区加快打造“轨道上的湾区”的真实写照。大湾区里的惠州人,“融湾入圈”生活通过交通大动脉已成现实。

  近年来,惠州以交通带动千亿级产业园区组团发展,在规划、产业、资源、环境、政务服务等方方面面主动作为,加速“融湾入圈”,全面支持参与“双区”和两个合作区建设,加快打造珠江东岸新增长极、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重要地区和国内一流城市。 

大湾区城市间产业深入协同集群发展。这是惠城区东江湾产业园建设现场。惠州日报记者李松权 摄

  主动作为

  从大“丰”字到“融深35条”

  2019年2月,《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印发,大湾区“巨轮”鸣笛启航;8月,《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发布,特区“升级”号角吹响。一年之内,两大国家战略花落广东,“双区”利好叠加,湾区风起潮涌。

  置身大湾区开放发展大局,惠州以开放思维抛出“丰”字交通主框架规划,项目整体纳入“交通强国”试点项目,整个“三横一竖”高速路网全部纳入省高速公路网规划。“丰”字分别对接广州(知识城)、东莞(松山湖)、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深圳(前海)、香港,同时连通中心城区与惠州湾。

  表面是交通开放对接,背后是交通带动产业、产业支撑城市的发展逻辑。在“丰”字交通主框架规划发布不久,《惠州市实施工业园区提质增效行动方案》出台,沿“丰”字交通主框架及带动组团布点实施“3+7”千亿园区提质增效行动。其中,除优化提升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仲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中韩(惠州)产业园3个国家级园区外,新规划7个千亿级园区,总规划占地面积200平方公里,为惠州经济社会发展吸引更多优质资源,注入更多创新发展活力。

  “十四五”开局之年,利好再加码。4月25日,广东省“十四五”规划出台,惠州全域纳入深圳都市圈,紧邻广州都市圈。5天后,以市委、市政府名义出台的首个专门聚焦深圳都市圈的方案文件——《惠州抢抓“双区”建设重大机遇,深度融入深圳都市圈的行动方案(2021-2023年)》发布实施。

  该行动方案又称“融深35条”,被视作惠州“融湾入圈”的行动指南,提出加强与深圳都市圈发展规划衔接,在基础设施上加快协同,在产业发展上承接辐射,在创新创业上学习借鉴,在城市建设上对标提升。

  9月初,《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方案》相继发布,横琴、前海被视为大湾区建设的核心引擎,大湾区加速启航。惠州召开市委十一届十二次全会,部署支持横琴、前海两个合作区建设工作,积极主动对接利好,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惠州在‘融深’上态度非常积极,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学系教授、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副主任林江评价,惠州表现出紧紧抓住产业引进和培育重要机会的决心,从而争取深圳、香港现代服务业资源和人才对惠州产生外溢效应,“如果融深取得成效,惠州‘左右逢源’的区域发展新格局将初步形成。”

  协同深化

  企业往来互利实现高质量发展

  以深圳为起点,31年间天安数码城集团在全国多地落子,观察到近年越来越多东莞、深圳产业的关联性企业落户惠州,该集团决定在惠州投资建设惠州天安数码城,整合湾区11个园区的资源,承接深圳、香港、东莞等地产业转移与企业转型。

  作为天安数码城集团副总裁、惠州天安数码城董事总经理,何文将集团重心转移到惠州。他主导建设的惠州天安数码城“科创号”院博楼封顶,项目在承接大湾区兄弟城市产业转移和企业转型工作中取得明显成效——进驻企业超过80家,其中50%以上来自深圳、东莞。

  天安数码城集团统计,该集团珠三角地区6000多家入驻企业中,超过200家企业在惠州设置分支机构或者办事处,超过800家企业与惠州企业有业务往来,其中产业对接与惠州构建“2+1”现代产业体系密切相关。

  在大湾区,城市间产业取长补短、协同发展既是共识,也是企业用脚投票的结果。这不仅存在于深莞惠之间,在广佛惠同样有着深入的产业协同集群。

  今年3月,广佛惠超高清视频和智能家电产业集群在工信部先进制造业集群竞赛中脱颖而出,成为全国首个跨区域跨领域建设的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

  在这个产业集群里,最广为人知的是TCL。TCL成立于惠州,建设了TCL模组整机一体化智能制造产业基地项目、华星光电高世代模组和TCL电子智能显示终端两个子项目等,其在广州、佛山、深圳也均有布局,更是联合了国内新型显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单位共同成立了广东聚华新型显示研究院,今年3月该研究院牵头申报的“国家新型显示技术创新中心”获科技部批准落地广州,是中国在新型显示领域唯一的国家级技术创新中心。

  在产业协同发展之下,不少企业走出惠州,在“双区”和两个合作区积极布局。成立于2000年的惠州中京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便是其中一员,其已在惠州、珠海建起或筹建4个生产基地,其中一个就在横琴。据中京电子2021年上半年财报显示,公司营业收入13.35亿元,同比增长36.34%,正积极研究“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相关政策以促进公司长远发展。

  城市受益

  高质量发展支撑经济韧性

  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深圳先行示范区加速建设,惠州既是参与者、贡献者,更是受益者。

  人口吸引力持续增长——在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中,惠州常住人口达600万人,10年增加145万人,增长率为31.45%,人口总量居全省第七,增量居全省第五,仅次于深圳、广州、佛山、东莞,已成为珠三角重要的“人口磁场”城市。

  产业竞争力持续增强——埃克森美孚惠州乙烯项目一期、恒力(惠州)PTA、正威新材料等重大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华星光电高世代模组项目二期已有6条线体投产,德赛西威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园一期进入试产阶段,惠州伯恩(淡水)基地预计年底完成主体厂房建设……1~9月,石化能源新材料行业增加值398.9亿元,增长14.8%;电子行业增加值574.9亿元,增长17%;全市125家健康产业企业工业总产值46.57亿元。

  创新驱动力持续提升——中科院强流重离子加速器(HIAF)装置运行楼即将建成,加速器驱动嬗变研究装置(CiADS)7月启动建设,6个科研团队100人入驻先进能源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潼湖园区,同位素研发平台和高能量密度研究平台完成建设方案,惠深创新中心(深圳异地孵化器)动工建设……惠州主动参与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企业青睐度持续攀升——今年4月,惠州与深圳联合举办“深惠合作 共赢湾区”等产业协同创新交流会,72宗大湾区签约项目投资总额逾860亿元;第三届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大会签约粤港澳中医药合作项目共21个。

  经济发展稳中向好——今年前三季度,惠州地区生产总值为3490.20亿元,同比增长12.0%,增幅居珠三角第二位、全省第三位;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4.5%,增幅居珠三角第一位、全省第二位;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工业增加值1495.34亿元,增长17%,增幅居珠三角第三位;外贸出口1533.10亿元,增长29.1%,增幅居珠三角第三位。

  点评·抓机遇

  林江(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学系教授、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副主任):

  依靠“产业流量”实现高质量发展

  在“双区”和两个合作区建设重大机遇下,惠州要慎防在未来区域城市群的竞争之中被边缘化,应该主动出击充分利用土地资源相对充裕、营商环境相对优良的优势,在积极融深的同时拓展与汕尾、汕头、潮州等粤东地区相关城市的产业合作,并主动协助深圳的现代服务业和创新资源往粤东地区外溢,联合东莞形成惠莞经济圈充分享受来自东莞制造业的辐射效应,更重要的是要拓展与珠海特别是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的合作,积极融入粤西地区的庞大市场。到时,惠州有可能成为粤西市场对接粤东市场的结合部和缓冲地带,有条件成为各种生产要素、科技资源、人才资源在湾区流转的停泊港,从而实现惠州不再靠“产业存量”来支持经济的增长,而转为依靠“产业流量”来实现高质量发展。

  钟韵(暨南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

  加强大湾区城市间的互联互通

  积极抢抓“双区”和两个合作区建设重大机遇,惠州当前应立足于新发展阶段的一系列新形势,培育与新机遇相结合的新行业、促进传统支柱行业的升级,主动走入合作区寻找参与共同建设两个合作区的机会。同时,增强与大湾区其他城市的互联互通程度,牢记“创新”是大湾区建设的关键,在与城市群中其他城市构建竞合关系时寻求创新思路与路径,提升惠州在大湾区城市群的功能网络地位,并增强与西岸城市的产业关联。

  惠州日报记者冯丽均 李向英

编辑:任己章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