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学赶超】愉悦龙门“悦三生” 争当乡村振兴尖子生

[报料热线] 2831000

原标题:
愉悦龙门“悦三生” 争当乡村振兴尖子生

  “愉悦”龙门,“潇洒”桐庐,一个位于广东中部、增江上游、粤港澳大湾区和珠三角核心区腹地,一个地处浙江西北部、钱塘江上游、“西湖—千岛湖—黄山”国家级黄金旅游线中心地段,相距千里的两座古县,以秀美山水、全域旅游、城市文明闻名于世,多年来坚定不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在农业农村发展方面有着诸多相似之处。

  龙门是全国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县,正在优化农村生活、生产、生态“三生”空间布局,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打造一批特色乡村,推动龙门乡村振兴走在广东全省前列。浙江桐庐则是国家乡村振兴多规融合试点,正在从数字、法治、艺术、创业、文明五方面推进美丽乡村3.0版建设,打造“新时代乡村生活样板地”。

  市委十一届十二次全会提出,龙门县要把乡村振兴作为重要工作抓手,全面提升经济实力。对标借鉴桐庐经验,龙门如何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农村是龙门发展的短板,也是潜力板。”龙门县委书记段致辉表示,龙门正在抢抓“双区”、两个合作区建设重大机遇,加速融入深圳都市圈,建设更加富裕、更加美丽、更加幸福的现代化龙门。在打造大湾区绿水青山的颜值担当的同时,努力在乡村振兴上实现新突破,加快实现乡村“五大振兴”。

  

  比什么

  龙门自然禀赋优越,富农产业有品牌没规模

  产业兴百业兴,现代农业是乡村振兴的“命脉”。

  森林覆盖率73.89%,拥有“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群山之地”地貌,这是龙门县的“家底”。全县国土面积2267.2平方公里,辖7个镇、2个街道、1个乡、1个旅游区及2个林场,共有24个社区,156个行政村,常住人口为31.9万人。

  龙门自然条件优越,常用耕地面积29万亩,适宜水稻、蔬菜、柑桔等的农作物和水果的生长。近年来,龙门着力建设生态特色农业强县,培育了水稻、柑桔、蔬菜三大支柱产业,建成省级专业镇5个和专业村25个,培育农业龙头企业3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500家,家庭农场475家,形成龙门丝苗米、龙门年桔、龙门蔬菜、麻榨杨桃、麻榨粉葛、龙门蜂蜜、路溪石硖龙眼、西溪笋、南昆山毛茶等20多个著名特色优势农产品,其中路溪石硖龙眼、龙门大米、麻榨杨桃、龙门三黄胡须鸡和龙门年桔获评“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龙门大米、三黄胡须鸡、蜂蜜、龙门年桔、麻榨杨桃入选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形成了区域公共品牌“梯队”。

  经过多年的发展,龙门建有“广东省菜篮子基地”3个、“广东省出口农产品示范基地”3个、“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1个,获得“中国年桔之乡”“中华蜜蜂之乡”等称号,成为广东省农业大县和粮食主产区之一,初步形成规模化、区域化、特色化“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的发展格局。

  森林覆盖率75.19%,“八山半水分半田”的地貌结构,千里之外的桐庐县,自然条件与龙门相似。全县国土面积1829平方公里,辖4个街道、6个镇、4个乡,22个社区、181个行政村,常住人口43.6万人。

  桐庐耕地面积32.39万亩,略比龙门大,2018年起实施“蜂茶药果”四大主导产业振兴三年行动,全产业链总产值分别达10亿元、9亿元、11亿元、7.6亿元,同时通过推进“一乡一业”,培育县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97家,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479家、家庭农场316家。

  对比两地可以发现,龙门和桐庐都根据自身自然禀赋,克服农业发展存在人均耕地偏少、立地条件较差的先天不足,因地制宜发展农业产业,夯实了乡村振兴的产业基础。不过,在富农产业、区域公共品牌的打造上,龙门存在有品牌、没规模的问题。

  以蜂产业为例,因蜂产业集聚程度高,桐庐被中国养蜂学会授予“中国蜂产品之乡”称号。2017年以来,桐庐以打造全国首个“蜜蜂小镇”为引领,聚力数字化转型、品质化提升、技术化支撑等举措,推动蜂产业健康发展,打造乡村产业振兴全国蜂业示范样本。龙门蜂产业发展也不慢。2000年,龙门的蜂群占广东养蜂总量的十分之一,有“广东10窝蜂、龙门占1窝”的说法,但大部分停留在养殖阶段。去年,龙门有蜂农2500多户,产蜂蜜2500多吨,产值1.1亿元,产值仅为桐庐的十分之一,在产品附加值深挖方面发力不够,产业富民的质量不够高。

  “乡村振兴,规划先行,产业则为关键。”曾经到桐庐考察学习的龙门县政府工作人员介绍,桐庐地处江浙地区,为乡村振兴先行探索者,乡村振兴起步较早、规划先行,形成农村产业规模,并于去年启动国家乡村振兴多规融合试点工作,为产业发展腾出更多空间。

  相比之下,龙门关于乡村振兴方面的规划起步较晚,农村产业亦没有形成规模。于去年成为全国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县的龙门,正在大力推进农村拆旧复垦,为农村资产流转、产业发展创造更多便利和腾出更多空间。

  发力农村电商,为产品插上“翅膀”

  现代农业是“科技+农业”的结合。方兴未艾的电商,为农产品销售插上“翅膀”,使其飞入千家万户。

  上世纪90年代初,桐庐籍人士率先在国内创立第一家民营特许加盟连锁快递企业以来,经过20多年的艰难拼搏,趟出了一条前无古人的民营快递之路,成就了以申通、韵达、圆通、中通等“三通一达”为代表的快递“桐庐帮”,织成了一张张通达全国的快递网,并实现全部上市。像这样的商业发展之路,全国唯桐庐一家,荣获“中国民营快递之乡”称号。

  近年来,桐庐着力构建物流快递一体化服务、高效率配送、多模式揽收、全方位监管四大体系,为地方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动力。随着全县181个行政村快递驿站全覆盖,农村电商物流服务实现提质增效,构筑起县镇村三级共同配送网络,进一步提高了农村快递寄递的便捷度和覆盖面。

  早在2012年,阿里、京东等互联网公司纷纷发起农村电商模式,给乡村带来了巨大机遇。桐庐立足“中国民营快递之乡”优势,先发制人,先后荣获浙江省电子商务示范县、中国电子商务发展百佳县、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等称号,培育了米友圈、新拓电子、绵绵羊等一批优质电商企业。去年,该县累计实现农村电商销售额7.3亿元,推动城乡生产与消费有效对接。

  相比之下,龙门农产品电商的应用起步较晚,仍处于起步阶段。该县以“电商创业者+”模式,联合农产品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等,利用淘宝、京东、抖音、微信等平台将农产品从线下搬到线上,借助愈加完善的物流配送系统,把龙门农产品配送到各地,电商销售形势良好。以龙门竹木制品为例,在龙潭镇1000多家竹木加工企业中,有近500家企业涉足电商,产品销往全球,取得了不俗的销售成绩。

  该县还引导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如龙门县杨桃妹农产品专业合作社、福德顺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惠州市非凡农业专业合作社等,以“专业种植企业+农民合作社+扶贫+电商平台销售”的闭环模式,走“集约化、精品化、品牌化”的发展道路,拓宽农村农业增值增效空间。

  去年,龙门实现农村电商销售额0.12亿元,对比桐庐的7.3亿元,落后一截。由于龙门山地众多,部分道路不够便捷,县内物流成本居高不下,提高了农产品的成本价格,且多数农产品具有季节性、不易储存的特点,在保鲜、运输处理上比较困难,使得农村电商的发展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去年,龙门入选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名单。龙门将以此为契机,打通农产品生产、流通、消费环节,建立农产品电商交易平台,减少中间交易环节,提高农业效益,助力乡村振兴。

  

  学什么

  “五大乡村”筑起“新时代乡村生活样板地”

  走近桐庐县富春江镇芦茨村浙江首个省级慢生活旅游体验区,游客会发现这里每一处景观都透露出大自然的巧思,山水与诗画完美地结合在此,沿途青嶂环抱,碧波荡漾,村落依山而筑,意境如画,放眼望去一片秀美山水景色。

  两山大道边上的“民宿农家乐集群”在平日也是一房难求,带动大批村民返乡创业,提供了农村致富的样板。村内的青龙坞区块将文化艺术创作与美丽乡村建设融合在一起。路边的花田里,矗立着香港建筑师设计的瞭望塔;离农户家不远,是藏着胶囊旅馆的言几又图书馆;有一个人的美术馆、两个人的温泉;还有和乡村风景融为一体的那些复古又时髦的民宿——静庐澜栅、流云乡宿、深山溪渡、潜庐、天方夜谭……青龙坞为民宿提供了绝佳的山水背景,而逐渐扎根的民宿,也为乡村带来了更诗意的生活。

  始于美景,红于产业,终在文化。在芦茨村,艺术是传承表达乡村文化的有效方式。村里通过旧房流转,整体招商,引进了剪纸馆、根雕馆、夜学堂、传统小吃等文创项目,加之不断挖掘传统文化,将艺术元素融入芦茨街头巷尾,形成芦茨文创基地;通过招财引智,集聚产业,在青龙坞引进一批专业文创团队,对接风语筑集团,合作建设高端民宿综合体,积极承办音乐节等各类艺术活动近百场,形成了青龙坞艺术综合体。

  去年,芦茨全村旅游收入达1.36亿元,集体收入达181万元,农村人均旅游收入超8万元,村里的老百姓有了更多获得感、幸福感。芦茨村,一个原本偏僻贫困的小山村,抓住机遇,经过多年的持续建设,逐渐成为享誉江浙沪的乡村旅游强村,筑起桐庐美丽乡村3.0版示范地。

  在桐庐,更多的乡村向美丽乡村3.0版迭代。2003年以来,桐庐以“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为主抓手,启动了美丽乡村建设,逐步完成了以环境建设为主的1.0版,美丽生态与美丽经济齐头并进的2.0版。

  近年来,桐庐一直思考如何在高起点上推动美丽乡村迭代升级,打造崭新的具有引领性的美丽乡村3.0版。2018年,桐庐紧紧抓住农业农村部与浙江省共建乡村振兴示范省机遇,积极探索乡村振兴发展规划试点工作,引领美丽乡村高质量、全方位发展。

  去年,桐庐乡村振兴多规融合做法入围“浙江乡村振兴十大模式”。当年9月,桐庐乘势开启美丽乡村3.0版建设,着力抓好数字乡村、法治乡村、艺术乡村、创业乡村、文明乡村“五大乡村”建设,打造“经济美丽、全域景区、人人文明、崇德尚法、幸福向往”的“新时代乡村生活样板地”。

  比学赶超观察团了解到,今年,桐庐将继续大力开展“五大乡村”建设,筹措资金、出台政策,以点带面、示范推进,重点建设首批18个综合示范村,打造“经济美丽、全域景区、人人文明、崇德尚法、幸福向往”的新时代乡村生活样板地,争创全国乡村振兴示范县。

  此外,桐庐还将同步推进清廉乡村、平安乡村建设,不断提高城乡融合度、乡村魅力度和创新活力度,争当诗画浙江“大花园”先行区,奋力展现“重要窗口”的桐庐风采。

  桐庐以深化乡村振兴发展规划为引领,着力打造美丽乡村3.0版,推动乡村迭代升级、全面振兴的做法,无疑值得龙门学习和借鉴。

  多举措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乡村产业振兴,需把农业产业摆在突出位置。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乡村振兴赋新能,托起乡村产业振兴的新希望。

  近年来,桐庐着力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积极实施“蜂茶药果”四大主导产业振兴三年行动,使得四大主导产业全产业链总产值分别达10亿元、9亿元、11亿元、7.6亿元,累计形成县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97家,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479家、家庭农场316家,培育农创客190人、新产业新业态主体1005个,农村产业规模化蓬勃发展。

  为拓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空间,桐庐积极调动要素配置,如启动国家乡村振兴多规融合试点工作,实施首批“五带五十八村”规划编制工作,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推进“土地整治、生态修复、存量盘活、产业提升”四大行动,实施农村建设用地“控、减、融、活”策略,累计腾出用地空间3300余亩,这使得全县招引实施空心村项目超百个,为空心村带来振兴契机。

  桐庐着力推“一乡一业”带动产业汇聚,引导偏远乡镇立足自身特色,打造出庄园小镇百江镇、红色茶乡新合乡、快递之源钟山乡、全域景区合村乡、畲族风情莪山乡“五朵金花”,开辟整乡推进“沟域经济”发展新路径,同时坚持农旅融合、产村融合发展理念,以“景区”思路建设大路粮油、凤鑫玫瑰、环溪白莲、新龙百合等田园综合体,百江镇“稻香樱语”项目入选2019年度省级田园综合体建设。

  桐庐还在全省首创美丽乡村发展基金,总规模8亿元,新设农业龙头企业纾困帮扶基金,用于年产值3000万元以上大中型农业企业短期周转融资,同时,加强银政、银企合作,推进涉农担保组织培育、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创新推出“茶园贷”“生态贷”等金融产品。

  桐庐注重文化引领带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升级,如启动全国首个大地艺术节,吸引国际艺术家在该县20个场所空间,创作60件艺术作品,打造以艺术带动乡村振兴的桐庐样板。中国国际民宿发展论坛永久落户桐庐,打响“宿在桐庐”品牌,精品民宿数、民宿总床位数分别位居杭州市第一、第二,青龙坞“静庐、花庐、潜庐、溪山深渡、言几又”等文化项目集聚,“有房无人”村落“蝶变”为乡村艺术产业集群。

  为吸引更多人才参与乡村振兴,桐庐举办首届桐庐人大会,招引乡贤回归项目投资150亿元,如韵达快递计划投资10亿元建设夏塘村快递之源乡村振兴示范区,首创乡村振兴党建引领“1+2”工作机制,组建14支乡村振兴工作队、10支科技人才服务队,全年全天候服务四大10亿级主导产业。

  桐庐着力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实施“蜂茶药果”四大主导产业振兴三年行动,这种抓住乡村产业振兴“牛鼻子”的措施,为龙门乡村产业发展提供了经验。

  赶

  怎么赶

  全面盘活农村闲置土地资源,挖掘发展潜力

  农村是充满希望的田野。“拆旧复垦政策好!我分到了20万元,还实时到账。”今年6月,龙门县龙潭镇马岭村村民杨叔收到拆旧复垦收益金到账提醒时,激动地打开手机向亲戚展示。

  当天,龙潭镇举行2020年第四、五、六批拆旧复垦收益金发放仪式,该镇大坑、禾仓、马岭、石坋等11个村的村民共获得收益资金1.02亿元。

  当地政府干部表示,拆旧复垦政策实现了“三变”,即废旧变现、土地变活、农村变美,如该镇下埔村连片的破旧房屋拆除复垦后,新种上油茶树,大力发展茶叶产业,让村民切实享受现金红利的同时,还能共享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振兴的成果。

  自2018年《广东省全面推进拆旧复垦促进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方案(试行)》实施以来,龙门加快拆旧复垦助推美丽乡村建设。据初步统计,2018年至今年4月,龙门共完成拆旧复垦验收面积2983亩,售出复垦指标1171亩,交易金额约6.7亿元。按照复垦指标交易最低保护价50万元/亩的标准,扣除市级统筹资金(5万元/亩)和项目实施成本(5万元/亩)计算,龙门县获得净收益约4.8亿元,净收益按5%、5%、5%、10%和75%的比例分配给县级财政、镇级财政、村民委员会、土地所有权人和土地使用权人,群众获得收益1.15亿元。今年,龙门预计全年实现拆旧复垦指标交易收入6.8亿元,其中群众受益4.08亿元。

  龙门县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拆旧复垦项目通过拆旧复垦农村旧住宅、废弃宅基地、废弃设施占地等闲置建设用地,将复垦腾退的建设用地指标以公开交易方式流转用于城乡建设。作为盘活农村闲置土地资源,缓解城市土地紧缺问题的有益探索,拆旧复垦是因地制宜的创新之路,将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增添新动能,既可以盘活农村闲置土地资源、增加农业用地、促进农业产业发展,又可以解决建设美丽乡村的资金来源问题,引发积极的“连锁反应”,激发农村发展潜力,助推乡村振兴。

  去年,龙门入选全国新一轮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县,是惠州市唯一试点县,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以更大的力度激发乡村振兴动力活力。

  去年11月22日,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龙门宅基地改革试点村之一——蓝田瑶族乡红星村的村民代表讨论通过决议《宅基地管理八条规定》和《大份村民小组村规民约》,农村宅基地坚持“一户一宅”原则,村民一户只能拥有一处宅基地,面积不超过120平方米,建房风貌必须符合瑶族风格样式,层数不超过4层,高估不超过13.5米。超过规定面积的,以及“一户多宅”的部分,每年向本村民小组交有偿使用费。

  在这次宅基地改革中,红星村拆除泥砖房69间2140平方米,登记无偿退出4宗,面积381平方米;其中大份村民小组作为红星村探索盘活闲置宅基地示范小组,采用村企合作形式,在预留充足的宅基地情况下,引进公司开发民宿。在百亩荷塘和民宿的加持下,红星村一跃成为“网红村”。

  红星村是龙门县推进宅基地制度改革国家试点工作的一个缩影。在龙门选定的12个宅基地改革试点村中,目前依法有偿拆除1815间泥砖房,退出宅基地71944平方米,完成全县“房地一体”农村不动产登记发证工作,节约集约用地,提升了土地使用率。

  农村资源得到盘活,龙门农民的腰包鼓起来,农民住户存款余额在2016年是75亿元,去年是115亿元,平均每年增加10亿元。

  目前,龙门正在全力优化农村生活、生产、生态空间布局,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打造一批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特色乡村,同时全面盘活农村闲置土地资源,激发农村发展潜力,增加农用地和建设美丽乡村的资金来源,促进农业产业发展,助推乡村振兴。

  龙门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龙门将加强规划引领,今年优化提升50个村庄规划,到2023年全面提升所有行政村村庄规划,同时,从今年起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提升乡村风貌,年内建成3条以上乡村风貌示范带,到“十四五”末建成9条乡村风貌示范带,完成11万栋房屋风貌整治,全部行政村达到美丽宜居村标准,建成全省乡村风貌提升建设示范县,加快实现乡村“五大振兴”。

  发展以绿色生态精品为特色的现代农业

  在比学赶超工作中,龙门提出要打造美丽富裕和谐新农村,其中重点是振兴乡村产业,发展以绿色、生态、精品为特色的现代农业。

  早在2019年,《龙门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扶持现代农业发展工作方案》出台,从2019年至2023年,龙门每年安排2000万元资金,用于奖励特色水果、蔬菜、茶叶、花卉、南药等种植类,农业生产设施、设备类,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类,农产品电商、展销、节庆类,农业品牌类,农产品质量安全类,农业税收类项目,扶持全县现代农业发展。

  龙门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龙门正积极推进“两十百千万”工程,即建设龙门丝苗米、三黄胡须鸡两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打造十大特色品牌农产品,创建一百个产业兴旺示范村,培育一千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成五个万亩特色种植基地,加快形成规模化、区域化、特色化“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的发展格局。

  以茶产业为例,从2020年至2023年,龙门每年在专项资金中安排500万元奖补茶产业发展,并与省农业科学院、华南农业大学等相关科研院校的茶叶研究所签订技术支持协议和战略协议,利用科研技术促进种苗、制茶工艺、生产资料的升级改造,推动龙门茶产业发展,同时组织龙门茶叶经营主体、茶农等成立龙门县茶叶协会,助力茶产业发展。

  借鉴桐庐打造区域农业公共品牌的做法,龙门正在做大做强丝苗米、胡须鸡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打造“龙门·富硒”公共品牌,建设蜂蜜、杨桃、龙眼一批高标准种养基地和精深加工基地,破解区域公共品牌“有人气没规模”的困局,提高品牌知名度和农产品附加值,带动农户增收。

  龙门还积极推动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由种养业向产加销一体化拓展,积极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文化体验、健康养老、电子商务等新产业新业态。如龙门适时举办农业特色节庆活动,促进农产品“出村进城”,结合龙门温泉旅游节、徒步活动等举办农业特色节庆活动,提升农产品的知名度,扩大农产品销售渠道,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良性发展。

  观察团了解到,立足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龙门将借鉴桐庐“农业+互联网”模式,建设大型物流“云仓”,完善物流体系,大力发展冷链运输,在城市农村之间建设物流载体,降低农产品在运输过程中的成本。重点发展竹木制品、龙门大米、蜂蜜、年桔、胡须鸡等特色产业,提高特色产品的“商品化”“电子商务化”“网货化”能力,搭建线上和线下销售渠道。通过网络平台多角度、立体化的宣传推广,助力产销双方高效对接,强化农产品保供力度,优化农产品供应链。

  

  如何超

  空间重塑

  形成乡村振兴“龙门经验”

  新时代下的乡村振兴,可谓“天时地利人和”三才具备,如浙江地区,既是“两山”理论诞生地,也是乡村振兴先行地,乡村建设走在全国前列。在乡村振兴战略“天时”语境下,龙门要在乡村振兴上实现新突破,还需要“地利”和“人和”。

  龙门区位优势为“地利”之一。龙门地处深圳都市圈、广州都市圈黄金交会处,兼具两圈之势之利,随着“双区”建设进程加快,龙门在“融湾入圈”中迎来新发展机遇。

  观察团认为,龙门在乡村振兴上要实现新突破,关键是空间重塑,开启乡村振兴的“地利”。

  龙门的乡村建设,应立足惠州北部生态发展区定位,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遵循城乡发展建设规律,坚持规划引领、规划先行,将优化耕地格局、盘活存量建设用地、发展乡村产业、提升公共设施等工作协调统一推进,重塑生态空间、重构生产空间、重建生活空间,推动形成绿色发展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和生产生活方式,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加快落地、彰显成效,在全省、全国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龙门经验”。

  具体来说,龙门应扎实推进全国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县、全国县城新型城镇化建设示范县建设,尤其依托广东首个美丽乡村建设和宅基地改革研究实践中心,积极探索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与美丽乡村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乡村振兴综合改革协同推进的工作模式,建成和探索将有利于高质量完成国家宅基地改革示范点工作任务,为龙门转型跨越、绿色崛起提供新动能,为龙门乡村振兴走在全省前列提供重要支撑和保障。

  在龙门,另一个需要重塑的空间是互联网。乡村建设的“风口”是数字赋能,“农业+互联网”方兴未艾。龙门在获得“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称号后,应利用政策红利,抢占互联网“地利”,打造农村电商“龙门模式”,将新一代信息技术、数字化思维、数字化认知贯穿农业农村各领域,加快乡村产业、公共服务、治理方式的数字化变革,丰富数字营销模式,建立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平台,打通农产品生产、流通、消费“最后一公里”,提高农业效益,培育农村电商示范品牌企业,更好地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

  乡村振兴还需要“人和”。龙门乡村应以满足人民更高层次的需求为立足点和出发点,加强社会治理创新,继续实施德治、法治和自治三位一体的“两规三联一法”乡村治理模式,推动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同时,建立县域人才统筹使用制度和乡村人才定向委托培养制度,引导各类人才投身乡村振兴。

  产业融合

  构建“山林旅居养”融合发展体系

  “天时地利人和”之下的空间重塑,带来乡村生态业态的无限可能,为乡村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亦为乡村振兴带来长远之计。

  观察团认为,龙门应高水平打造“跨县集群、一县一园、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做强乡村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三产融合发展,提高现代农业的集约化和规模化程度。

  龙门应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发挥丝苗米产业、三黄胡须鸡“双园”驱动效应,深耕“袁隆平大米基地”,以“袁隆平大米基地”带动龙门丝苗米产业发展,打造“北有五常米、南有丝苗米”龙门富硒大米品牌及龙门三黄胡须鸡品牌,打造百亿级产值加工产业集群,推动全产业链发展,培育一批以种养为基础、以加工为纽带、以商贸物流为支撑的产业形态,推进现代农村发展、农业产业兴旺。

  同时,立足特色产业和品牌优势,积极打造万亩兰花产业园,推动兰花产业发展,将建成集种植、科研、物流、展示展销、酒店服务、旅游休闲等为一体的综合性园区,打造兰花产业示范县,力促兰花产业助力乡村振兴。此外,加大对竹木产业的政策扶持力度,规划建设竹木产业园,鼓励企业协作形成加工上下游产品,拉长竹木加工业的产业链,打造龙门统一品牌,力推龙门竹木产业“名动全球”。

  见龙在田。龙门龙田温泉旅游久负盛名,如今,龙门丝苗米、三黄胡须鸡两个现代农业产业园落户该地,该镇还拥有兰花基地、茶博园等项目。通过扩大产业集聚格局,龙田正在创建宜居宜业宜游的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示范镇,推动设施农业与观光农业、生态循环农业、民宿产业融合发展,挖掘农业生产、文化、休闲、体验功能,形成一批产业融合、优势互补的田园综合体,最终实现带动龙门城乡融合发展。

  作为三产的“拳头”之一,乡村旅游是全域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龙门正在创建全国全域旅游示范区,如何以旅游带动乡村产业振兴也是题中之义。

  惠州学院地理与旅游学院院长戴学军认为,龙门应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坚持生态保护为先、旅游发展为要的原则,构建“山、林、旅、居、养”融合发展体系,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具有示范意义的自然与人类共生、保护与发展共轭、主客共享、业居共和的“林美经济”。

  “乡村旅游消费要向旅游休闲度假全链条、旅游业全要素做拓展,不要仅限于乡村特产的购物消费,还应有旅游购物品开发,注重文旅、旅养融合。”戴学军认为,龙门应重点打造“进得来、走得畅、出得去、玩得转”的旅游交通集散体系,畅通毛细血管,优化具有乡村生活、原生生态、农业生产的乡村环境,发展体验经济,力促乡村振兴。

  基于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田园综合体、“三生”慢生活体验区,为龙门农村产业在更宽层面、更深程度的融合提供了理想载体,也为龙门乡村振兴在突围路上提供了可选路径。

  统筹 惠州日报记者曾兴华 张旭华

  采写 惠州日报记者侯县军 李向英 冯丽均 黄宇翔

  专家 华南理工大学广东旅游战略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导吴志才

  惠州学院地理与旅游学院院长戴学军

  摄影/摄像 惠州日报记者汤渝杭 李苗 赖华海

分享到:
编辑:小丽
分享到:
  • 今日惠州网微信
  • 惠州发布微信
  • 惠州文明网微信
  • 惠州头条APP

查看所有评论网友评论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观点,与今日惠州网无关。发言最多为2000字符(每个汉字相当于两个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