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征集重点领域重大科技项目需求 调动资源解决“卡脖子”技术问题

[报料热线] 2831000

原标题:
我市征集重点领域“揭榜挂帅”重大科技项目需求
紧抓“双区”机遇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

  近日,市科技局官网发布《关于征集惠州市重点领域“揭榜挂帅”重大科技项目需求的通知》,面向社会征集揭榜方,并对揭榜项目组织评审,择优予以经费支持。征集范围包括通信与网络、超高清视频和新型显示、石油化工与新材料、新能源与低碳技术等9大类。

  今年,我市科技创新工作将紧紧抓住国家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与深圳先行示范区的机遇,以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为总揽,打造“源头创新、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企业培育”全过程创新生态链条,不断提升全市科技创新能力,为惠州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创新动力。力争全市研发经费达127亿元,高新技术企业达1800家,成为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单位。 

惠州市超聚电池有限公司去年获批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这是该公司新生产线。

  打造粤港澳大湾区能源产业科技创新中心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关于推广借鉴深圳经济特区创新举措和经验做法的通知,推广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圳经济特区的创新举措和经验做法,总共5方面47条,包括建立“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等内容,鼓励各地结合实际学习借鉴。

  在建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机制方面,改革重大科技项目立项和组织管理方式,实行“揭榜挂帅”项目遴选制度,择优选定攻关团队;支持企业和战略科研平台组建创新联合体,依托高科技企业和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发挥市场需求、集成创新、组织平台的优势,构建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各创新主体相互协同的创新联合体,建立“需求方出题、科技界答题”新机制,形成高效强大的共性技术供给体系。

  市委十一届十二次全会提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力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全链条促进与广深港、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两廊”对接联通,加快形成更加灵活高效科技创新合作机制。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我市将积极参与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着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能源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以两大科学装置和东江实验室为依托,对标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光明科学城、松山湖科学城和协同发展区南沙科学城,谋划建设以科研、教育为主导的河桥科教资源集聚区,力争作为协同发展区一并纳入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

  同时,抓住“双区”建设机遇。全面深化与港澳的科技创新合作,主动承接深圳、广州科技创新资源外溢,推动我市创新型城市建设,提升我市科技创新水平。积极探索在深圳、广州设立异地孵化器,通过异地选苗、两地共育、惠州成长的模式,挖掘一批快速发展的科技型企业来惠落地。积极引导落户惠州的企业在惠设立研发机构,支持大湾区研究机构以下设或共建等模式在我市设立研究机构,以提升我市产业技术创新水平。

  主动融入“双区”建设,需加快培育创新主体和创新高地。为此,我市将不断加快培育壮大创新主体,采用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方式,给予科技型中小企业普惠性支持,推动更多科技型中小企业增效益、上规模,力争2021年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均达到1800家,到2025年均达到3000家。

  位于东江工业园的惠州市超聚电池有限公司(简称“超聚电池”)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去年获批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当初,看到超聚电池的发展潜力,我市将其纳入培育库,鼓励企业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在得到政府部门积极帮扶后,超聚电池加强自主开发,先后投入480多万元配备国际领先的产品测试系统和一流的检测设备的研发实验室,形成了自主知识产权的结构设计、封装、整形和材料加工技术,申请专利45项,获得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23项。

  截至去年底,该公司锂离子电池产值达1.31亿元,年利税达867.71万元。TWS耳机产品销售额占公司主营业务收入的92.27%,市场占有率达10.45%,出货量位居“全球TWS耳机电池25强”第7位、广东省第3位。超聚电池从一家小微民营企业成长为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正是我市培育创新型科技企业的成功案例,也是惠州企业主动向科技要动力的真实写照。

  积极探索实行科技项目“揭榜挂帅”制度

  线下启动仪式、线上全程直播。6月30日,以“挑战成就梦想,创新引领未来”为主题的2021年第六届中国创新挑战赛(惠州赛区)启动仪式及培训会在市区江北举行,这是我市首次举办此类赛事。比赛针对企业技术创新需求,通过“揭榜比拼”方式,面向企业征集有效需求不少于100项,面向社会征集需求解决方案不少于50项。

  据了解,创新挑战赛是以需求为导向的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新机制。我市正在积极探索实行科技项目“揭榜挂帅”制度,像中国创新挑战赛这样以问题为导向,由我市企业提出技术难题或重大需求,支持高校院所、科研机构、科技型企业或其组织联合体进行揭榜攻关,调动更多创新资源解决我市主导产业“卡脖子”技术问题,利用各种手段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推动惠州实现高质量发展。

  市科技局有关负责人认为,科技成果转化是科技创新工作的一个关键环节。我市通过搭建一批科技创新平台、科技成果交易平台,有效实现了供需方对接。今年10月我市将举办第三届科交会,发动约300所国内高校、10家广东省实验室、20家技术转移专业机构、10家惠州市龙头骨干企业参展参会,建立网上科交会常态化运行机制,通过科交会紧密对接地方产业的技术创新需求,吸引高校科技成果在惠州转化应用,聚集优质的科技创新资源。

  近年来,我市构建了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共建新型研发机构,将一些科研成果通过中试平台与企业需求进行匹配,为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打下了良好基础。目前全市已建成市级以上新型研发机构21家、市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23家、高新技术企业存量1628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有1481家,规上工业企业设立研发机构比例超过50%。

  接下来,我市将继续聚焦“2+1”现代产业集群,有针对性地引进埃克森美孚研究院等一批产业技术研究院;积极推进中科院过程所、中广核研究院、南方电网科研院在惠州建设研究分院;推动已引进的科近离子膜材料研究院等建设成省级新型研发机构。继续组织开展企业科技特派员和“惠企专家行”活动,面向优势产业派驻科技特派员或举办企业与专家学者专题对接会,入户解决企业的技术难题,积极培育一批科技型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和行业领军企业。

  文/图 惠州日报记者刘豪伟

分享到:
编辑:任己章
分享到:
  • 今日惠州网微信
  • 惠州发布微信
  • 惠州文明网微信
  • 惠州头条APP

查看所有评论网友评论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观点,与今日惠州网无关。发言最多为2000字符(每个汉字相当于两个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