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市2020年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结果出炉 惠阳位列第一

[报料热线] 2831000

  客家老屋,映照在庭前池塘中,呈现天光云影;稻穗吐蕊,伴随瓜果飘香,散发出迷人清香……这个国庆黄金周,不少市民、游客携老带小,从周边城市来到惠阳的田园乡村游玩、采摘,体验农活、品农家菜、住乡间民宿……欢声笑语飘荡在希望的田野上,好一派惠阳“丰”景。

  前不久,惠州市2020年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结果出炉,惠阳区以优异成绩获评“优秀”等次,位列全市7个县(区)第一名。三年时光飞逝,三年硕果累累。自2018年惠阳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一幅幅令人振奋的新图景渐次展开。该区坚持党建引领,围绕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主攻“三高三抓”,优先保障农业农村发展,持之以恒强基础、补短板、促提升,不断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在惠阳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惠阳描绘“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农业农村现代化画卷。

  ■举措

  “三高三抓”绘就乡村新图景

  佳绩的背后,是各级各部门的合力共为,是广大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回首2020年,惠阳各级各部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按照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统筹疫情防控和“三农”发展,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有效推动乡村产业向好发展、乡村面貌明显改善、公共服务全面升级,广大农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

  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惠阳主攻“三高三抓”,优先保障农业农村发展,不断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在惠阳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高投入,抓基础,加快补齐设施短板。惠阳三年来累计投入50.44亿元,并撬动社会资本、乡贤投入6亿多元直接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全力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水平。建成“四好农村路”701公里,获评“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区);建成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125座,入选广东省率先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试点县(区)。

  高品质,抓产业,农民收入显著提高。在乡村振兴实践中,惠阳不断扩大农旅融合“朋友圈”,充分挖掘红色文化、客家文化、华侨文化资源,推行“农业+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模式,打造了秋长谷里、良井原乡、亚维浓等一批农旅产业项目。2020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6万元,居全市第一。

  高站位,抓改革,农村治理成效显著。惠阳以全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为契机,推动“两制两化三个一”(两制:积分制、清单制;两化:网格化、数字化;三个一:一村一警、一村一法律顾问、一村一社工)乡村治理新模式。

  乡村振兴,关键在于有一支能扎根农村,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人才队伍。在人才队伍保障上,惠阳创新开展镇村组干部大储备工作,面向社会公开选拔镇(街)中层干部、村(社区)“两委”干部、村民小组长储备人选,大力实施基层党组织“头雁”工程,自我加压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从公开选拔储备干部到靶向动员人才返乡,惠阳实现了从“无人可选”到“择优遴选”、从“人才回乡”到“人心回归”的转变。

  ■推进

  打造“三乡”示范带,将“盆景”串成风景

  成绩来之不易,聚力方能前行。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惠阳也看到了自身不足: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仍需补齐、农村集体经济有待做强做大、农民增收速度较慢、村庄整体建设水平有待提高、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长效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完善等。

  接下来,惠阳区将按照“美线强点、连点成片、以片带面”的总体要求,充分挖掘、整合、利用农村文化底蕴、资源优势,真抓实干、久久为功,全力打造乡风(将军故乡文化体验)、乡愁(怀安原乡田园休闲)、乡土(东坡荔乡农业观光)“三乡”示范带,实现农村道路景观提升、农房风貌升级、美丽庭院涌现,融合自然生态资源,把一个个美丽乡村“盆景”串联成一片片风景。同时,以都市型现代化精品农业、亲子采摘、乡村休闲旅游为主攻方向,重点发展以秋长谷里、良井原乡、亚维浓、佳禾园、六谷裕兴等以农旅产业为载体的乡村旅游经济,形成“吃、住、行、购、娱、学”产业链。预计今年全区乡村旅游接待人数200万人次以上,乡村旅游收入3亿元,辐射带动农户3万多户,户均增收6000元以上,全力打造与粤港澳大湾区相匹配的宜居宜业宜游美丽乡村。 

  “三高三抓”

  01

  高投入,抓基础,

  加快补齐设施短板

  02

  高品质,抓产业,

  农民收入显著提高

  03

  高站位,抓改革,

  农村治理成效显著

  ◆延伸阅读

产业项目联农带农拓宽富民路

  2018年5月4日上午,秋长街道茶园村成惠阳乡村振兴首开区,“振兴乡村,筑梦秋长——秋长茶园村示范区揭幕仪式”在此举行,破败的古围屋松乔楼开始改造,一个新的文旅打卡点——凤悦·秋长谷里破土动工。

  “当年我们一家就住在今天恩雅音乐餐厅位置的老房子里。”在秋长谷里清吧从事餐饮工作的李新凤,每天要给游客准备食物,还要打理员工的伙食,虽忙碌但很开心。她和丈夫以前种过地、打过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碧桂园开发项目征用到自家老屋,他们便有了回乡发展的计划。“当时想不到变化会这么大。”她感慨道,家乡越变越美,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明显改善,而且在家门口工作,不用东奔西跑,还可以照顾到老人和孩子。

  跟李新凤不同,家住惠阳淡水的许艳芳每天都在淡水、良井之间奔波。她在良井镇矮光村的良井原乡开了一间土特产店,店里包装简洁的红薯、花生、黄豆、山药、菜干等惠州土特产深受游客喜欢。许艳芳是去年11月来这里开店的,在这之前她当了多年的家庭主妇,后来在朋友的力荐下决定创业。虽然每天来回路上要花1个小时,但她干劲十足、信心满满:这里人气旺,来玩的外地游客多,本地土特产深受欢迎,还有不少人回购。

  有人返乡工作,有人奔波创业,都因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产业项目的建设而得到实惠。他们的故事说明一个事实:农村广阔天地大有可为。

  文/图 惠州日报记者李芳娟 通讯员李高锋

分享到:
编辑:任己章
分享到:
  • 今日惠州网微信
  • 惠州发布微信
  • 惠州文明网微信
  • 惠州头条APP

查看所有评论网友评论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观点,与今日惠州网无关。发言最多为2000字符(每个汉字相当于两个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