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龙华镇花竹村:花色映水色 竹风共江风

[报料热线] 2831000

  乡村名片

  花竹村

  龙华镇花竹村地处龙门龙华北部,东至龙江镇岭嘴村,南邻水口村,西至四围村,北接大坪村,距离广河高速龙华出口处约8公里。该村位于增江和355国道之间,交通区位优势明显,龙门花竹扶贫电站在其辖区内。土地总面积7.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618亩(水田718亩);山地面积6930亩,其中生态公益林5900亩、杂用材林6900亩、经济林300亩。土地属增江冲积土壤,土质疏松肥沃。

  该村辖浪寮、新江、上花、李屋、戴屋、大夫、沙角和鱼允8个村小组,共265户1260人。近年来,该村大力发展柑橘种植、竹艺制品等特色产业,带动农民致富。花竹村党支部连续多年获市级三八红旗党支部,县、镇级先进党支部、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修葺一新的宇腾姚公祠。 

  曲岸繁花映竹嘉,绿红相倚拥云霞。

  花竹村景如其名,风景秀丽如画。这里枕山面江,风光迤逦。村后石山余脉萦绕如椅,村前增江回环,玉带飞练。蜿蜒而过的增江,将花竹一分为二,两岸江花绿竹,四季碧绿。江畔的大鱼潭更是水阔平缓,鱼虾丰饶,是村民饱食河鲜的乐园。因沿河两岸单竹、坭竹成林,兼之花树缤纷相映,因此村子得名“花竹”。

  在民国时期,花竹与龙门樟潭、大坪、石下塘,称为河唇乡。因增江此处河段村庄隔江相望,如双唇开合之势,故而得名。时至今日,村子北部不远处,延展至江心的半岛,依然叫做河唇。

  新中国成立之后,因围村分散,不便于管理,于是把河唇分开,花竹自此“自立门户”。虽然花竹村所辖仅8个村小组,人口较少,但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花竹村民依江而建,缘水而兴,摸索出属于自己的振兴之路,发展前景蔚然可期。

  生态

  四百里增江,一派好风光

  增江,也称增江河,是龙门的母亲河,属于珠江水系的东江支流,龙门地派水为增江主要源头。地派水和蓝田水在龙门县合丫水汇合后,形成增江主流,至龙门下村,汇入铁岗水后,称西林河。此后,经正果、荔城、石滩三地,于官海口汇入东江,全长203公里。

  增江河流经龙华全境约46公里,其中流经花竹一段尤为秀美。“神仙一曲渔家傲”,过去,村民贸易往来,出江捕鱼都依赖大江,而今,这里依然存在极具高的旅游价值。大江给了村民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村民也以大江为骄傲,村中长者常自信地说道“四百里增江爱花竹”,一句俗语,便是对村子最好的写照。

  为了让“母亲河”升级成“民生河”,花竹村积极响应龙华镇推进增江综合整治和开发的政策,结合增江一河两岸优美的自然环境,以文化资源为基础,以环境保护为前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将沿增江河的古建筑群、特色种养、生态园林、农家乐等沿岸旅游区、点联系起来,把增江河旅游长廊规划打造为一个融“生态观光、休闲养生、户外拓展、文化体验、特色购物、商务会议、科教示范基地”等若干多功能生态旅游度假区。

  目前,花竹鱼允成为其中开发项目之一,项目拟征地500亩,建设绿道、民宿、钓鱼等生态旅游休闲工程。花竹鱼允种植水果200亩,竹林100多亩,三面环水,只有一条林荫小道连接增龙公路,作为一个半岛,俯瞰更似一条深入江中的大鱼,风光秀丽。项目规划面积为2300亩,其中农保区800亩,旱地200亩,林地面积为1300亩,森林覆盖率达到98%,无工业污染,远离城市喧哗。

  鱼允环境优美,青竹翠绿,交通便利,可以开发运动、娱乐于一体动感旅游项目,是休闲娱乐、农庄度假式旅游业首选用地。项目毗邻增江河,沿河环境优美,河水清澈见底,结合增江两岸景观建设,也有利于开发各种生态旅游观光项目,形成“水畅、河清、岸绿、景美”的核心水系景观。项目建成之后,四百里增江爱花竹,将会叫得更响,传得更远,更加名副其实。

  

增江水绕花竹村。

  文脉

  花竹姚氏:元德家声,源远流长

  花竹村共辖8个村小组,人口虽然不多,但是姓氏却很多。其中鱼允、沙角、大夫三村为姚、林、陈、温姓;花竹村中心片为肖、戴、李、黄、江和吴姓。在花竹众多姓氏中,鱼允姚氏开基历史较为久远,已经有600多年历史。

  据村中姚氏长者介绍,旧时鱼允姚氏祭祖,常悬挂“螽斯诜诜;元德家声”的对联。“螽斯诜诜”出自《诗经·周南·螽斯》:螽斯羽,诜诜兮。常用来祝贺子孙繁盛。“元德家声”是因为姚姓出自五帝之一的虞舜,舜生于姚墟,他的后裔子孙便以地为氏,称为姚氏。《史记·五帝本纪》称:“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因虞舜时代为华夏文明早期,舜禅让于禹,斯为首德,首即是元的意思,因此有“元德家声”之美誉。

  姚氏以舜帝为一世,一直传到一百零七世姚宗卿为入粤始祖。姚宗卿,字希德,号印严,祖籍闽莆福韶溪,后迁江右上兰溪,即今日的江西吉安地区,随后迁徙到广东南雄黄沙乡珠玑巷。

  姚宗卿生于宋明道癸酉年(公元1033年),他幼敏嗜学,通经博古。行年三十,有经纬之才,登宋仁宗嘉佑二年进士,官授广南东路提刑使。熙宁年间,隐居番禺簸箕堡,后又迁增城山下。姚宗卿不单是增城姚氏始祖,也是增城周边地区(博罗、龙门、番禺、从化、南海、惠阳)姚氏始祖,龙门开基村落的姚氏皆为其后裔。

  正如姚氏家族对联所期许的那样,姚宗卿“螽斯诜诜”子嗣兴旺,原配罗氏吉一娘,生子七人:达显、达仁、达义、达礼、达智、达信、达行,七子流布四方,开枝散叶。其中,姚达义后人姚宗器,由东莞企石铁岗迁居到龙门青溪、凹头,再至龙华镇大坪村围定居。姚宗器之孙姚宇腾落担花竹鱼允,为鱼允始祖,现存于鱼允的宇腾姚公祠,正是为了纪念花竹姚氏一世祖姚宇腾所创建。

  结合祠堂的建筑风格和村中长者的回忆,宇腾姚公祠始建于明代,后多次重修,其中最近的一次是2017年,重修之后的宇腾姚公祠焕然一新,唯有大门门框是从原来古公祠保留下来的,有忆祖思源之意,也寓意族风一门传承,激励后辈勉力进学,光耀门楣。

  祠堂上贴着一副对联:“继承祖志,开基创业,播雨耕云功世泽;光耀门楣,育子培孙,习文修德振家声。”可见鱼允姚氏勤劳务实,勇于开拓,耕读传家。对联一旁尚有姚氏宗亲、惠州市书法家姚久荣所书四个大字:“宗亲大同”,姚姓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虽然人口众多,分布范围广泛,却极具凝聚力。

  鱼允姚氏积极参与宗亲联谊会活动,祭拜远祖,修葺祖墓;大力弘扬尊老爱幼、济贫助困的优良传统,经常组织慰问村中老者送温暖活动,设立奖学金激励学子杞梓成材、报国兴族,并筹集慈善福利款项,帮助同族亲人渡过难关,相互温暖。村中的孩子在读书方面,成绩不俗,几乎每年都有人考入好的大学。

  遗存

  石磨榨寮,甜蜜百年

  在花竹浪寮村小组,有一组巨大的石磨,满是沧桑。石磨由两个圆柱形大石磙与两个半圆形、中间有槽相接的底座组成,石磙周边多孔,如两个巨大的齿轮。这组石磨重逾两吨,非人力可以推动,当时是用健壮的大水牛来拉磨,迄今已有100多年历史。据浪寮村小组组长李永忠介绍,这种石磨是用以古法榨甘蔗汁做糖用的,当时在村里并不少见,现今保存完好的只剩这一组了。石磨所在的位置,曾是村中的“榨寮”所在,每年甘蔗成熟时,香甜之味道,沁人心脾。

  早在明末时期,著名科学家宋应星所著的《天工开物·甘嗜》一文中,详细地记录了古代的甘蔗榨汁技术,就是采用牛拉石辘多次压榨甘蔗取汁法。花竹浪寮村榨寮中的石磨,与宋应星所描述几无二致。

  花竹水多而土肥,适合种植甘蔗,村中以前种植大片的甘蔗林,浪寮更是建立了花竹首间糖厂。浪寮村年长者尚有记忆,每逢金秋时节,村里的石磨便开始转动,木轴的吱呀声、牛蹄踏过石板的嗒嗒声,甘蔗拖曳摩擦地面的哗哗声,构成一曲亲切的乡村民谣,空气成天都弥漫着清甜的味道。榨完蔗汁,便开始熬糖,家家户户红通通暖融融的炉火,一直烧到入冬。

  如今,石磨已完成其使命,成为村子一段记忆的载体。但是花竹浪寮喜食糖的传统保留下来了,甜甜的米饼与糖环人见人爱,见证着那段温暖、红火与甜蜜的历史。

  传奇

  鱼允虞公子,传颂感恩心

  花竹鱼允村三面环水,只有一条路进出,从高处望下去,增江如蓝色的画笔,勾勒出一条栩栩如生的大鱼,鱼尾修长,十分美丽。

  传说中古时候增江河里有一条大鱼,在河中悠游了数百年,渐渐幻化成人形。有一天,鱼仙心血来潮,化身为一个少年,头戴儒巾,身穿一袭青衣,手摇一把折扇,丰神俊朗,风度翩翩。

  鱼仙上了岸,沿着增江河岸一路游览,见识人间的的喜乐悲欢。一路行至花竹村,见阡陌交错,鸡犬相闻,炊烟袅袅,一派美丽的田园风光,又见此间村民热情好客,于是留了下来,在村中一片竹林边搭了一间茅庐,开了一家私塾,自称“虞公子”,给村童开蒙授课。

  虞公子讲课很有特点,最爱讲《庄子·秋水》。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每每讲至此处,虞公子轻摇折扇:“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日子一天一天过去,村里的稚童渐渐长大,而虞公子却依然容颜不改,村民开始觉得奇异,虞公子心知到了离开的时候了。一天清晨,竹风泠泠,虞公子在茅庐里给孩子们讲了最后一课,便想辞别村民。

  其实,经过这些年的相处,村民心中已有猜测,知道虞公子定非凡人,但虞公子待人温和友善,又将村中的顽童教化得知书达礼,村民心中十分不舍,便竭力挽留,一村老小一路追至增江边上,围成一圈,希望虞公子能多住些时日。

  虞公子被热情的村民团团围住,没有办法,只能化出原形,变成一条巨大的青鱼,与村民道出原委,便朝增江一跃而入,在江中转了三圈朝村民致意,告别而去。从此之后,在增江边上,虞公子化形之处,便形成了一个鱼形的半岛,村民称之为“鱼允”。

  “允”字在当地方言中有“关”的意思,“鱼允”便是大鱼被关住,再现了当日虞公子被村民盛情围住的场景。村民们感念虞公子对村童的教化之恩,希望有朝一日,他能踏波而来。

  一个小小的地名,折射出花竹人的深情厚谊。

  大鱼潭

  鱼之大者 情义如山

  在花竹大夫村小组,有一个地方叫大鱼潭,这里也有一个有趣的传说。

  相传,在古时候,大鱼潭所在的地方是一片水田,增江在旁边拐了一个弯,清澈的江水灌溉着这片土地,十分肥沃,村民安居乐业,日子过得有滋有味。有一年汛期,连日大雨,增江水位上涨,村民连忙挑土担石,日夜加固河堤。但因水势过大,眼看就要没过堤岸,将村子淹没,村民着急万分。这时突然游来了一条大鱼,长达数里,其背巍然如山。大鱼用庞大的身躯堵住村口,任滔滔江水不断冲刷其身,也岿然不动,直至洪水退去。村民感其恩德,便家家提来点心,答谢大鱼。这时江边人头攒动,有一名小童不慎脚下一滑,眼看就要跌入江中。当时增江大雨初过,江水汹涌,人群发出一阵惊呼。只见大鱼尾巴轻轻一摆,便把小童稳稳地托上了岸。由于大鱼的尾巴在江中带起了水花,飞溅到岸边形成了一处水潭,便成了如今的大鱼潭。

  村民相信,大夫村传说中的这条大鱼,极可能是鱼允传说中的“虞公子”。加上这里水流平缓,鱼虾富饶,村民常打到大鱼,因此大鱼潭这个名字,越叫越响亮。

  统筹 梁丽通 陈云辉

  撰写 曹杰文字工作室

  摄影 曾伟宇 刘小兰 陈馥琼 龚小花

分享到:
上一篇:龙门邬村
编辑:小丽
分享到:
  • 今日惠州网微信
  • 惠州发布微信
  • 惠州文明网微信
  • 惠州头条APP

查看所有评论网友评论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观点,与今日惠州网无关。发言最多为2000字符(每个汉字相当于两个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