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叶子”何以长成大产业!惠州茶产业实现强劲增长

  原标题:  

   “小叶子”何以长成大产业

    5年时间产值从2000万增至8亿元,惠州茶产业实现强劲增长

  提升种苗繁育能力、建设智慧茶园示范基地、提高茶叶加工工艺……记者近日走访我市一些大型茶叶生产基地发现,近年来我市茶产业在种植规模、产量和单价快速提升的带动下,产值大幅提升,为抓住发展机遇,各大基地正强化科技支撑,提高茶叶产量和品质。

  据惠州市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提供的数据显示,惠州茶叶种植面积从2016年的1.18万亩增长至2021年的6.07万亩,产值由0.2亿元增长至8.26亿元,茶产业上升态势明显,正成为我市规模性特色农业产业。

  记者了解到,市政协通过实施提案资金项目“惠州市特色茶(毛茶、岩茶)产业发展”,多次组织委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开展调研,结合实际开展种质资源保护和繁育、提升加工工艺、建设生态茶园标准化示范基地等工作,有力推动惠州特色茶产业以生态、安全、高效的现代农业产业形态高质量发展。

  

惠州市花海茶园(岩茶)的工人使用机械采摘茶叶。惠州日报记者杨建业 摄

  打好种业“翻身仗”

  开展繁育研究提升育种能力

  “南昆山毛茶野生存量少,人工栽培难度大,产量低,如果仍使用传统经验进行栽培,插种非常困难。”市政协委员提案《关于建设南昆山毛茶种质资源库的建议》提出,建立种质资源库,保护茶园生物群落结构,维持茶园生态平衡,并对茶树引进高新栽培技术,提高插种的存活率等。

  根据“惠州市特色茶(毛茶、岩茶)产业发展”项目规划,市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委托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普查挖掘出百年毛茶老茶树104棵,并利用种子播种、扦插、嫁接等繁育方式开展毛茶的繁育育种研究。

  “针对毛茶种质资源扩繁季节性较强、繁育种苗技术要求较高等特点,项目委托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进行技术指导,以提高茶苗成活率。”市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项目对南昆山花竹社区内8亩种质资源保护和繁育苗圃的自动喷灌系统、排水系统进行升级改造,并委托龙门县南昆山云尖茶叶农民专业合作社繁育一批健壮、优质的茶苗,升级改造后的种质资源保护和繁育苗圃育苗能力达到7万株/年,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品质稳定的茶苗供应能力。

  “项目的实施提升了种苗繁育能力,让很多想种毛茶的茶农都能拿到茶苗。”龙门县南昆山云尖茶叶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张伟良介绍,以往村民种茶都是依靠移植,所以毛茶产量很少,得益于繁育育种研究,能让更多茶农获得优质茶苗。

  种业是农业的“芯片”,必须要打好种业“翻身仗”。市政协长期关注惠州茶产业的发展,在落实2021年提案办理专项资金项目“设立湾区绿色茶产品生产供应基地”上,就建成了50亩柏塘山茶种质资源保护和繁育基地。

  “我看种苗长势很好,有了标准化之后,我们在种植管理和采摘上都更加科学合理了。”在博罗县柏塘镇龙头村“纯种小叶紫芽茶母本园”里,当地种植大户郑伟平在察看柏塘山茶种苗,他认为通过科学育苗,茶叶的质量和产量都会有所提升。

  打造智慧茶园

  推动茶叶生产智能高效生态环保

  郑伟平口中的标准化,是“设立湾区绿色茶产品生产供应基地”项目中建成的100亩智慧生态茶园示范基地,目的是提高茶产业标准化、绿色化发展水平。

  “柏塘山茶”是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柏塘镇是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广东省十大茶乡”之一。目前全镇拥有山茶专业合作社及企业共57家,种植农户达6000多户,由于一些茶农缺少规范化种植意识,标准化生产水平不高,出现茶树长势不佳、产量偏低等问题。

  在市政协的支持指导下,市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2021年主导成立了惠州市柏塘山茶研究院,并通过编制技术规程、建设种苗繁育培育基地、打造生态智慧茶园、培育专业人才等综合措施,有效促进了柏塘山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首先对茶树进行塑像、修理修剪,通过有机施肥、有机管理,建成一个规范的茶园种植示范基地。”博罗县茶叶行业协会会长、博罗福波生态茶园专业合作社社长卢天福介绍,生态茶园建好后有利于示范带动其他茶农,推动柏塘山茶标准化发展。

  科技赋能农业产业发展。在惠东的花海茶园里,惠州岩茶智慧茶园示范基地建设也开展得有声有色。记者走访看到,基地内建设了茶园小气候、土壤环境、茶叶生理、自动虫情测报等监测设备,实时监测茶园光照、雨量、风向、风速,土壤墒情、pH值、温度、电导率,茶叶温度、含水量等各项理化数据和茶园病虫情况,物联网采集监测数据,智慧茶园管理信息平台建立精准控制数字化模型,让农户通过电脑、手机等设备随时了解茶园的各项参数、分析茶园情况。

  “示范茶园自动节水灌溉、病虫害绿色防控、有机肥施用、自动化加工等先进技术的综合运用,实现茶园智能化管理,有效节省了人工成本。”市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示范基地通过“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以及系列先进种植和加工技术的应用,实现农事信息化、水肥智能化、加工自动化,使茶叶生产变得智能高效、生态环保,达到了节本增效、增产增收的目的。

  标准化生产

  全面提升茶叶品质和效益

  以野生为主的南昆山毛茶,由于资源稀缺、不含咖啡碱等特点,近年来价格持续攀升,成为当地富民兴村的产业新增长点。

  好产品需要好工艺。在实施“惠州市特色茶(毛茶、岩茶)产业发展”项目时,为提升生产加工技术,解决缺乏特色茶叶产品和加工、精制设备的问题,委托专家团队进行毛茶红茶、白茶加工工艺提升,制定“南昆山毛叶茶白茶加工技术规程”“南昆山毛叶茶红茶加工技术规程”等,全面提升茶叶品质和茶园效益。

  迁种惠州的“茶中贵族”——岩茶,近年来在乡村振兴的带动下呈现了迅猛发展的势头。在不断扩大种植的同时,制定相关标准和引入先进设备,不断提升制作水平。

  “我们成立了惠州市丹霞岩茶研究院,引进岩茶自动化揉捻设备,打造我市首条茶叶全自动加工生产线等,希望提高岩茶的品质。”惠州市岩茶协会第一届理事会会长、惠州市花海茶园有限公司负责人严炳鹏介绍,惠州编制了《惠州岩茶加工技术规范》《惠州岩茶栽培技术规范》等标准体系,将现代标准化理念引入茶叶生产,指导茶农规范开展惠州岩茶生产,有力提升了产业的现代化水平。

  “为确保茶品质的稳定,需要构建完善的标准化体系,特别是生产加工环节的机械化、标准化,是一个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市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博士刘凤沂介绍,特色茶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在种植环节,农业部门要分析当地的气候、地理等环境,做好茶叶种植的短期及长期规划,推广当地特色茶品种、绿色防控、智能化水肥管理技术和机械化采茶等先进生产技术。

  刘凤沂认为,在加工环节,要发挥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提高加工机械化、标准化水平,提升加工工艺和品质管控。在产品方面,要做好品牌管理和服务,扩大品牌知名度,打造独具本土特色的茶叶及茶产品。

  惠州日报记者刘建威 特约通讯员李亮 通讯员陈冠城

编辑:小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