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是第一动力。当前,惠州正在奋力打造广东高质量发展新增长极,创新的主引擎地位尤需进一步强化。
打开视野审视会发现,更迫切的需要源于惠州这样的现实:GDP多年稳居全省第五,但相比前四个城市仍有很大距离;制造业正在迈向中高端,产业转型升级处于关键期;工业总产值连年实现万亿以上,两大主导产业分别向万亿级别挺进。
如2024年惠州市政府工作报告所指,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蕴含新机遇,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加快重塑,抓住就能乘势而上、积累优势、赢得胜势,在竞标争先中实现率先突围。
产业突围是必须的,而且要率先突围。靠什么?靠的是让创新成为主引擎,以此提升惠州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发展新质生产力,为产业发展赋能。
从惠州的现状来看,这样的基础已经具备。
夯实基础
战略科技力量成为创新“蓄水池”
从产业逻辑来看,基础科学是人类所有科学技术的理论基础,由此带来的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以及进一步的产业化,最终推动科技产业的大爆发。
惠州虽然是制造业大市,但在基础科学方面一直是空白,也缺乏大院大所这样的创新“蓄水池”。
形势正在悄悄改变。目前,惠州的两大科学装置稳步推进建设,东江实验室总部区近期全面启用。两大科学装置即加速器驱动嬗变研究装置、强流重离子加速器装置,是“国之重器”,东江实验室是全省能源领域唯一的省实验室。
以东江实验室为例,它共有12个重大科研平台,柔性引进包括院士、杰青等在内的一大批人才。并实现多项原创性的创新成果突破,推动了一批成果转化,孵化了一批科技企业,为惠州新型储能等多个产业的发展提供了科技引领和支撑作用。
作为战略科技力量,两大科学装置和东江实验室无疑将为惠州打造强大的创新“蓄水池”,从而为惠州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催生一批新兴科技产业,提供强大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
壮大主体
科技企业群成为研发中坚力量
创新的主体是企业,尤其是研发活跃的科技企业。因此,壮大高新技术企业群和科技型中小企业群,一直是建设创新型城市、发展科技产业的重要抓手。
从惠州的情况来看,2023年高新技术企业已突破34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达3499家,均实现三年翻番的目标,排名从全省第8位提升到第5位。这样的增速背后,反映了惠州在培育科技企业群方面下了苦功夫。而且,现有18家上市公司均为高新技术企业,充分体现了惠州产业的“科技”底色。
更强的科技底色反映在知识产权和成果转化上面。惠州不仅入选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试点城市,2023年还新增有效发明专利2442件,万人发明专利量提高到23.07件。去年前11个月,惠州市技术合同成交额达40.36亿元,同比增长47.35%。
金融力量也在持续赋能。去年前11个月,惠州市高新技术企业获贷率为61.6%,高于全省平均水平4.2个百分点;贷款余额为1320.6亿元,同比增长46.8%。
可以预见,随着科技企业群的持续壮大,惠州产业突围的力量必将日益强劲,转型发展的动力必将实现跃升。
吸引人才
科研人员成为创新突围主力军
无论是建设两大科学装置这样的战略科技力量,还是培育高新技术企业这样的创新主体,归根结底还是要靠人才,尤其是科技人才。
为了吸引和培育科技人才,惠州下了一番苦功夫。比如,出台引进培育科技人才(团队)的实施办法,围绕惠州市“2+1”现代产业体系,每年支持一批科技人才项目和团队项目。如果引进战略科学家,惠州可视具体条件可给予最高1亿元的综合性支持。
大亚湾石化区夜景。惠湾新供图
得益于营商环境的优化和一系列激励政策的出台,惠州的人才资源不断壮大,研发人才已超过9万人,成为惠州产业实现创新突围的主力军。
2024年,人才工作依然得到高度关注。今年的惠州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健全完善人才服务政策,建立具有比较优势的激励机制。并依托重大科研平台,吸引更多高端科研人才在惠聚集。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惠州在产业突围过程中,创新这把“利器”已初步锻造成型。在此基础上持续发力、久久为功,必将发挥主引擎的作用,为惠州打造广东高质量发展新增长极提供澎湃动力。
【采写】南方+记者 刘光明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