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水污染防治成效显著 15个国省考断面水质全面达标

[报料热线] 2831000

  曾经的臭鱼塘、臭水沟,摇身变成水体干净、风景优美的生态科普公园,有栈道、有景观,一片宜人景象。这是博罗县园洲镇茶亭排渠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整治前后的鲜明对比。这样的变化并非孤例,放眼全市,丰硕的治水成果早已“飞入寻常百姓家”。

  铁腕治水集中攻坚,不获全胜决不收兵。水污染防治一直是我市生态环境保护的重中之重,近两年来,我市始终把治水工作作为民生工程和转型发展的内在动力,以铁的决心,一抓到底,治出了惠州新面貌。

  数字固然枯燥,也最有说服力:2020年我市全面消除了劣V类水体,全市15个国考省考断面实现全面达标,其中淡水河紫溪国考断面水质达到地表水Ⅲ类标准,近20年来首次实现全年稳定达标。东江干流惠州段水质稳定达到Ⅱ类标准,西枝江水质良好,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14个主要湖库水质均达功能目标要求。

  水生态环境的持续好转,越来越多的鹭鸟回归和候鸟停栖,沿着河涌漫步成了市民群众的休闲好方式,惠州正奏响着“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新乐章。

  我市大力开展全市河涌污染整治。这是东江惠城段风光。 惠州日报记者汤渝杭 摄

  发出两份“1号令”

  举全市之力推动国考省考断面水质按期达标

  当前,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攻坚期,也到了有条件有能力解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的窗口期。在水环境质量方面,惠州正奋力攻坚克难。

  惠州治水难、硬骨头多。截至2018年,全市15个国考省考断面还有5个不达标;需要治理的黑臭水体有27条;20多年来,淡水河的水质依然是劣V类……

  但惠州敢干、真干、实干。面对惠州水环境质量暴露出的突出问题,市委市政府下决心整治,怀着必胜的信念,奋力荡涤一切污泥浊水。

  “指挥棒”指向明确,才能所向披靡。2018年全市全面打响水污染防治攻坚战,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深入一线调研督导,为碧水保卫战把脉开方,全力推进环保突出问题整治。市四套班子领导深入现场督办重点事项,各分管常委、副市长分别牵头落实各专项行动的实施,2020年召开8次专题会议研究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约谈工作滞后的县(区),市污染防治攻坚战总指挥部办公室对进展情况实行旬调度通报制度督促推动,有力地保障了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

  值得关注的是,2019、2020年我市连续2年签发市“1号令”,采取超常规统筹、超常规督导、超常规问责等一系列措施,推动惠州治水工作向纵深挺进。

  打好水污染防治攻坚战任务重、难度大,是一场大仗、硬仗、苦仗,尤其是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的2020年。我市积极克服疫情影响,持续把水污染防治攻坚战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当务之急,举全市之力推动国考省考断面水质按期达标。

  上下同欲者胜。“五级河湖体系”“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管行业管环保、管生产管环保”“属地管理”……我市已经形成这样的环保大格局。

  我市大力开展全市河涌污染整治后,市区天蓝水碧已成常态。 惠州日报记者汤渝杭 摄

  打出一套组合拳

  坚持“系统、科学、精准”治水原则

  防治污染,不仅要“合力治”,更要“源头防”。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水污染防治攻坚战工作,始终坚持“系统、科学、精准”的治水原则。2018年全面打响水污染防治攻坚战以来,打出一套组合拳全面推进水污染防治工作。

  一张治水蓝图,全面强化统筹。实现了全市污水管网“一系统、一张网”管理格局,编制实施淡水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达标方案、潼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与水质改善方案、沙河和公庄河流域水质达标方案等,推动改善重点流域水环境质量、恢复水生态。

  两级市县(区)联动,推动责任落实。通过实施市领导包镇督导、部门联合作战、全流域统筹推进等举措,破除以往“县区各自为政、职能部门单打独斗”的污染防治攻坚局面,推动水污染防治责任层层压实。

  三级督导问责,创新体制机制。市政府分管领导集中约谈了7个县区党政一把手,多次主持召开水质达标专题会议,强调明确纪律、要求。市纪委监委领导参加,市政府分10批约谈县、镇级党政领导干部200余人次。实施更严格的督导问责机制,抽调60人脱产2年集中办公,成立7个下沉督导组,每月下沉驻点督导不少于10天,2019年至今,累积派发问题交办单476份,限期整改。

  四项硬核举措,提升管理水平。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将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同部署、同推进、同落实,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持续深化“放管服”环评审批制度改革,实施环评审批正面清单,2018年以来全市各级生态环境部门共审批建设项目环评文件7215个;强化排污许可管理,2018年至今已核发排污许可证2621家;加强监测监控,全市194家重点排污单位全部安装水污染物排放自动监测设备。

  五大工程并举,补齐治污短板。全面打响水污染防治攻坚战以来,全市污水治理工程项目数近500个,项目总概算约200亿元,未来三年将投入120亿元用于市建成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着眼于完善污水管网体系、增强污水处理能力、加快实现雨污分流、全面消除黑臭水体,系统推进“五大工程”建设。

  交出一份满意卷

  32条河涌“水清岸绿”重现岭南风光

  鱼翔浅底,鹭影翩跹,这样的场景在淡水河畔已经消失20年。淡水河由清入浊,始于上世纪90年代的初级工业化时代,并陷入“反复治、治反复”。随着2018年水污染防治攻坚战打响,惠州重新彻底摸清家底,并确定了污水不入河、始终坚持截污控源的精准治污思路。经过三年持续攻坚,2020年淡水河紫溪国考断面水质达到地表水Ⅲ类标准,20多年来首次实现全年稳定达标。这只是惠州交出满意答卷的其中一个考题。

  2020年是水污染防治攻坚战决战决胜年,全市积极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以及“1号令”要求,紧紧围绕水质改善的根本目标,着力深化环境污染治理,全力打好打赢水污染防治攻坚战,交出一份“满意卷”。目前已有32条河涌消除劣V类,恢复“水清岸绿”,重现岭南风光,让市民群众享受更多“河畅水清岸绿景美”。

  污染在水里,根子在岸上。为此,我市强化工业聚集区污染防治,全市10个省级及以上工业集聚区中9个已按要求建成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并安装在线监控系统,余下的博罗产业转移工业园区杨村子园区正在推进污水处理设施建设。

  破题生活污染,惠州持续加码。截至2020年底,全市共建成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108座,总处理能力222.03万吨/日,建成管网4037公里,已实现镇级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

  农村污水处理对改善乡村人居环境至关重要。我市不断完善农村治污设施,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地进行农村污水治理,完成6579个自然村污水治理,村庄污水治理率达66%,在用设施1561座,处理能力达到8万吨/日。优化调整养殖区域,加快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强化监管。

  在以往“抓大放小”的治理思路中,大江大河被称为“大动脉”,湖泊是“五脏六腑”,黑臭水体则是“毛细血管”,其问题一度被忽视和边缘化。不少行业人士认为,“大动脉”是由无数“毛细血管”汇聚而成,“小的水体治理不好,大的也会受污染,还会影响地下水。”为此,我市深入开展全市七大水系57条主要支流河涌污染整治,完成2242个排污口的整治。全面开展全市27条黑臭水体治理,2019年,27条黑臭水体均通过初见成效评估;2020年8月,省生态环境厅、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联合组织对我市黑臭水体整治工作进行了省级专项排查,认定27个黑臭水体(基本)消除黑臭。截至目前,“长制久清”评估工作已基本完成,正在抓紧完善评估报告及上报平台等手续。

  为了确保全市人民群众喝上安全水、放心水,我市大力加强饮用水水源地环境问题整治,全市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民滋润一方土地。在全市上下共同努力下,惠州的水更清了、岸更绿了、环境更美了……

  惠州日报记者黄晓娜 通讯员惠环宣

分享到:
编辑:任己章
分享到:
  • 今日惠州网微信
  • 惠州发布微信
  • 惠州文明网微信
  • 惠州头条APP

查看所有评论网友评论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观点,与今日惠州网无关。发言最多为2000字符(每个汉字相当于两个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