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人大常委会推动“学有优教” 义务教育大班额剧降

人大工作巡礼(五)

  教育是民生之基,牵动着千家万户。市人大常委会始终关心关注民生,增加教育学位供给问题已成为市人大关注的重要民生实事。市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王冉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市人大常委会聚焦百姓期待推动“学有优教”,督促政府及有关部门在加大教育设施规划建设力度、大力扶持民办义务教育、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等方面精准发力,抓好落实,不断增强市民在教育方面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义务教育“大班额”明显下降

  市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五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惠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全市各学段学位供给情况的报告》。《报告》提到,市政府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统筹推进幼儿园、中小学校和职业教育学位供给,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努力增加优质学位供给。

  《报告》指出,虽然学位总量上有富余,但随着城镇化推进,农村人口向城镇迁移,乡村学校在校生急剧减少,出现“乡村坐不满、城镇坐不下”的现象,城乡学位供需倒挂,大班额问题凸显。具体来说,全市学位最紧缺、大班额最突出的县(区)是惠城区。

  《报告》提到,接下来我市要按照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明确县(区)党政主要领导是解决义务教育学位供给的第一责任人,每年把落实中小学校建设专项规划、新增义务教育学位、消除大班额等主要指标纳入年度县(区)党政正职目标责任考核评价,进一步压实县级政府保障学位供给的责任。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在市人大常委会的有力监督下,通过一系列举措,我市全力增加学位有效供给,全市义务教育56人以上大班额由2018年的14.8%下降到2019年底的7.8%,2020年控制在1%左右。接下来,市教育局将根据各个区域人口增长情况,对学校布局进行调整,增加更多学位,同时加大教育改革力度,推动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督促新建小区预留教育设施用地

  经过深入各县(区)调研和认真分析,市人大常委会在《关于全市各学段学位供给情况报告的初审报告》中提出,要加大教育设施规划和建设力度,确保教育设施建设的用地需要,加大财政对教育设施建设的投入,提高审批教育设施建设项目的效率。

  “现行市财政对惠城区建设公办小学、初中、九年一贯制学校每所学校补助额度偏少,而惠城区财政对教育的再投入压力较大。”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建议,提高对惠城区建设学校的补助标准,探索建立惠城区新建公办义务教育学校建设资金分担新机制。

  具体到小区学位配建政策方面,《初审报告》提出,要尽快出台实施《惠州市住宅项目配套教育设施建设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所建小区教育设施规划配建移交等各项工作,有效督促新建住宅小区严格按照规划要求预留教育设施用地,并按标准和规划要求与小区楼盘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交付使用。

  惠州日报记者黄晓娜 通讯员杨为高 陈瑞凤

编辑:任己章
分享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