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后养生 重在“收”与“养”

 

 秋天养生要慢运动。 惠报全媒体记者周楠 摄

  立秋已过,但岭南地区仍是暑气未消,炎热持续,“秋老虎”发威。现在市民越来越重视养生保健,立秋之后该怎么养生呢?记者就此采访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中医科副主任医师林晓敏。她建议,市民立秋后仍要防暑降温,小心中暑,同时不要贪凉饮冷和多食瓜果,以防损伤脾胃,饮食起居都要相应调整。

  立秋已过 饮食需多润

  林晓敏表示,立秋后天气看似转凉,但是暑热未尽,早晚温差变大,白天仍然炎热,这就是“秋老虎”,所以立秋后仍要防暑降温,小心中暑。

  “燥为秋天主气,易耗津液,常见口干舌燥、鼻涩咽痛、皮肤干燥瘙痒、大便干结、心烦气躁等症状。”林晓敏说,尤其是老年人对秋季气候变化的适应性和耐受性相对较差,应该重视预防。

  此外,初秋人们仍习惯夏季饮食习惯,容易贪凉饮冷,喜食瓜果。林晓敏认为,这样容易损伤脾胃,容易导致腹泻,因此体质虚弱的人群应该注意避免进食生冷,固护肠胃。

  入秋后自然界万物慢慢变为收敛闭藏,人体阳气也开始进入收敛藏养状态,因此身体容易产生疲惫感。加之机体夏天耗伤的津液尚未恢复,故而人们常出现疲乏倦怠、四肢无力、精神欠佳、睡意连绵、呵欠不断的“秋乏”现象。此时,林晓敏建议市民要相应调整自己的起居作息。

  “中医认为,秋属金,有‘肃杀’的特质,对应五脏的肺,肺在志为悲忧,因而人在秋季容易产生悲忧的情绪,称为‘悲秋’。”林晓敏表示,尤其是肺气虚弱之人,容易莫名出现情绪低落的现象,所以市民在秋天应当保持情绪乐观、内心宁静,不使神志外弛。

  立秋后,该预防哪些疾病?林晓敏表示,入秋之后昼夜温差会逐渐增大,市民如果没有及时添加衣物,就容易感受外邪而致感冒。秋燥之邪也容易从口鼻而入,最易伤肺,可能会引发支气管炎、哮喘等呼吸系统疾病。秋天气温适宜,病菌繁殖快,食物容易腐败变质,加之秋季胃肠蠕动增加,特别有些地区有“贴秋膘”的习俗,进食增多,反而影响脾胃功能,易导致腹胀、腹泻等不适。

  适宜慢运动起居调养精神

  那又该如何预防?林晓敏建议:

  1、饮食多润:多饮温水,多吃一些百合、银耳、雪梨、蜂蜜等润肺生津、养阴清燥的食物。少吃辛辣煎炸之品避免辛辣助燥伤阴,少吃生冷避免寒凉伤脾。

  2、慢运动:秋季是运动锻炼的好时节,可以增强机体抗病力。但运动时间不宜过早或过晚,选择散步、慢跑、游泳、太极拳等适宜运动项目,避免大强度、大汗淋漓的剧烈运动。

  3、起居调养精神:秋高气爽之时,应“早卧早起,与鸡俱兴”。早睡以顺应阳气之收敛,早起使得肺气舒展。张弛有度,远离悲伤忧愁的情绪,尽量做到内心平静,神志安宁。

  惠报全媒体记者方莲花

  通讯员王运广 郑海燕

编辑:李影君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