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旬老战士捐旧物:一支钢笔一油布 两段浓浓战友情

  一支保存了七十余年的派克钢笔,不能再书写,却记录着一段纯洁浓厚的战友情。近期,粤赣湘边纵队东江第三支队老战士、年逾9旬的曹直将这支历久弥新的钢笔,交给龙门县委党史研究室保管,并向外人回忆讲述了背后的故事。早在几年前,曹直还捐出了一张自己使用多年的油布,背后亦有一段革命情谊。 

曹直保存了七十余年的派克钢笔。

  行军途中遇学长赠送钢笔

  曹直1929年出生于湖南,1947年3月离开母校香港达德学院加入广东人民解放军江北支队(后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东江第三支队,简称“东三支”),后随军挺进龙门南昆山,在政治部警卫排当文化教员,教战士们学习文化知识、唱歌。1948年2月15日,中共江北工委机关报《大众报》在南昆山创刊,曹直成为《大众报》的记者。

  曹直记得,1948年5月一晚行军,他随队伍出发,走了大半夜,到达南昆山脚下的永汉低冚村,在路边偶遇他的中学学长张成达。

  “偶遇令我们兴奋激动不已,相互嘘寒问暖。”曹直称,没说上几句话,他的学长张成达突然从衣袋里拿出一支钢笔,插在他身着唐装的胸前口袋中,并说“你留着用吧,现在形势非常严峻,十来天不断有人牺牲。”

  每天有战士牺牲,很多战友刚见面就转眼永别,大家都非常珍惜相聚相见的时光。曹直连忙从衣扣中解出用绳子缀牢的一支派克蓝宝石型钢笔回赠给张成达。“实际上是我们利用了那短暂的行军途中的偶遇,交换了一件纪念品,当时,彼此胸中激荡的是深深的友情和共同走上革命道路后的同志之情。”

  钢笔为战地记者“添翼”

  “张成达出生于一个富裕家庭,他考上中山大学化工系后,可能是家长出于鼓励,因此他有一支派克51型钢笔,是奢侈品。”曹直说,1948年春夏间的那个夜晚,张成达把这支笔当作一件贵重物品送给他,他很感动。

  作为《大众报》记者,他用这支钢笔写了不少报道,例如博罗公庄上坪大捷后,他访问过被俘的国民党军独立第二团申江营,还与游击队指挥员有过精彩的对话。

  因部队纪律规定,曹直与张成达只能通过交通站互通音讯,他们将短信写在特薄纸上,卷成火柴棒大小互送,交流生活学习近况。

  1949年夏天上坪大捷后,张成达立一等功,跟上边纵大部队行动,曹直与张成达中断通讯来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张成达编入广州市公安总队,曹直去了广州花县(今花都)工作。后来在广州海珠的一个营房里,曹直见到张成达,老战友把茶叙旧,追忆革命情谊。直到张成达谢世,曹直一直与他保持着联系。 

粤赣湘边纵队东江第三支队展览馆展出的油布。

  1.2米宽油布赠送老战友

  退休后的曹直热心红色文化挖掘整理,曾参与东三支队史资料写作。

  2019年春,龙门县永汉镇政府为布展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东江第三支队展览馆,发出公函向各界征集解放战争期间江北游击区部队曾经使用过的物品和革命物品。看到通知后,曹直向展览馆捐赠了自己用过的一块油布。

  这块油布约1.2米宽,床铺大小,跟着曹直在游击区的时间有一年半,新中国成立后的1952年冬,曹直从花都奉调去乐昌,将油布留给东三支战友吴帆子使用。1983年,曹直再次调回花都,分别三十余年后,吴帆子郑重地把这块油布送回给他。“吴帆子常用这个油布包裹物品下乡劳动,度过了二十年的艰辛岁月,但没有丢弃,这也算一件见证过人间许多变化的纪念品了。”

  文/图 惠州日报记者侯县军 通讯员邬杞祥 张玉婷

编辑:温燕晖

指导单位:中共惠州市委宣传部 惠州市委网信办 主办单位:惠州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