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密大营救代表人物②沙蒙:经典战争电影《上甘岭》的编剧和导演

江东君

一条大河波浪宽

风吹稻花香两岸

我家就在岸上住

听惯了艄公的号子

看惯了船上的白帆

……

这是英雄的祖国

是我生长的地方

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

到处都有青春的力量

……

  当人们唱起《我的祖国》这首经典名曲时,自然会想起经典红色电影《上甘岭》,想起歌唱家郭兰英,想起词作家乔羽、作曲家刘炽,也应该记住这部红色经典电影的编剧和导演沙蒙、林杉。

  沙蒙是东江纵队秘密大营救抢救出来的著名文化界、电影界人士之一。

  (一)

  沙蒙(1907~1964),河北唐山人,中国现代著名话剧演员、新中国第一代电影导演、著名导演。原名刘尚文,艺名“沙蒙”是法文“骆驼”的音译,意为“负重道远”。1922年考入法文高等学校,受“五四”运动影响积极投身学生运动。1926年考入中法大学服尔德学院预科。1933年3月进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学习,与中国抗日救亡歌曲的重要词作者塞克成为好友。结识赵丹、王为一等人后,参加中共领导的左翼戏剧活动,先后加入新地剧社、晨曦剧社、大地剧社等进步戏剧团体,参与《罗密欧与朱丽叶》《大雷雨》等演出,拍摄过《夜半歌声》(饰演艺术家)、《十字街头》(饰演东北流亡青年)等影片。

  1937年抗战爆发后,沙蒙参加上海业余实验剧团及救亡演剧队第三队,先后在武汉、长沙、信阳、衡阳等地从事抗日演出。沙蒙任艺术指导员、开专题讲座、排演《打鬼子去》《我们的故乡》《放下你的鞭子》等剧目。演剧队的成员中包括了舒强、水华等后来影响了中国话剧史电影史的著名人物。沙蒙1938年与演员欧阳儒秋结婚,1939年与欧阳儒秋、舒强、水华等一起到重庆陶行知先生主办的育才学校担任戏剧组教员,与已到延安并在鲁艺任教授、同时担任延安青年艺术剧院院长、陕甘宁边区参议员的塞克辗转建立了联系,沙蒙夫妇向党提出了到延安去的请求。1940年9月间,中共中央南方局书记周恩来在徐冰、沙汀的陪同下来到育才学校,与沙蒙、舒强、章泯等商议赴延安事宜,因时局复杂决定分批前去。沙蒙此间认真审校章泯翻译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演员自我修养》,同时认真阅读《新民主主义论》等革命书籍,对延安的向往更加强烈。

  1941年1月皖南事变发生后,在周恩来和南方局的关心下,大批进步人士开始陆续转移。欧阳儒秋先赴延安并进入鲁艺学习。因重庆延安之间交通复杂,为避免遭到国民党顽固派迫害,经党组织安排,沙蒙与舒强、贺绿汀等一批文化、民主人士先赴香港,待时机成熟后赴苏北新四军抗日根据地,然后再赴延安。

  形势复杂多变。沙蒙等人到香港后,大批文化界人士由于种种因素,无法如期成行。根据时任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主任廖承志的建议,旅港文化界人士成立了旅港剧人协会,沙蒙任理事、导演、演员,参加了《雾重庆》《马门教授》《北京人》等话剧的演出。

  香港沦陷后,沙蒙一度与茅盾、沈兹九夫妇、叶以群、宋之的王苹夫妇等躲在轩尼诗道三楼“跳舞学校”避难。在东江抗日游击队营救之下,沙蒙与茅盾等脱离虎口,进入东江游击区山间草寮中休整了一个多月。期间为躲避日伪军“围剿”,多次随游击队夜间在山林中转移。期间,曾在大榕树下为游击队员演出一幕幕抗日活报剧,鼓舞士气。后在游击队护送下与著名演员凤子等辗转到达桂林。在桂林与舒强等住在郊外,从事翻译维持生活。1942年底赴重庆,参与组建中国艺术剧社,任监事、学术部部长,与著名话剧女演员张瑞芳等演出《大雷雨》等剧。1944年3月在党组织安排下与舒强同行离开重庆,3月28日到达延安。周恩来邓颖超夫妇接见沙蒙、舒强,并安排沙蒙到鲁艺任教员。

  沙蒙担任了鲁艺戏剧系教员并任鲁艺实验话剧团团长。他努力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延安的文艺工作。为配合延安中央党校的整风学习,沙蒙与李伯钊、舒强等组成导演团队,联合排演了以反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为内容的苏联著名话剧《前线》,沙蒙翻译并为演员讲解戈尔恰科夫的《导演艺术讲话》。《前线》的排练和演出,是延安党的戏剧文艺工作者学习和借鉴先进的导演和表演艺术理论的实践尝试。

  (二)

  抗日战争胜利后,党中央决定派出大批干部开辟东北根据地。沙蒙夫妇踊跃报名参加东北干部团第八中队(后改称东北文工团),沙蒙任副队长、副团长。沙蒙长途跋涉到东北后,冒着硝烟弥漫的炮火奔波于沈阳、本溪、大连、鞍山、辽阳等地,演出了《东北人民大翻身》《兄妹开荒》《黄河大合唱》等作品,导演了《日出》等作品,传播革命声音,教育和动员了干部群众,鼓舞广大官兵和群众开辟和巩固革命根据地的斗争。

  1945年12月沙蒙加入中国共产党。1946年8月担任东北文艺工作第一团团长兼东北局宣传部文委委员、戏委委员,率团参加了一系列革命戏剧演出活动。1948年初参加东北文艺工作者大会,同年8月根据东北局命令,率团集体并入东北电影制片厂(即今长春电影制片厂),任东影厂管委会委员、艺委会副主任、党总支委员和编导组党组组长。这是新中国第一家电影制片厂,沙蒙参与了创建新中国的电影事业。

  沙蒙是新中国电影事业的重要创建者和第一代优秀的电影导演。沙蒙指导编剧并导演了以东北抗联女英雄赵一曼的一生为题材的历史传记影片《赵一曼》,1950年7月1日在全国上演,以庆祝建党29周年,获得巨大成功。人民日报专门发表评论予以高度肯定和推介。1950年《赵一曼》获得捷克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优秀奖。1951年沙蒙导演冯雪峰编剧的《上饶集中营》获得文化部“1949-1955年优秀影片二等奖”。同年担任中央电影局艺委会委员。1953年沙蒙与导演林杉合作拍摄了反映农村生活的影片《丰收》,获得文化部“1949-1955年优秀影片三等奖”。 

电影《赵一曼》海报。资料图片

  沙蒙的妻子欧阳儒秋(1918~2007)1938年参加抗敌演剧队演出《壮丁》《八百壮士》等抗日戏剧。1941年赴延安后任鲁艺实验话剧团演员,演出《夫妻识字》《血泪仇》等剧目。194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东北文工团一团演员、东北电影制片厂演员,参加《赵一曼》等影片拍摄,导演苏联译制片《被开垦的处女地》等。1956年后任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教师、系主任等职。改革开放后参加过《巴山夜雨》《月亮湾的笑声》《金牛》等电影、电视剧拍摄,为新中国的电影艺术教育和表演艺术的创新发展贡献了力量。 

上甘岭战役中,志愿军在夺回地表阵地。图为537.7高地战斗实景。图片来源新华网

电影《上甘岭》剧照。图片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三)

  沙蒙一生最突出的成就,是参与编剧并与林杉联合导演了战争影片《上甘岭》。

  抗美援朝战争后,保家卫国成为新中国电影人积极创作的时代题材和表现对象。毛泽东同志了解到上甘岭战役的情况后,亲自指示有关方面将其拍成电影。擅长军事题材电影拍摄的长春电影制片厂承担了这一任务,并立即组成阵容强大的创作班子,由沙蒙、林杉任导演。1954年春夏之交,沙蒙与林杉等专门赴朝鲜采访、体验生活。他不顾心脏衰弱等疾病折磨,穿上志愿军服装深入前线调查采访,用了近半年时间收集素材,实地体验了上甘岭地区的坑道山头,与战士们同吃一锅灶,同睡一个炕,访问志愿军指战员57名,阅读消化了上百万字的战史档案文献资料,写下20余万字的采访笔记,为创作打下了坚实的生活基础。1955年与林杉等人合作完成电影文学剧本,并完成电影分镜头剧本。剧本曾以《二十四天》为名在《人民文学》杂志发表,正式开拍时定名《上甘岭》。

  沙蒙精心创作和拍摄《上甘岭》这部表现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战争影片。他特别邀请上甘岭战役的特等战斗英雄赵毛臣担任军事顾问,带领演员到上甘岭现场体验生活,平时生活中演员也都按角色互称、相处,因而演员们普遍入戏快,表演也更真实、生动。《上甘岭》在朝鲜上甘岭实地和国内分别拍摄而后合成。《上甘岭》是第一部表现抗美援朝战争题材的影片,它突破了传统战争片的俗套,精心剪裁和表现,节奏和叙事处理颇具匠心,成功地塑造了“最可爱的人”的志愿军战士的典型群像。影片力求用革命现实主义的方法,通过真实的场景、美术、摄影、镜头语言乃至音响等多层面还原和表现战争,在军事专业度、战争环境和道具上极为考究,且片中的志愿军过半由军人本色出演,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获得了巨大成功,成为人民电影事业五十年代的一个艺术高峰,成为新中国电影事业的一个艺术高峰和迄今仍然是不可多得的战争片经典。 

乔羽为电影《上甘岭》主题曲《我的祖国》创作歌词的手稿。图片来源光明日报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上甘岭》拍摄完成后,为了增强电影的抒情性和艺术感染力,沙蒙专门找到著名词作家乔羽请他写一首主题曲歌词,希望借助这支歌抒发战士们远离祖国、热爱和怀念祖国的真挚感情,歌颂英雄们为了祖国安宁、人民幸福而战胜困难和敌人、具有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和乐观主义精神的形象。沙蒙提出要用优美抒情、有民族风格的曲调曲风,并希望能够经久传唱。乔羽作词时另辟蹊径写出了《我的祖国》歌词,经著名作曲家刘炽谱曲、著名歌唱家郭兰英演唱,“一条大河”以其家国同构的艺术意象,串联起前线奋战的勇士与后方家园间的情感联系,最大限度地实现了共情,更唤起观众的共情。《我的祖国》这支动人心弦的优秀主题歌大大增强了影片《上甘岭》的感染力,有力地激发和升华了观众的爱国主义感情。正如沙蒙“即使将来这部电影没有人看了,这首歌还有人传唱”的要求和希望的那样,它超越了时代,无论何时何地响起它的旋律,都会激发起中华儿女浓郁的爱国主义情怀,并重新唤醒人们对《上甘岭》和抗美援朝战争的回忆,成为一首广为传诵的优秀电影歌曲和歌唱祖国的经典歌曲。2007年,中国第一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发射升空时,就特别选用了《我的祖国》这首歌曲搭载飞入太空。

  《上甘岭》上映后观众人数迅速突破一千万人次,创造了当时观影人数的历史记录。1957年4月沙蒙参加第二次全国电影工作者代表大会并当选中国电影工作者联谊会副主席。会议期间受到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1960年调入北京电影制片厂任导演,1962年与胡正编剧、与傅杰合拍了农村电影《汾水长流》,再获成功好评。

  沙蒙是新中国第一代电影导演中的佼佼者。《上甘岭》作为一部里程碑式的战争影片,奠定了他作为一代电影大师的艺术地位。他钟情电影艺术,富于艺术探索精神,首创了导演阐述制、中文开机制等很多创新做法,对新中国电影事业的开拓和创新发展作出了积极而重要的贡献!

编辑:温燕晖

查看所有评论网友评论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观点,与今日惠州网无关。发言最多为2000字符(每个汉字相当于两个字符)

指导单位:中共惠州市委宣传部 惠州市委网信办 主办单位:惠州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