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报记者近日走访,发现东和行鲜为人知的历史……

  在惠州东湖旅店营救中国文化名人陈列馆二楼展厅,茅盾夫妇与参与粤港秘密大营救的游击队员、地下工作者在东和行里吃年饭一幕,以铜像的方式复原再现。

  1941年底至1942年春上演的粤港秘密大营救,已过去80余载,数百名文化名人、爱国民主人士一路奔波的路线已经被完整挖掘整理,一些主要接待点如东湖旅店,也逐渐开辟为纪念场所,但一些隐蔽战线的交通站、接待点,如东和行,则因年代久远、城市建设而湮没,难再寻觅。

  近日,惠州日报记者走访发现了东和行鲜为人知的历史,原来,三栋镇木沥村元和村民小组(原称水坑,曾用名源和)李氏家族为东和行的东家,元和李氏在秘密大营救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茅盾夫妇在东和行吃年饭的一幕,以铜像的方式复原再现。

  年饭

  文化名人终生难忘风味鸡

  根据元和李氏村民讲述,他们的先祖于清代中期从三栋老莲塘迁来,于晚清时期在淡水、永湖、惠州水东街开设东和行商号。

  抗战时期,从惠州东江至淡澳沿海这条水陆交通线,成为第二条“滇缅公路”。当时,东和行理事长为李士佳(后改名李国培),常务理事是李贵祥(后改名李伍),两人是堂兄弟。

  1941年12月25日,香港沦陷,广东省委和东江游击队按照周恩来的指示,尽—切努力,不惜任何代价将困留在香港的文化界人士、爱国民主人士、爱国抗日人士和国际友人营救出来。

  这是一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中共惠阳县委抽调组织部长兼武装部长卢伟如牵头筹建水东街交通站,还抽调梁化区委书记陈永及其夫人到惠州协助卢伟如工作。组织上拨给卢伟如一笔钱,从香港贩来几十担货。卢伟如将这批货物屯在东和行。当时的东和行,已成为农工党的特委机关,驻店的李士佳以及杨思中、苏景云、叶越秀、叶志良等都是农工党党员。此前廖承志在路过惠州时曾作出安排,请李士佳他们协助营救工作。卢伟如、陈永等人于是利用东和行做买卖、掩护革命工作。

  1942年2月14日,除夕当天,秘密大营救第一批文化名人茅盾一行20余人从惠阳茶园出发,穿过永湖,直到黄昏赶到三栋圩镇。大家匆忙在三栋吃了顿简单的年夜饭后继续赶路。直到次日、大年初一凌晨1时许,茅盾一行才抵达惠州城外。

  卢伟如将大家临时安顿在东湖旅店,凑合吃点饭菜后就休息。天亮后,卢伟如叫醒熟睡的文化人士,并将他们转移至距离东湖旅店不远处的东和行。卢伟如在《在惠州秘密接应文化人》记述道,“我把他们分别安排在东湖酒楼和东和行住下,并指派地下党员李茂白等负责警戒工作……”

  卢伟如还叮嘱陈永负责每天到东和行照顾文化人,并特别交代,他们都在店里食宿,等待雇船前往老隆。陈永在《行商古城迎“贵客”》记述:“由于战争的影响,东和行已不营业,住宿条件很差,文化人住进去以后,只能睡楼板,但大家毫不介意。一天,张友渔对我说,天气怪冷的,最好给买些炭来烤烤火。我马上去买来木炭,解决了大家的取暖问题。春节(年初一)那天,我们买了些鱼和肉,给大家过年。茅盾说他的家乡风味鸡很出名,他夫人会做,需要两只鸡和姜、醋之类的调料。我把鸡和用料买来了,茅盾夫人亲自动手做,做好后还叫我们一起吃。”这就是东和行里茅盾夫妇亲自下厨烹饪家乡名菜“风味鸡”,让大家吃上一顿终生难忘的大年饭的一幕。

  1942年2月17日,大年初三,卢伟如领着茅盾、张友渔等20多人登船离开惠州,安全到达老隆。

  第一批文化名人离开惠州后,东和行继续作为秘密大营救惠州接待点,接待文化名人、民主人士无计。


三栋木沥村元和寿山世居围屋的斗拱门,曾有文化名人穿过。

  营救

  从寿山世居到东和行倾力襄助

  东和行的管理模式为宗族式管理,定期由李氏族人选出有经商能力的人担任理事长、掌柜、财务等。解放战争时期,因战乱、通货膨胀等原因,东和行生意盛况不再,至新中国成立初期,因各种原因,辉煌一时的东和行商行结束营业。后来,因惠州城市建设,东和行几易主家,拆建数次,到如今,它的具体位置,已难以寻找。

  多年来,木沥元和李氏村民不断收集、挖掘东和行的历史,以铭记先辈对秘密大营救所作的贡献。

  据李贵祥之孙李挺、李育初以及李士佳孙子李英豪等人介绍,元和李氏历来人才辈出,士农工商兵均有不凡人物,在革命战争年代,以各种形式支援革命。抗战爆发后,除了东和行为秘密大营救出钱出力、无偿作为接待点,元和老围屋——寿山世居也曾庇护过不少文化名人。据李挺讲述,当年族人在寿山世居配备了不少枪炮,在兵荒马乱的年代保护生命财产安全。元和村口的百年龙眼树,树根盘地。当年,村民就是在这棵树下放哨站岗,为秘密大营救贡献力量。

  寿山世居将和东和行一样,向时代告别。但村民相信,因为有精神的内核在支撑,寿山世居和东和行的故事,会传之久远。

  文/图 惠州日报记者侯县军

编辑:温燕晖
上一篇:

指导单位:中共惠州市委宣传部 惠州市委网信办 主办单位:惠州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