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报记者历时9个月追寻惠东红色足迹 红色山海百年史诗

  “五一”小长假,高潭“马克思街”上游人如织。街道最大限度还原革命时代的风貌,游客置身其中,感触颇深。距离一百多公里的惠东港口同样热闹非凡,这是港口英雄民兵连的驻地,在连长李伟美的介绍下,当年那场壮烈的战斗在游客的脑海里清晰了起来。先辈的浴血奋战,换来了如今的繁荣。时间早、范围广、影响大、遗址多是惠东红色革命历史的主要特点。从去年8月开始,本报在《惠东视点》人文版开设“寻找红色足迹”栏目,寻找惠东红色足迹,至今已推出八期系列报道,本期将进行综述报道。

  1922年,“农民运动大王”彭湃从海丰徒步到高潭,点燃了革命之火,惠东的革命历史在高潭起步。高潭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建立的东江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国首批区级苏维埃政权的诞生地之一。

  沿山而下,惠东的红色足迹遍布安墩、白盆珠、多祝等地。粤赣湘边纵队在安墩成立,助力整个广东解放;白盆珠高山密林间的红色影踪,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惠紫人民自卫大队在多祝成立,“圩日锄奸”等英雄事迹广为流传……足迹延伸到海边,继而染红了稔山、港口等地。1928年至1929年间,稔山雁湖人民前后5批次通过交通情报路线把包括徐向前在内的200余名红军官兵及国际友人,安全护送到香港,再转移到全国各地;1962年10月7日,美蒋武装特务偷偷登陆小星山岛,港口民兵连浴血奋战,歼灭了这股特务,染红了小星山……从高潭,走过安墩、白盆珠、多祝、稔山、港口再到梁化,百年过去,这些足迹依然鲜红,指引着前进的方向。

安墩镇乡村新貌。

  

  成立全国首批区级苏维埃政权之一

  如今的高潭圩镇,跟十年前不可同日而语,按照革命时期的风貌重新修葺的“马克思街”和“列宁街”成为网红打卡点,更是人民追忆烽火岁月的一大去处。刚刚过去的“五一”小长假,当地游人如织,熙熙攘攘,繁华热闹。

  高潭是惠东乃至我市革命最早的发源地。早在1922年10月,较早接受马克思主义影响的先进知识青年彭湃,在海陆丰从事农民运动并发展迅猛,牵头成立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海丰特别支部,带领团员深入劳苦大众,宣传革命理想,动员农民起来革命。1923年元旦,彭湃组建了中国第一个县级农会——海丰总农会,开展农民运动,并迅速把革命的星星之火引到惠东高潭及周边地区。1923年4月,高潭区农会成立,革命的星星之火正式点燃,并迅速形成燎原之势,惠东县高潭成为惠东早期革命运动的主要地方。

  除了革命起源早之外,高潭还是全国首批成立区级苏维埃政权的地区之一。1927年10月,南昌起义军第十一军二十四师余部1000余人抵达高潭中洞,高潭中洞成为东江流域革命斗争的党、政、军首脑机关所在地,也是东江流域革命的大后方和根据地。同年11月11日,高潭区苏维埃政府成立,黄星南当选为第一任区苏维埃政府主席。这是当时全国首批区级苏维埃政权之一。高潭区苏维埃政府成立当天,高潭圩镇的老街、新街分别改名为“马克思街”和“列宁街”。

  今年“五一”小长假前,中洞村民戴仕球驱车100多公里,从深圳回到中洞老家。面对热闹的中洞村,他感慨万千,这曾是他奋斗3年多的热土。此前,他曾任中洞村党支部书记,中洞的华丽转身有他担当的身影。4年多以前,他放弃在深圳的高薪职业,继承先辈遗志,挑起了中洞发展的重担。在他的带领下,中洞村面貌一新。戴仕球来到红军井边,井水甘冽,而其身后,是红军最早的被服厂。

  1927年5月,为救治在战斗中受伤的革命军人,东江特委在中洞村借用民房设立了一间医疗所。其后,工农讨逆军在海陆丰战斗中获得了大批医疗器械和药品,医疗所得到了快速发展。南昌起义军到达中洞村时,数百伤病员在医疗所治疗,医疗所随后扩建为红军医院,是最早建立的红军医院。

  1927年11月,彭湃回到东江地区后,要求中洞红军医院建成军民两用医院。南昌起义部队到达中洞村改编为红二师后,被服厂主要为部队生产军衣、军被、军帽、桐油雨衣、子弹带、旗帜等,为红二、四师的整编和建设作出了应有贡献。该厂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武装最早建立的被服厂。此外,当时成立的军械修理组后来扩大为兵工厂,主要任务是制造地雷、手榴弹、土枪、土炮、生铁弹及修理枪械等。这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武装最早建立的兵工厂。

  “忠诚如铁、敢为人先、不怕牺牲、一往无前”是高潭革命精神的集中体现。“高潭的农民革命,走在了我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前列,走在了我国开展苏维埃运动的前列,走在了全国最早建立苏维埃政权的前列。”2017年,时任广东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副会长、南方医科大学教授林雄辉曾如此评价高潭革命精神。

  

  惠东红色革命遗址达160多处

  自鸦片战争以来,惠东人民高举反帝反封建旗帜,前仆后继,浴血奋战。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孙中山组织和发动的惠州三洲田起义首战告捷后,转战惠阳各地,在多祝设立大本营,发动群众起来推翻清王朝。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惠东人民革命斗争运动翻开新的一页。周恩来、彭湃、叶剑英、阮啸仙、徐向前、恽代英、曾生都曾在这里战斗过。

  彭湃自不必赘述,自1922年开始,他的足迹遍布惠东山区,是惠东革命的主要引路人。星星之火以燎原之势,席卷惠东,两次东征,众多革命前辈纷纷来到惠东这片热土,留下足迹。其中,在第二次东征期间,周恩来以东征军政治部总主任的身份率部东征,也曾亲临惠东战场,并带领政工人员在惠东平山访贫问苦,宣传革命思想。

  雁湖村是众多革命前辈到过的地方,李涛将军是其中之一。1928年,由于国民党军阀的疯狂围剿和党内肃反扩大化,东江革命形式急转直下,为了转移红军将领离开东江,李涛任广东省委特派员与雁湖村民高维全一同,协助东江红军出港。期间,李涛与高维全寝食同步,情如手足,留下了一段佳话。

  另外,徐向前、叶剑英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在惠东留下过足迹。前辈名人多,自然留下的革命遗址就多。根据统计,目前,惠东保存革命旧(遗)址、战斗旧(遗)址、纪念设施、名人故居共160多处,是惠州市革命旧(遗)址最多的县。从高潭开始,沿山路而下,宝口、安墩、白盆珠、多祝等镇,均保存有红色革命遗址,粤赣湘边纵队纪念公园、江南地区督导处办公室旧址、粤赣湘边纵队司令部旧址、粤赣湘边纵队东江第一支队司令部旧址……闪耀了惠东山区。

中洞村百庆楼。

高潭镇马克思街。 惠州日报记者杨建业 摄

  1925年2月和10月,国民革命军两次东征途经白花、平山、多祝、新庵、高潭;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惠东各地军民多次组织武装起义,仅平山就曾举行三次武装起义,给敌人以有力的打击。谢洞的革命历史源远流长,素有“红色堡垒村”之称,谢洞革命老区如今建设如火如荼,曾经是中共惠阳县委机关办公旧址的王松故居依然屹立。“那些事已过去很久了,很多人都不记得,我们有义务让后人铭记先辈的革命事迹。”王德明说。作为革命先烈王松之子,他与儿子王拥文奔走半生,致力挖掘先辈革命事迹,守护着当年属于谢洞的红色印记。

  

  边纵诞生地配合大军解放全广东

  自高潭点燃革命星火,便正式翻开了惠东的革命历史。纵观整段惠东革命历史,除了革命起源早之外,革命事件的影响力之大更是周边城市所没有的。比如说,高潭是全国首批成立区级苏维埃政权的地区之一,高潭一度成为粤东革命的核心地带,而“中洞改编”则将高潭乃至整个惠东的革命历史推上了一个新高度。

  南昌起义后,起义军挥师南下粤东,受到广东军阀的重兵围堵。南昌起义军第二十军第一、二师先行进入陆丰,被张发奎部截击失散。第十一军第二十四师从陆丰东南部转战大安、新田,约1200人于1927年10月12日进入高潭中洞。

  1927年5月初,海陆惠紫4县农军第一次暴动失败后,海陆惠紫农军在林道文、刘琴西的率领下,随党的领导机关首次撤退到中洞村。同年8月,广东省委派黄雍到中洞村,成立东江革命委员会。同时,南昌起义军叶挺、贺龙余部到达中洞村后,中共东江特委对起义军进行了改编,改编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二师第四团,史称“中洞改编”,师部设在中洞百庆楼。南昌起义军在中洞改编,使东江地区有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正规军队,声威大振。而此次改编更是明确了工农革命军的性质、任务以及中国共产党在军队中的领导地位等重大原则问题,为人民军队的创建作出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贡献。

  高潭固然是惠东的红色核心,影响巨大,但诞生在惠东安墩的粤赣湘边纵队同样不遑多让。1949年1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与闽粤赣边纵队、桂滇黔边纵队联合发表宣言,宣告粤赣湘边纵队在安墩镇正式成立。边纵从建立初期400多人发展到3.8万人,活动区域遍及粤赣湘边区56个县。在南下大军入粤前,开辟了闽西南和粤东北纵横1000里的解放区,建立了拥有400万人口的根据地,率先创建广东最早的解放区和根据地。粤赣湘边纵队配合南下大军仅用1个月解放全广东,为新中国的诞生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功勋的背后,是先烈前赴后继的奉献,惠东人民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1928年3月后,海陆丰根据地在敌军重兵围剿下形势逆转,战斗在东江的红二、红四师伤亡惨重,流散人员不少。此时,广东省委特派员李涛到雁湖村与高维全一起加强地下交通情报路线建设,与高维全一起指挥东江红军出港。当时海丰和汕尾等海面被敌人炮艇严密控制,连渔民都不准出海捕鱼,红军要出港,只能通过唯一的地下交通情报路线。高维全不辱使命,从1928年7月开始,至1929年春,将5批红军官兵近200人安全护送至香港(其中有徐向前、颜昌颐、董朗等人),很好地保存了革命的火种。

  广

  全县各镇都参与了各个时期革命斗争

  纵观惠东红色革命历史,从1922年彭湃在高潭点燃革命之火开始算起,惠东人民经历了大革命、土地革命、全民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四个时期,是东江地区革命斗争的发源地之一,在广东乃至全国的革命历史上有着特殊地位。

  惠东红色革命不仅时间跨度大,革命范围也广。从地域上看,惠东县几乎全县各镇都不同程度参与到各个时期的革命斗争当中。高潭、安墩、白盆珠等山区镇是惠东县革命时期的中心地带,事迹已经不用过多赘述。单从县城到沿海而言,几乎全部乡镇参与了革命。东征时期,东征军两次途经白花、平山、多祝、新庵、高潭。

  抗日战争爆发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革命斗争遍及惠东全县,惠东人民在平山、多祝、高潭等地开展了广泛的抗日救亡运动,继而开辟了稔平半岛沿海抗日根据地,开展驱逐敌寇、保家卫国的斗争。

  东江纵队主力北撤后,内战烽烟再起,惠东人民重建自卫武装。1949年1月1日诞生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在边纵的协助下,1949年八九月间,解放军迅速解放了整个粤赣湘边地区。1950年2月,粤赣湘边纵队番号撤销。史料记载,粤赣湘边纵队是一支继承发扬东江纵队革命传统的战斗部队,自建立武装队伍开始至全区解放3年多时间里,武装队伍发展到38000多人,参加较大的战斗848次,解放了全区所管辖的县份,并配合南下大军第四兵团、第十五兵团、两广纵队一起解放了广州市及广东一大片地区。

  新中国成立后,惠东人民继续发扬革命光荣传统,为社会主义建设和保卫边防作出巨大贡献。1962年10月7日,一股美蒋武装特务从台湾偷偷登陆小星山岛,港口民兵连获得消息后给予迎头痛击,浴血奋战,包括连长张苞在内的3位民兵在战斗中牺牲,歼灭了这股特务。小星山战斗开创了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以民兵为主对敌作战取得全面胜利的典范。当年11月3日,广东省委、省政府、省军区追认张苞、徐景松、马德强为革命烈士并记一等功,追授张苞“民兵战斗英雄”荣誉称号。1964年8月5日,中共中央中南局、中国人民解放军广州军区领导机关在广州隆重举行命名大会,授予港口人民公社基干民兵连“英雄民兵连”荣誉称号,时任中央中南局第一书记的陶铸赞誉他们是“南海长城”。

  在百年的革命和人民解放事业及社会主义建设中,惠东人民的优秀儿女,用自己的鲜血与生命筑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永留人间。

  文字 惠州日报记者蔡伟健 特约通讯员黄少卿 通讯员叶衍达

编辑:温燕晖

指导单位:中共惠州市委宣传部 惠州市委网信办 主办单位:惠州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