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派洲南庐:因叶帅得名 成龙门革命史上重要符号

原标题:
叶剑英曾在龙门麻榨东埔村大派洲牵头打造国民革命军后勤补给基地
南庐红荔映丹心
 

视频 走读南庐

  南庐,龙门革命史上的一个重要符号。叶剑英元帅在东征时居住的地方——南庐,地处龙门县麻榨镇东埔村大派洲。1925年2月,叶剑英协助粤军第二师师长张民达在此筹建后勤补给基地,将这个江心岛命名为“仙岛”,成立“仙岛公司”,为国民革命军提供了充实、有力的后勤保障,成为叶剑英初期军事后勤思想的一次成功实践。 

南庐前面是一片荔枝林,荔枝树是叶剑英当年带领部队亲手所植。

  红色记忆

  叶剑英以南庐为据点宣传革命

  大派洲是增江麻榨段的一个小岛,风景优美,仿若仙境,故称“仙岛”。

  1925年2月,叶剑英协助张民达,率领全师官兵参加东征,在增城石滩、东莞石龙等地作战胜利后稍作休整。在这期间,叶剑英、张民达秘密率领部属廖雪安、廖球(均是麻榨东埔人)一行6人到麻榨大派洲停留了两日。

  叶剑英认为四面环水的大派洲风景秀丽,土地肥沃,气候宜人,随即指示廖球在此筹建后勤补给基地,开垦了一个荔枝园,种植了200多株荔枝树。为更好地掩护仙岛这一后勤补给基地,张民达、叶剑英将仙岛后勤补给基地取名为“仙岛公司”,叶剑英还结合陶渊明《饮酒》诗中“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意境,在楼房门额上写了“南庐”二字,“南庐”之名由此而来。

  大派洲后勤补给基地建成不久后,张民达和叶剑英率领部队继续作战,该后勤补给基地则交由廖球管理,革命物资不断在此装货上船,走增江运至广州,支援革命事业,其收入全部汇入组织用作革命经费。后来,在击败军阀陈炯明休整期间,张民达、叶剑英二人还骑马回岛视察基地生产情况,并以南庐为活动据点,宣传革命,发动群众。

  南庐的设立,为大派洲及麻榨人民带来了革命思想,也为这里的革命奠定了物质基础。在革命思想的影响下,麻榨人民的革命积极性高涨,纷纷拿起武器,抛头颅、洒热血,为夺取龙门革命最后胜利作出了贡献。

  红色传承

  乡村振兴注入红色活力

  历经百年,南庐仍保持原有风貌,张民达用过的眼镜、叶剑英用过的虎脚铁架床依旧保存完好。

  南庐前面是一片荔枝林,这些荔枝树是叶剑英当年带领部队亲手所植,还有100多株,枝繁叶茂、绿树成荫,偶有飞鸟筑巢,遇上花期更是蝴蝶成群,香气逼人,环境十分清静优雅。夏季,一林红荔映着一面红旗,犹如一片丹心。

  南庐是龙门县重要的革命遗址,大派洲所在的东埔村也被省、市认定为革命老区村。2003年7月南庐被列入龙门县文物保护单位,2015年2月被列入惠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目前,南庐成为开展红色教育和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场所。今年4月27日,麻榨镇党群服务中心、团镇委开展“点亮微心愿、学党史增信念”主题活动,组织当地学生到南庐参观学习,引导大家了解麻榨人民革命斗争史,学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英雄事迹,传承红色基因。

  增江两岸竹林翠绿,东埔村田园气息浓郁,乡村振兴战略让这个村子变得更美丽更有活力。东埔村村民利用增江两岸河水冲积而成的松沙土壤种植粉葛,同时不断优化产品、改良种植技术,产出的粉葛爽脆、化渣、清甜、无公害,具有极高的食用价值,成了村里的支柱产业。

  为进一步提升农产品价值,东埔村村民还通过产品加工,把粉葛制成葛粉、葛丸进行售卖。目前,东埔村粉葛是龙门县麻榨镇“一村一品”优质农副产品,也是人们馈赠亲友的送礼佳品。为提高粉葛产业知名度,打造麻榨农特产品,麻榨镇还通过举办粉葛节,提升其市场竞争力,拓宽其销售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麻榨镇东埔村党总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廖毅灵对东埔村未来发展充满信心,他表示,“我们将进一步保护好、利用好南庐这一红色教育基地,结合村里优越的自然环境做好旅游和康养开发,做大农家乐,推广特色农产品,走出乡村振兴特色致富路。” 

南庐整体建筑保存完好。本组图片 惠州日报记者杨建业 汤渝杭 摄

  ◎革命遗址

南庐:叶剑英、 张民达旧居

  南庐位于龙门县麻榨镇东埔村大派洲,为一座砖木结构的二层楼房,总建筑面积120平方米,仍保留原有风貌,于2003年7月被龙门县人民政府公布为龙门县文物保护单位,2015年2月13日被惠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惠州市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4月被中共惠州市委党史研究室公布为惠州市中共党史宣传教育实验基地。

  (专栏由惠州报业传媒集团联合市委党校、市委党史研究室推出。文中相关史料由龙门县委党史研究室提供。)

  统筹 惠州日报记者侯县军

  采写 惠州日报记者侯县军 香金群

编辑:温燕晖

指导单位:中共惠州市委宣传部 惠州市委网信办 主办单位:惠州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