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镇左潭村南宋茹崇:英雄志士开基 爱国家风永传

  左潭村

  龙门镇左潭村位于龙门县西北部,地处龙潭圩镇中心,距离龙门县城18公里。左潭东接禾仓村,南连新寮村,西邻左坋村,北连下布村。全村总面积9.43平方公里,含耕地面积720亩,山林面积12000亩。下辖左潭、左车、圩头、圩一、圩二、坳头、针田、洞坑、大王前、下村、基坑、石底下、新一、新二、老一、老二、圳口17个村民小组,共461户1725人。村中以谢、谭、吴、茹四姓为主,其中最大的姓氏为茹姓。

鸟瞰左潭,铁岗河将其分成两片。

  左潭村集体收入主要来源于山林出租,同时,左潭村也发展竹木加工产业,带动村民致富。左潭村作为镇乡结合区,既是镇中村,也是村中镇。村中一条清澈的铁岗河把左潭村一分为二,左为左潭村,右为左车,村民们临水而居,隔岸居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省道S353是龙门西北部重要交通线,连接着龙潭镇和龙门县城,线路基本沿着铁岗河分布,道路两侧,稻田和群山起伏,十分秀美。大约二十分钟车程,便到了左潭村。

  在水路为主要交通方式的古代,丰水期增江的船舶可以通达这里。逆流而上,过了下埔村,一路向南,再折向西,长期的冲刷使这里形成了深潭,村民口口相传,认为掌管铁岗河的龙王便栖身于此。为了护佑往来的商贾平安,清朝中期,在这里修建龙潭庙,以祭祀河神和龙王。

  在古代,龙潭庙是这一带的地标,香火鼎盛,逐渐形成圩镇后,这里便称为龙潭圩。后来因村子在龙潭庙之西,地处龙潭之左,因此改名为左潭圩,左潭这个名字使用历史很久,新中国成立之后,这里设左潭乡,1958年成立左潭公社,1984年改区,1986年建左潭镇,直到2005年与铁岗镇合并成为龙潭镇。在此期间,左潭一直作为龙潭的政治和经济中心。

  虽然已合并了十多年,但龙潭东部原属于左潭片区的村民,依然习惯称自己为左潭人。而西边属于铁岗片区的村民,则习惯称自己为铁岗人。因此在龙潭,称自己为左潭人的远不止左潭村人。

  渊源

  南宋茹崇

  英雄志士开基 爱国家风永传

  经过左潭大桥的人,总会被桥头大片的古建筑所吸引,这便是茹氏宗祠。茹氏宗祠毗邻左潭学校,控扼铁岗河,地理位置得天独厚。这里也是龙门茹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左潭村村委委员茹奕行,非常爽朗健谈,熟悉村中的掌故,被称为“左潭村的百科全书”。在茹奕行的探寻下,找到了散落在村民间的手抄本族谱,虽然简略,但整个茹氏的分枝脉络记载得十分清楚。

  开基左潭的茹姓始祖茹崇,生于南宋理宗宝庆二年(公元1226年)丙戌八月初五戌时,生有四子,茹华、茹茂、茹英、茹芬。茹崇在南宋理宗淳佑八年(公元1249年),岁在戊申,茹崇由进士拜令湖广辰州府麻阳县知县,虽然茹崇颇有才干,但是此时的南宋已经风雨飘摇,危在旦夕。

  南宋度宗咸淳六年(公元1270年)庚午,茹崇复选广东南雄府保昌县尹。在南宋晚期,作为边防重镇之地,拥有重兵,其长官称县尹,因此,这并不是一个普通的县官。茹崇来广东后不久,元世祖忽必烈兴兵伐宋,天下大乱,各路英雄都揭杆而起,茹崇是一个忠义之士,他们父子起兵勤王,助文天祥抵抗元军。

  大厦将倾,无力回天,茹崇父子和勤王义军终因寡不敌众,在崖门战败,宰相陆秀夫背八岁少帝跳崖殉国,茹崇心灰意冷,于是带三个儿子在附近的广州府新会县隐姓埋名生活。此时的茹崇已经54岁,几年后,茹崇留下侧室及长子在新会居住,自己则带上原配欧阳氏及二子茂与三子英迁居惠州府博罗县源头乡生活。

  直到公元1298年,茹崇听说增城县风土淳厚,于是留下二子茂在博罗,自己则带三子英再度迁居增城县西林都龙潭埔定居,也就是现在的龙门县龙潭镇左潭村圳口村小组。茹崇直到元仁宗延佑五年(公元1318年)戊午十月初二终寝,享寿93岁;原配欧阳氏终于元仁宗延佑元年(公元1314年)甲寅八月初八,享年85岁,后来夫妻合葬于今龙门县左潭镇鱼洞岭之西。

  茹崇的几个儿子后来在各地娶妻生子,繁衍生息,后裔分布很广。虽然后裔分布各地,但茹族规定,每年农历九月初二,各地裔孙都要于中午12时前到达始祖墓前,并按宋代官家遗留下来的礼仪举行祭祀,设有主礼,宣读当年祭文,轮值的执事者于墓前行三拜九叩之礼。

  远在增城、新会等地的茹崇后裔,也会不定期来此寻根拜祖。每次祭祀,执事者由左潭茹氏各村轮值,供三牲果品茶酒,燃香烛金银冥钱鞭炮。茹氏族谱虽是一本薄薄的抄传本,但却清楚记载了各世祖的出生年月日及终年的年月日,且记录了各系分枝及终年后的安葬之地,令后辈们对茹氏的先祖有了可查之据。

  据茹奕行介绍,他是编撰茹氏族谱的参与者之一。为了考证,他和族人亲自坐飞机去各处查证。除了原来那本有些年头的茹氏族谱,如今,茹氏又有了编订更加完善、更加细化的新编族谱。

  作为龙潭圩的开圩始祖,茹崇的爱国精神和英雄气概感染激励着茹氏后人,根据《左潭地方革命斗争史》记载,在后来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茹氏子孙先后参与其中,抛头颅,洒热血,为龙门的解放事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充满沧桑的茹氏宗祠。

  古迹

  茹氏宗祠

  历经劫火 气韵犹在

  作为圩镇中的宗祠,左潭茹氏宗祠在占地和规模上颇为壮观。祠堂采用传统的中轴线对称布局,院落为三进,由大门、仪门、走廊、天井、正厅组成,最里面的厅堂上供奉着茹氏先祖的牌位。不同于一般的祠堂荒芜萧瑟,左潭茹氏宗祠因地处圩镇,周边人口众多,加上祠堂前禾坪宽广,因此人气非常高,每天晚饭后,常有附近的村民来此遛娃散步、聊天纳凉。

  据茹奕行介绍,这座祠堂始建于明代,最早的祠堂左边是书房,右边是炮楼。“就是因为这炮楼,让日军怀疑我们村有抵抗力量,于是把祠堂给烧了。”茹奕行有些痛心地说。后来日军从村子里撤走了,村里的年轻人便重建了祠堂。

  重建之后的祠堂,朝山枕河,闹中取静,而今,已成为居民休闲散步的好去处。茹奕行自豪地说:“我们的祖先茹崇便是进士,茹氏子孙也以耕读为家风,在我们左潭村,会读书的人特别多,光是大学生就有23名,还有多位博士研究生。”

  而今,每年的正月十五,村民们都会在祠堂举行隆重的添丁挂灯仪式,在仪式上主持仪式的老者会把每年出生的男孩登记到族谱上,其中包括:姓名、房头、出生时辰等,以告慰先人,传承家风。仪式一般进行两天,第一天喝贺酒,意为祝贺孩子出生的意思。第二天喝圆丁酒,意为已登记在族谱上,从此,茹氏族谱上将永久留下孩子的名字。

  添丁还有一个比较有意思的仪式,就是领猪肉,一般添一个男丁领一份;如果孩子长大一些可以识字了,那就可以领两份;如果孩子再大些,上中学了,那就再加一份;如果孩子念大学了,那就又加多一份,四份了,能领四份猪肉的要登记在册,并写祭文告诉先祖,以此来勉励子孙,好好读书。

  除了举行添丁仪式,在每年的9月,祠堂还会举行敬老节,有能力的年轻人自愿出一部分资金,村里上了60岁的老年人都可以领一份或多或少的红包,在左潭人看来,钱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体现对老人的尊重,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尊老爱老的传统美德。

  

左潭村充满故事的百年古榕。

  传说

  百年榕树 见证爱情

  左潭村作为龙华圩镇所在,历史悠久。在左潭左车围,长有一棵百年大榕树,它树冠宽大,枝叶茂密,像一面大伞稳稳地撑着,榕树根系发达,形态各异,十分壮美。

  这棵古榕以树干为中心,树冠分散成圆状向四周散开,树根交错纵横,粗者如手臂,细者如丝线。因为榕树气生根柔软且有弹性,过去来龙潭圩走江湖卖艺的人常会取这些根制成棍棒,这样的棍棒耍起来徐徐生风,伸得出去,缩得回来,随便往哪儿敲都能弹得回来,耍起来虎虎生风。

  据当地的长者介绍,这棵古榕树已一百多岁了。关于这棵榕树,在左潭民间还流传着一个传说。

  传说,在百年前,有一只虫妖,看上了龙潭的肥沃土地和丰富的庄稼,害得庄稼颗粒无收、蔬菜发黄干枯,当地有位小伙子名叫阿龙,他老实善良、充满正义感、乐于助人。天上的一个仙女早就对他暗许芳心,阿龙决心要找机会把妖怪除掉,为百姓谋幸福,他苦练一年功夫后,拿着大刀,找到虫妖与之决斗,可惜,虫妖的功力太深,阿龙身亡了。

  仙女知道后,非常伤心,她决定要帮心上人完成愿望,仙女与虫妖大战,最后虫妖消灭了,但仙女也牺牲了,后来,在仙女牺牲的地方,长出了一棵榕树,树根下流出了清泉,滋润了土地。老百姓说,大树是仙女的化身,她默默地守护着爱人的家乡,守护着左潭的百姓。虽然,这只是一个传说,但却寄托着村民们对真善美的追求,对美好爱情和幸福生活的渴望。

  根据熟悉当地地情的长者介绍,在古代,榕树生长的这片土地是采育场,树木众多。但由于生产需要,大概在清末时这里的树木全部遭到砍伐,由于当时这棵榕树还小又不成材,于是,成了漏网之鱼而得以存活。

  一眨眼,时间就过去了一百多年,当年砍树的人们早已化为尘土,而这棵矮小的榕树却已长成了参天的大树,依然郁郁葱葱,它耸立于人世间,看着尘世人们的悲欢与离合。

  人物

  驻村第一书记李巧龙:与乡村一起成长

  左潭村虽大,在过去很长时间发展并不理想,在2016年全村被列为贫困村。而如今,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左潭结合自身特色,积极发展特色产业,积极增加居民收入。在村委的带领下,有条件的村民纷纷建立起了兰花种植园、食用菌园、竹签厂、竹碳厂等。左潭,这个古老的村庄,正焕发着新的生机。

  作为左潭村驻村第一书记,年轻帅气的80后李巧龙,既是左潭乡村振兴的参与者,也是见证者。李巧龙是惠州市水务局干部,2016年4月9日接到扶贫通知,他来到龙门县龙潭镇左潭村挂职第一书记开展扶贫工作,到现在已差不多5个年头,他深入农户家中调研,解决他们遇到的困难,与村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5年里,李巧龙走访全村的贫困户家庭登记核实造册,做到一户一档,并建立纸质档案和电子档案两类,贫困户的家庭基本情况、贫困原因、社会关系、帮扶进展等都一目了然,方便查阅。信任是工作推进的基础。“现在对左潭,就像对我的家乡一样,有时候在村中调研,遇到狗叫,只要我呼一声,狗都能听出我的声音,马上就不叫了。”李巧龙说道。在这个过程中,村民们从开始的不信任到如今的有事就找李书记,李巧龙成为左潭村家喻户晓的“第一书记”。李巧龙说:“从地理位置来说,左潭村不应该穷,但因为种种原因,经济没发展起来,然后随着年轻人外出务工、农田荒废、人口老年化、贫病交加等,成了一个省贫困村。”

  要改变一个村,让全村富裕起来,就要做到知己知彼。为此,李巧龙不光为贫困户建卡,还疏通了村里的渠、桥,让荒芜的农田有充足的灌溉。除了修渠修桥修路,完善基础设施外,李巧龙还落实危房改造政策,和村委会一道改善人居环境并帮助贫困户解决看病吃药难和上学难的问题。李巧龙耐心地想办法帮忙解决,这一桩桩一件件的事说起来简单,但做起来却不容易,但是李巧龙都一一落实好。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正是这一点点的坚持和积累,使左潭村由贫困村变成了幸福村,村容村貌、乡风民俗等都得到了升级,在这个过程中,李巧龙自己也获得了成长。

  

左潭的兰花种植方兴未艾。

  物产

  空谷幽兰 飘香左潭

  左潭村有铁岗河水滋养,空气清新,适合养殖兰花。

  随着龙门兰花产业不断壮大,在龙潭乡政府和左潭村委会的支持下,近些年来,一些村民纷纷开始种植兰花。茹伯便是其中之一,他带头办起了占地近25亩的兰花种植基地。

  对于乡村而言,这已经属于面积比较大的了,但基本上茹伯一个人就可以打理,因耗费体力的活大多是全自动的,网的收缩全凭几个按钮,一按撑,一按缩,需要防寒防冻时,网便撑开,以保持室内的温度及湿度,需要给兰花做日光浴时又把网缩拢,以保证兰花充足的日照时间,喷灌也全是自动化,指头轻轻一点,那洒成花状的水帘便喷涌而出,十分方便。

  据茹伯介绍,他种植兰花的品种有:墨兰、素心兰、彩虹兰、虎兜兰等,其中虎兜兰最为好看,而彩虹兰最香,一间20多个平方米的房子哪怕只放上一株彩虹兰,都会满屋飘香。兰花的种植不像稻子,可以成片成片种植,兰花是一盆一盆种,25亩基地里,兰花们被分株种植在一个个小盆里.它们排列有序,横看是整齐一排,竖看还是整齐一排,整齐得就像列队等待检阅的士兵一样。

  这25亩基地共种了近11万株种苗,按照现在的市场价,一株种苗是9元钱,平均一亩6万元的基础设施,总投资要1百多万元。由于基地是全自动化设备,所以在平时打理兰花时也不需要什么工人。但是每年都有几个月的时间给兰花装盆或收花,人工的需求量就大些,这时就请村里的人过来帮忙,一天一百元钱结算,忙的时候,平均一个月请临时工都花去5万多元。这对于在家门口就实现就业的村民来讲,已经是相当不错了。

  兰花和庄稼一样,也会生病,如果管理不善或是处理不当,很容易在花圃中传播开来。还有另外一种情况,哪怕是种植得再好,如果没有销路,投资也一样失败,毕竟兰花是有花期的。但是这些问题在左潭基本都不是问题。在政府的引导下,他们对接了兰花协会,协会会帮助各个会员解决技术难题、寻找销路,只要按照他们的标准种植,就能达到出口要求。

  茹伯和左潭种植的兰花全部出口韩国和日本,基本上每年的兰花都供不应求,因为兰花的花期是一个多月,替换的频率非常高,需求量非常大,因此,兰花全是一个货柜一个货柜走,由于量大,每盆兰花的利润也有3~5元,除去本钱及人工,收入也十分可观。另外,龙门县政府为鼓励村民们种植兰花,还办起了兰花节,并设有保护价,每株18元,如果实在由于特殊的原因兰花滞销,政府的18元保护价可以保证种植户不会亏本,且每株还有2~3元的利润。

  “有政府的扶持,我们致富就有了保驾护航的人。”茹伯讲这些的时候满脸笑意。在茹伯的兰花种植基地,有几盆带金边的兰花特别显眼。一打听,才知道这种带金边的兰花果真不同凡响,在出售时比普通兰花贵了不少。因为,中国人的传统是喜欢喜庆的红色、金色。这带金边的兰花就沾了这个喜庆的边,别的兰花批发价是27、28元左右,但这品种好的就要卖到30多元,零售价还不止,可以卖到40~50元一株,利润很不错。但利润好有利润好的道理,这种金边的兰花是后期培育出来的,对空气的湿度、温度、光照、土壤等要求非常苛刻,否则就长不出金边。

  在金边兰花的旁边还有一株非常漂亮的兰花,花朵一大串一大串地挂在枝上,它的花瓣像老虎的爪子兜起来的形状,叶子呈深绿色,像剑一样。听茹伯介绍,这种兰花的品种为虎兜兰,这个品种的兰花观赏性在花,而大部分兰花的观赏性却在叶。

  而叶的品相也直接影响到销售的价格,兰花是观赏性的,尤其是赏叶的兰花,上面不能有一丁点儿斑点之类影响美观的东西,不然就卖不出价格,而要防止斑点的产生,最重要的就是防病防虫防菌,茹伯介绍,兰花生病是很麻烦的事,因为它易传染,如果没管理好,就会影响到一大片甚至整个基地。

  由于现在网络发达,在茹伯的兰花种植基地里,如果发现有一株兰花生病,工人便会通过微信告知兰花协会群里远在顺德的技术员,技术员便会远程操控,告诉工人怎样配药治疗兰花。而在日常,工人只要把基地里每天的温度、湿度表的情况拍照给他就行。

  茹伯坦言,种植兰花不仅符合龙门县的实际情况,也有利于提高土地附加值,种兰花以来,他家里收入不仅增加了很多,而且整个人的审美和文化素养也提高不少。

  

左潭众多竹木企业,增加了村民的就业机会。

  产业发展

  竹木加工集散地

  龙潭镇四面环山,竹木加工产业十分发达,其中,铁岗、南坑和左潭三地竹木加工业尤为发达。从兰花种植基地出来,驱车一路都是竹木加工厂房,晾晒的竹签和木板散发出独有的清香。

  要生产竹签就必定要有竹子,而在左潭村和周边,最不缺的就是竹子,随便往左潭一站,目光所及,全是竹子。据说这里还有一个故事。以前在龙门有个大地主名叫谢闯,他家的仓库与官府的仓库一样大,里面的粮食堆成山,然后就有人戏言:吃不完的谢闯谷,砍不完的龙门竹。意思就是讲那竹子砍了一茬又长一茬,犹如野草,春风吹又生。

  在左潭经营竹签厂的谢武生,是一名资深的竹木产业从业者,他介绍:目前左潭做竹木加工,优势十分明显,而今已经形成了规模。现在工厂生产的竹签不愁销路,愁工人。谢武生指了指正在忙碌的女工,“这些工人还都是利用业余时间过来上班的,忙完家里的家务活,送完孩子才过来上班,工资计件,不论月,做得多,挣得多,反正不管怎样,挣多挣少,都可以帮衬家里,这儿的工人百分之九十是家庭主妇。反正她们闲着就过来,这也算是一种帮扶吧。”

  谢武生厂子的竹签一个月的销售有一百吨左右,也不愁销路。如果偶尔碰到销售出问题也不担心,政府有保护价,不会让企业亏本。在谢武生看来,现在比过去的营商环境好了很多,以前刚开工厂的时候比较辛苦,光是跑业务就跑烂很多双鞋,一家一家去问,嘴皮子都磨破了。现在有产业集群优势和网络销售渠道,轻松很多。

  进入谢武生的竹签厂厂房,只见大门侧面一台工作的机器前,一位工人正在操控着机器,并时不时整理着从生产线上下来的竹签。往里走,七八个中年妇女正在忙碌着装箱、挑次品,她们的身旁是一筐筐已经生产后等待装箱的竹签。一个挑次品的大姐身着围裙,头戴一顶灰色网球帽,坐在一个矮凳上,手上带着手套,正麻利地把一大捆竹签搬到面前,然后一手扶着竹签,一手用镊子飞快地从那一大捆竹签里挑着开叉及残缺的次品,动作之快,令人眼花。

  据在谢武生竹签厂工作的陈大姐介绍,分辨次品没什么诀窍,就是做得多了,熟能生巧。陈大姐说的时候并没有停下手里的活,依旧像织毛衣似的在穿针引线,一镊子一根挑出残缺的次品,决不漏空。旁边另一位大姐正忙着装箱,装完后再把一箱箱的竹签垒好放在木架上,样子看起来极为轻松,但那一箱箱的竹签并不轻。另一台机器上,另一位工人正在用橡皮筋绑住竹签,并分门别类,而不是一大捆一大捆包装。据她介绍:一扎多少根,都是有数量的,大小不能混合,粗的细的都要一一分开。工人们都在有序地忙碌着,在厂房的一侧,一间更为宽大的仓库里全是包装整齐等待装车的竹签。

  而今,左潭村的竹木加工行业正在转型升级,除了传统的竹签业,还在拓展竹木文创产业,面向国际市场,未来,左潭的竹木产业将飘香世界。

  

作为竹木加工的下游产业,左潭竹炭销量极好。

  环保节能竹炭厂

  在左潭村,随着竹木加工行业日益集群,竹木加工形成的边角料越来越多,对于怎样不影响环境,又能利用各工厂的边角料产生效益,完善左潭竹木加工的上下游产业,成为左潭村委一直思考的问题。在这种背景下,茹达朋和兄弟合伙开办了竹炭厂。

  竹炭厂的原材料是村里的各个木材小作坊或是牙签厂、竹签厂不要的下角料或是锯末灰,这些下角料及锯末灰除了用做竹炭基本没有别的用途,丢弃又可惜,还造成环境污染,但如果把它们制成竹炭,用处就大了,竹炭不光可以用来烤火、烧烤,还有两个最大的用途是:可以净化水质,可以清除屋里的甲醛,而且制炭也不污染环境。

  茹达朋的竹炭厂厂房占地面积大概20亩左右,进入厂房内,只见一台巨型管道一样的机器横在一侧,旁边是一个个用于无氧碳化的深坑,然后在旁边是几百个大铁皮桶。厂管理人员阿峰给我们讲制炭的流程:收集废料或是边角料,再烘干,然后压成棒,再无氧碳化,最后包装装箱。

  据茹达朋介绍,左潭出产的竹碳是分等级的,长度在10厘米以上,不爆裂的称为一级,一级的竹碳质量轻、且黑得发亮,光洁、无味。爆裂且稍短偏重的为二级。一级和二级的价格也有所不同,一级的出厂价要高一些,可以卖到1.6元每斤;二级就要稍微便宜一些,1.4元每斤。

  虽说工厂规模不小,但工人并不多,阿峰说,他们全厂维持在30个工人左右,平常上班分为白晚班两组,一组15人。“多做多得,只要愿意做,一个月可以拿到8000多元。”阿峰笑着说。“我们厂大部分工人都是本村的,当然外面也有,但一般都是优先村里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工资、岗位一般都优先,只要他们肯做、勤快,就不愁没饭吃。”

  茹达朋的竹炭厂工人虽说不多,但产量却不低,厂里每个月都有500吨左右竹炭的产量,由于对生产质量的精益求精,加上原材料是龙门原生态的竹子,燃烧程度高,带有竹木的清香味道,因此左潭生产的竹炭非常不错。

  人勤地生宝,人懒地长草。而今,左潭村修了渠、修了路,荒芜的田地都变得有了生机,而且村里还有了产业,村民个人办的工厂不仅方便了村民就近就业,而且可以带动全村的经济,村民们小康路越走越开阔。

编辑:温燕晖

指导单位:中共惠州市委宣传部 惠州市委网信办 主办单位:惠州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