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先辈黄业之女黄茵茵回忆父辈革命故事

  人物简介

  黄业(1919~1997年),原名黄业成,广东省惠阳澳头镇小桂村人。早年参加“海岸读书会”、大亚湾海岸流动剧团和坝光抗日自卫队等抗日组织。1938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过阳台山、东莞百花洞、梅塘等战斗,组织创建五岭革命根据地,指挥新田白云点和平原战斗、琶江战斗等。

  新中国成立后,先后担任北江军分区司令员、广东省军区司令部副参谋长、广东省军区副司令员等职,1981年兼任广东省人民武装斗争史编辑委员会主任,广东省军事志编纂委员会主任。离休后被中共广东省委聘为党史工作顾问,担任广东省老区建设研究促进会常务副理事长。曾荣获独立自由勋章、解放勋章和独立功勋荣誉章。1997年11月病逝于广州。

  又见春草绿,又逢清明时。为更好地缅怀革命先辈,宣讲好红色故事,传承好红色基因,近日,《惠州日报》记者通过视频连线专访了革命先辈黄业之女黄茵茵女士,了解更多黄业惊心动魄的革命故事及其感人的家国情怀。

  “我应当珍惜父亲以及革命先烈们为我们铸就的幸福生活,传承先辈们的无私奉献精神。”黄茵茵女士表示,父亲(黄业)故居入选广东省红色革命遗址,成为红色教育基地,她很高兴。这些年,家乡大亚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登高远望石化工业区,一片朝气蓬勃,她感到由衷的自豪。

黄业。

  感谢高潭老区群众救命之恩

  黄茵茵说,父亲黄业19岁便离开家乡大亚湾澳头小桂村,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将自己的青春和生命托付给革命事业。在父亲参加的诸多战斗中,让她最难忘、最感动的是东移战斗。在这场战斗中,父亲身负重伤,在死亡线上被苏区革命群众发现并冒着生命危险救起,让父亲得以死里逃生,重返战场。

  据史料记载,1940年3月,黄业在曾生领导的东江抗日游击队、前身新编大队第二中队任政治指导员,中队长是叶清华。当时,为躲避国民党破坏,新编大队东移,在惠东高潭五子嶂与国民党顽军发生枪战,叶清华壮烈牺牲,黄业身负重伤,子弹从膀胱边穿过,血流如注,不能动弹。

  黄业强忍伤痛,指示副队长带领部队突围。为了不拖累部队,他自己留下来,将手榴弹打开,驳壳枪子弹上膛,决定和敌人同归于尽。生命垂危之际,一个叫朱阿水的老乡在上山砍柴时发现了他。朱阿水冒着生命危险,叫上他的妻儿和侄子用担架将黄业救回家里养伤。

  为了救治黄业,朱阿水到百里外请来红十一军的军医钟蔚强。经过钟蔚强一个多月的悉心治疗,黄业逐渐伤愈。钟蔚强帮助黄业暗中打听部队行踪。最后,黄业终于返回曾生的部队。

  据悉,当时部队以为黄业牺牲了,还给他开了追悼会。曾生见他回到部队,哈哈大笑说:“黄业你回来了,我们都给你开了追悼会了。”这个《他们给活着的他开了追悼会》的故事,被收录在《东纵英雄列传》一书里。

  “父亲多年后回忆起这件事,总是特别感激惠东高潭圳尾村(正美村)的老区群众,感激朱阿水、钟蔚强的冒死相救,使他绝处逢生。”黄茵茵说,父亲在高潭苏维埃政府成立55周年纪念时,重返高潭,多次探访“救命恩人”朱阿水和钟蔚强的后代,并写下“少时血洒五指嶂,乡亲为我煮药汤。若问何是胞衣迹,我是再生此山庄。”的感人诗句。

  每年除夕安排全家吃“忆苦餐”

  “父亲对我们的教育非常严格,他言传身教,我们耳濡目染,为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起到重要作用。”黄茵茵说,从她上小学开始到参加工作,每年除夕,父亲都要安排家里吃一顿野菜做的“忆苦餐”。“忆苦餐”用野菜煮成一锅,没油没盐,他们觉得很难吃,不愿意吃,但父亲说,当年他和战友们打游击战时,就是吃这些。“你们长在新时代,要知道今天是怎么来的。”

  黄茵茵说,父亲经常对他们姐弟讲述他在战争年代的故事。他曾经四次险些牺牲。1982年,父亲的回忆录《巍巍五岭》出版,这本书完整记载了父亲在北撤后奉命留守粤北五岭地区坚持斗争的艰苦岁月。父亲将这本书作为传家宝交给她。“每当我看到这本书,看到父亲的亲笔,就想起父亲的教导。”

  1994年,父亲耗时十几年主持编纂的《广东人民武装斗争史》出版。在他生日那天,他将这套书用红丝绳捆好,送给他们姐弟每人一套,并殷切叮嘱他们要认真阅读,“你们要将红旗接过来,撑起来,高高举起。”

  高潭之行留下最后的足迹

  黄茵茵说,父亲黄业对老区人民怀有深厚的感情。父亲在世时,家里经常有老区的群众到家里来,父亲视他们如同家人,再忙也抽时间和他们叙旧,安排吃住,帮他们解决实际困难。

  1993年初,黄业担任广东省老区建设研究促进会常务副理事长。他经常到老区视察,关心老区人民的生活和建设发展。他总是语重心长地对儿女们说:“我们现在生活好了,不能忘记老区人民,只有他们的日子过好了,我的心才安啊!”

  1997年11月11日,是高潭苏维埃政府成立70周年纪念日。当时黄业刚出院,家人都劝他不要去了,“但父亲不辞劳苦,坚持前往惠东县参加纪念大会,并在大会上作了关于老区建设的讲话。临别高潭前,他还留下2000元给老区小学,不顾劳累执意上山看望老区群众。”黄茵茵说。

  “我们万万没有想到,高潭之行是父亲生命的最后一站,”黄茵茵痛心地说,父亲在高潭开完会回到家,11月12日就病重住院,14日便与世长辞。在高潭老区,父亲留下了最后的足迹,也留下了父亲对老区的永久思念。

  接过接力棒撰写《黄业传》

  “父亲曾经说过,‘我没有什么留给你们,留给你们的是一本军史、党史,一本关于为了民族解放事业而不断奋斗的历史’。”黄茵茵认为,父亲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是血雨腥风的战斗历程、出生入死的英雄气概和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是对祖国、对人民的热爱,对革命事业的赤胆忠心。父亲曾经写过:“愿将心血注长河”,这是其精神的精髓。

  黄茵茵说,父亲对祖国、对人民的热爱之情影响了她的一生。她曾经两次公派出国留学,学业完成后就回国工作。当时不少出国留学的同事都留在国外,很多人不理解她回国工作,但她觉得自己做得对。“报效祖国、建设祖国,这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为了更好地缅怀父亲和传承红色基因,黄茵茵目前正在撰写《黄业传》。黄茵茵说,父亲去世后,老母亲将父亲留下的回忆文章、诗词和战友们的纪念文章,整理出版了黄业回忆录《激情岁月》、黄业诗集《红梅集》,母亲去世后,她接过接力棒,去年开始动笔写《黄业传》,系统梳理父亲革命生涯中的点点滴滴,以此传承父亲的革命精神,给后人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

  惠州日报记者匡湘鄂

编辑:温燕晖

查看所有评论网友评论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观点,与今日惠州网无关。发言最多为2000字符(每个汉字相当于两个字符)

指导单位:中共惠州市委宣传部 惠州市委网信办 主办单位:惠州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