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老城是惠阳区历史文化的重要起源地之一。在这繁华的老城里,走出了一个个革命志士,他们置个人生死于度外,挺立潮头。年仅21岁英勇牺牲的原中共两广临时工委书记、香港工委书记郑怀昌便是其中之一,他也是广东历史上牺牲的最年轻的省委书记。
日前,记者与惠阳区委党史办工作人员,跟随郑怀昌的侄子、现年78岁的郑豪,一同走进位于淡水老城的东风社区中东门二巷1-1号的郑怀昌故居。历史的硝烟虽已散去,但镌刻在这座老宅里的革命精神,依然代代相传。
位于淡水老城东风社区中东门二巷的郑怀昌故居。
从小深受进步思想感召,毅然投身革命
“我大伯从出生到参加革命,在这里度过了10多个春秋。”在这座历经百年风霜的郑氏老宅内,透过郑豪的口述,我们慢慢走进郑怀昌的革命故事。
郑怀昌,1913年出生在惠阳区淡水老城一个商人家庭。家中六姐弟妹,他排行第二,是家中的长子。
“我大伯走上革命道路,主要是受一个人的影响。”郑豪介绍,1924年,郑怀昌的三叔郑为信从印尼归国,与潘鼎铭、潘燕修等人组织成立“淡水青年新社”。该社办起青年新社小学,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此时的郑怀昌入读该学校,成为郑为信的忠实“粉丝”,并经常到社内书店阅读进步书籍,深受进步思想感召。
1925年,东征军攻占淡水城,东征军高涨的士气和革命宣传,给少年郑怀昌以深刻的影响,点燃了他的革命火种。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在白色恐怖之下,郑怀昌毅然选择投身革命。他与淡水工会的负责人邓锡善经常到淡水镇郊外的上、下土湖活动,晚上常常利用放纸鸢的方式把传单散到城外,传播革命思想。
1929年,中共东江特委派魏挺群任共青团惠阳县委书记兼淡水区委书记,郑怀昌任共青团惠阳县委宣传委员;1931年郑怀昌加入中国共产党,兼任共青团惠阳淡水区委书记、中共紫河特区特派员;1932年任共青团惠阳县委书记。
结婚不足一周继续参与革命斗争,牺牲时年仅21岁
1932年12月,中共两广工委书记、组织部长等20多人被捕,多人被杀害。中共两广工委遭破坏后,1933年成立中共两广临时工委。
“为了革命事业,大伯毫不犹豫地舍弃了个人利益。”郑豪说,一心为革命事业奔波的郑怀昌在1934年春节后,与淡水卢氏结婚不足一周就继续参与到革命斗争中,因此也未留有子嗣。
1934年1月,中共两广临时工委进行改组,郑怀昌任书记。2月,中央派钟仲衡到香港,并于2月17日召开两广临时工委会议,指定郑怀昌任书记。3月,中共两广临时工委改为中共香港工作委员会,此时,郑怀昌奉命到中央苏区学习。同年8月13日,他从中央苏区学习回到香港。中共香港工委改选,郑怀昌当选为书记。
1934年9月,中共香港工委决定在“九·一八”三周年纪念期间,广泛开展抗日宣传活动,引起了港英当局注意。9月17日,大批警探包围了中共香港工委在旺角弥敦道的活动地点智仁勇学校,郑怀昌、林德隆等被捕,香港工委机关被破坏。敌人用火烙郑怀昌的手掌,妄图迫他供出党组织的名单,但他始终坚定信仰,坚守秘密,敌人每一次严刑拷打总是枉费心机。1934年11月下旬,郑怀昌被押送广州后杀害,壮烈牺牲时年仅21岁。
后人学习前辈坚守崇高理想
郑怀昌一心向党、忠心报国、机智勇敢、宁死不屈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和革命精神,深深融入家族血脉中。这颗红色基因的种子从小播种在郑豪的心田。
“想放弃时,想想他们那时面临的困难就充满力量。”郑豪高中时,正值全国遭逢三年困难时期,面对困难时他总以偶像《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和大伯郑怀昌为榜样。
1964年,郑豪考上武汉大学,成为那届淡水考上大学的3位高中生之一。毕业后的郑豪一直在湖北的教育战线奋斗,直至1977年才返回家乡,并在“东江革命摇篮”之称的崇雅中学任教,带出一届又一届优秀学子。“前辈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奉献出自己的生命,是我们的骄傲。”郑豪时常对家中子弟说,要学习和继承前辈坚守崇高理想的革命精神。
虽已退休,郑豪还积极投身到惠阳地方文史研究当中,希望在有生之年,继续发挥余热,教育好下一代,让革命传承发扬光大。他还有一个心愿:在家乡淡水有一条路、一条街能以郑怀昌的名字来命名。
文/图 惠州日报记者许文昌 通讯员黎一星
指导单位:中共惠州市委宣传部 惠州市委网信办 主办单位:惠州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