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纵老战士、原广州军区副政治委员卢伟如之女讲述父亲往事

原标题:

东纵老战士、原广州军区副政治委员卢伟如之女讲述父亲往事
“他给我们留下宝贵精神财富”

  2023年年底,在东江纵队成立80周年之际,卢伟如的二女儿卢新天参加了东江纵队后人子弟组织的“重走父辈路”旅行参观活动,在惠州她抽空接受采访,讲述父亲卢伟如日常生活中对子女关爱与教育的往事。

  “父亲生前从不向子女讲述他的战斗经历和工作情况。”卢新天说,“直到父亲逝世后,大哥卢晓衡为他写传记时,我才对父亲不平凡的一生有了更多了解。”

  为人民军队现代化建设鞠躬尽瘁

  卢伟如(1919~1985年)出生在惠阳新圩一个农民家庭,是惠阳学生运动领袖之一,1937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香港沦陷,抗日爱国民主人士、文化界人士及家属被大肆搜捕。危难之际,一场由中国共产党组织的“秘密大营救”迅速展开。在这场大营救中,时任惠阳县委组织部部长兼武装部部长的卢伟如是秘密交通线上惠阳段和惠州联络站的负责人之一,为大营救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秘密大营救”的任务胜利完成后,卢伟如被调到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总队(后改编为东江纵队)任第三大队政治委员,积极参与抗日武装战争。1946年,卢伟如随东江纵队北撤山东,参加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历险无数,屡立战功。1960年,卢伟如从苏联学习回国,历任军委炮兵司令部副参谋长、副司令员等职,为炮兵技术装备现代化事业奋战了20多个春秋,为我国国防建设作出积极贡献。1982年,他调任广州军区副政治委员,1985年1月逝世。

  卢伟如为中国人民的解放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现代化建设鞠躬尽瘁。他一生淡泊名利,以“普通一兵”自居,生前极少谈及个人经历,更不愿意张扬个人事迹,连子女们也是在他逝世后整理传记时才了解他的英勇经历。

  言传身教“不能搞特殊”

  卢新天说,父亲虽然忙,却对孩子的事情了如指掌,重视子女教育,因材施教。她记得自己从沈阳转学到北京,因两地课程设置不一样,初中几何完全没有学过,学校建议她到初二年级学一年。“父亲特意来校找到校长,建议我还是留在初三年级学习,努力一下。”后来通过努力,期中考试她几何得了100分,慈祥的父亲笑着说:“看嘛,我说你就是行的嘛!”

  1977年恢复高考,27岁的卢新天跃跃欲试,有亲朋担忧,父亲却鼓励她:“27岁怕什么,我到苏联读大学时也已经30多岁。”卢新天说,父亲的教导激励自己加倍努力复习功课,最终考入北京医学院。

  “父亲为我们子女的成长创造了很好的条件,但对我们很严格。”卢新天说,初中时自己住校,学校离家很远。有一次返校时恰遇父亲要去军区开会,军区离学校比较近。她打算搭车到军区后自己再乘公交车到学校。司机把父亲送到后,立即要送她去学校。“我当时吓哭了,说要下车自己去学校。司机叔叔问我怎么不行,我说怕父亲知道后骂我,因为他从头到尾都没跟司机打招呼说过送我去学校。”卢新天回忆说,父母对子女们言传身教“不能搞特殊”。他们兄弟姐妹凭着自己的努力走上了科研、医疗、管理等岗位,“父亲逝世后,我们发现他存折里只有3000元。”

  “但父母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卢新天说,“父亲的精神财富不仅是属于我们一家,更是属于大家。”2019年,卢伟如的后人向东湖旅店——营救中国文化名人陈列馆捐赠了卢伟如的遗物及书籍资料;2021年,向惠阳区新圩镇委镇政府卢伟如故居修缮工程捐赠了卢伟如的勋章、胸章、证件、照片等一批遗物。卢新天说,父亲的遗物留在家中,是家人的怀念和敬意;而捐献到纪念馆等地方,更有意义。

  近年来,惠州、惠阳不断挖掘整理当地红色历史,展示文化底蕴,为高质量发展提供精神力量。“非常感谢惠州的父老乡亲。”卢新天说,老家新圩的祖屋一直没被拆,近年来惠阳区和新圩镇政府倾力建立湾塘公园——卢伟如故居,公园定位军事教育、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同时也为当地居民提供休闲场所。“父亲最大的愿望是全国人民、所有的老百姓过上幸福的生活,湾塘公园成为当地居民的休闲场所,这也符合父亲的愿望。”去年惠州市编排大型舞剧《1942穿越封锁线》,通过艺术的形式把大营救的历史故事展现在观众面前。卢新天认为,演出不仅是艺术熏陶,也是爱国主义教育,面向大众讲好革命历史故事,继承红色传统,赓续红色血脉。

  惠州日报记者李芳娟 通讯员颜海资 黎一星

编辑:洪东晗
上一篇:

查看所有评论网友评论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观点,与今日惠州网无关。发言最多为2000字符(每个汉字相当于两个字符)

指导单位:中共惠州市委宣传部 惠州市委网信办 主办单位:惠州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