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东高潭中洞:昔日东江“红色心脏” 今朝全域旅游胜地

   三月,春风和煦。阳光下的中洞革命纪念广场,《中洞改编》雕塑巍然耸立,百庆楼、红军井、百祥楼、湖山书舍等红色遗址陆续进入视野,歌曲《十送红军》婉转悠扬,瞬间将人们的思绪带到那段激情燃烧、炮火连天的烽火岁月。

  中洞村位于惠东县高潭镇东北部的莲花山脉深处,这里山高林密,谷深洞多,地势险要,是易守难攻的天然屏障。1922年深秋,彭湃在这里点燃了农民运动的烈火,播下了革命的火种。土地革命时期,中洞成为中共东江特别委员会(简称“东江特委”)、东江革命委员会和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二师师部所在地,集党政军领导机关于一地,成为领导东江地区工农武装斗争的“指挥中心”“红色心脏”。

  今天的中洞儿女,谨记自己是革命先烈的后代,继承先辈的遗志,把中洞发展好,让这块红色热土“红”得殷实。 

  红色记忆

  中洞改编 树起粤东地区工农武装斗争鲜明旗帜

  历史因铭记而永恒,精神因传承而发扬。在中洞村22平方公里的热土上,处处都有革命先辈战斗过的足迹,一草一木都在述说着他们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初心的力量、信仰的光芒,随着一个个隽永的红色故事流淌而出,激荡人心。

  1927年4月下旬,东江地区共产党人根据广东区委(1927年5月改为广东省委)的指示,建立东江地区的统一领导机构——东江特委,带领东江人民发动了1927年夏季的“讨蒋”起义、东江秋收起义和1928年的年关暴动,开始举起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旗帜,探索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揭开了东江地区土地革命战争的序幕。

  1927年5月,海陆丰第一次武装起义后,海陆惠紫四县工农革命武装为保存实力,主动撤出县城,逐步向中洞靠拢,酝酿组织海陆丰第二次武装起义。期间,中共东江特委由海陆丰转移进入中洞百庆楼办公,彭湃任书记。因彭湃当时已离开广东到武汉中央农讲所工作,中共东江特委由张善铭任代理书记。不久后,东江革命委员会成立,由黄雍任主任,于8月迁入中洞百庆楼办公。

  在开展武装斗争的同时,东江特委和东江革命委员会在后方基地储存了大量军需物资,为后来在南昌起义中保存下来的队伍撤退到这里提供了条件。

  中共中央南方局和广东省委对在南昌起义中保存下来的队伍十分关心,多次召开联席会议,分析广东政局,决定各地仍用革命委员会的名义指挥斗争,军队成为工农革命军。

  艰难困苦,烽火硝烟,在历时两个多月的长途跋涉和多次战斗后,1927年10月中旬,南昌起义军第十一军第二十四师余部进入中洞。按照南方局指示,东江特委继续领导当地工农革命军的改编工作,把进入中洞的南昌起义军改编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二师(后称“红二师”),在部队中公开成立了工农革命军第二师中国共产党特别委员会,团、营、连干部均由中共党员担任,师部设在百庆楼,颜昌颐为师党委书记兼党代表,董朗为师长。这次改编还在军队内部实行民主制度,团、营、连由士兵组织经济委员会,各连设有小规模俱乐部。

  红二师的成立意义重大,它在粤东地区树起了一面鲜明的坚持工农武装斗争的旗帜。

  随着红色区域的扩展和作战的需要,中洞还设立红军医院、红军被服厂、中共东江特委印刷厂、红军兵工厂、电话所等机构,成为海陆丰革命根据地的后方基地,为开创中国第一批苏维埃政权和东江革命根据地发挥了重要作用。

  2012年,惠东县人民政府修建南昌起义军中洞改编纪念亭,以此纪念南昌起义军中洞改编与高潭区苏维埃政府成立85周年。该纪念亭总占地面积650平方米,亭高6.5米,外观呈翘角飞檐,亭侧矗立中央军委原副主席、国防部原部长迟浩田上将题写的“南昌起义军中洞改编纪念亭”亭名。

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二师中洞改编雕塑。

  中洞保卫战

  保卫海陆丰苏维埃最激烈的战斗

  东江地区革命形势的发展,引来了敌人的疯狂“围剿”。

  1928年初,国民党反动势力把锋芒对准了红二、四师和海陆丰苏维埃,并制定了“围剿”海陆丰的方案。敌人进攻来势凶猛,海陆丰苏维埃面临严峻局势。

  西面“围剿”,最先出发的是国民党军第十五师、十六师。敌人到达惠阳平山时便分为两路,一路进攻海陆丰之南,另一路进攻海丰之北,进攻的主要目标就是海陆丰苏维埃和红二、四师的后方基地中洞。

  1928年3月18日,敌人进入紫金龙窝后,疯狂进攻红二师师部所在地炮子圩,红二师被迫退往南岭,敌人尾随而至,红二师南岭失利,中洞、岩石第一道防线被攻破,但红二师主力尚无损失,转而退守紫金与惠阳交界的磜头坳。

  在磜头坳,红二师和农民赤卫队英勇杀敌,击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进攻,为中洞后方机关、医院、兵工厂人员安全撤离及物资转移赢得了宝贵时间。磜头坳失守后,红二师一部在农民赤卫队数百人的配合下,在大坳头抗击数千敌人的进攻,展开了激战。

  磜头坳和大坳头之战,是保卫海陆丰苏维埃以来最激烈的战斗,红二师和农民赤卫队牺牲400多人。而随着两地失守,敌军进入高潭占领了海陆丰苏维埃和红二、四师后方基地中洞,继而进行疯狂烧杀。

  由于敌众我寡,红二、四师和海陆丰苏区广大人民同敌人英勇顽强苦战一个多月后,被迫进行战略转移,转战惠普潮开始新的战斗历程。

  红二、四师在东江的整个战斗历程,是一部威武雄壮的革命史诗,他们的革命斗争精神是我党我军的宝贵财富。红二、四师的伟大历史功绩与南昌起义、广州起义、海陆丰苏维埃联系在一起,永远彪炳史册。 

 

中洞村红色旅游业发展势头强劲。

  老区新貌

  村民返乡创业纷纷吃上“旅游饭”

  春天里的中洞村,满眼翠绿百花开。村里的忘山居客栈也迎来了一波入住高峰。从深圳、广州、惠州市区过来的游客,在这里不仅能感受到红色文化的熏陶,还能踏青、植树、摘果,感受亲近大自然的乐趣。

  近年来,中洞村的红色旅游业发展势头强劲,红色村焕发出勃勃生机,吸引了各地游客。

  “今年是建党100周年,我相信来中洞的游客会更多。”此前在深圳创业的青年林文辉回乡探亲时,感叹中洞村的自然环境和红色文化资源,便在此建了有38间房的忘山居客栈,并依托客栈和当地资源开展团建、红色文化旅游、亲子游、农耕体验等活动,客源不断增多。依托客栈,林文辉又开设了线上农产品电子商城,专门销售当地及周边地区的农特产品,还深入挖掘当地的自然资源,开拓了两条乡野觅趣线路,丰富游客游玩体验。

  最近,中洞抽水蓄能电站项目的落户进一步提振了林文辉的信心。“国家推进乡村振兴,我们参与家乡建设正当其时。”林文辉说,“我相信中洞会越来越好,我也会把自己的事业做得越来越好。”

  民宿、农家乐、红军咸茶馆……依托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中洞的旅游产品越来越多。家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越来越多的村民对发展前景充满信心,纷纷选择回乡就业创业。

  “真香,风味特别地道!”中洞村民戴木贵在百庆楼旁经营一家红军咸茶馆,不少游客来这里品尝独特的“红军茶”,体验制茶乐趣。这种茶又叫“擂茶”或“咸茶”,是在传统茶叶里加了香菜、芝麻等多种原料,再添加一些炒米和花生仁,喝起来特别香。革命战争年代,村民常用来招待红军。革命胜利后,为纪念这段历史,便将“咸茶”改名为“红军茶”。

  “现在不用再到外地务工了。”戴木贵说,店里的“红军茶”“五谷杂粮饭”深受游客喜爱,他还有一个梦想,就是让“红军茶”走出中洞、走向全国。在他看来,喝“红军茶”是人们与传统革命精神的一种对话方式。

  仅在中洞村先锋村民小组,就有近10户村民在家创业,从事餐饮零售、旅游服务等行业。随着红色旅游的兴起,当地蜂蜜、茶叶、米酒等特色农产品十分走俏,有效拉动经济发展、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红+绿”构建全域旅游新格局

  多年来,惠州市委、市政府一直把高潭革命遗址群作为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尤其借2017年高潭区苏维埃政府成立90周年东风,通过为高潭革命老区“建成三个基地、办好十件实事”,加大力度对革命旧址群进行修复提升、活化利用。

  今年1月,第二批广东省文化和旅游特色村公布,中洞村位列其中。新上任的中洞村党总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萧爱娣,正在思考如何更好发挥红色文化、乡村旅游的促进作用,助力乡村振兴。

  中洞村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进村的道路拉直拓宽了,双向四车道的沥青路,从高潭圩镇直通村里。中洞村的14处革命遗址均得到了较好的修复和提升,这些年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参观学习和培训体验。去年,依托东江干部学院,中洞村的革命遗址还成了党员干部培训的现场教学点,到中洞参观学习的党员干部和普通游客超过40万人次。

  人流的增加,对基础配套设施和旅游服务质量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今年我们将继续对红色遗址进行提升,打造精品旅游线路,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努力补齐发展短板,丰富游客旅游体验。”萧爱娣说,今年中洞村将完善环村旅游路线,计划引资新建红军兵工厂至红军医院的高架桥,打造沿线景观,实现7.5公里红色景区旅游的环线闭合,将主要遗址景点串联成片。同时,征集、添置各景点相关的文物及仿真品,收集、整理红色文献,使各个景点都有与之相匹配的布展与物品,丰富景点内容,为游客提供丰盛的红色文化大餐。

  在完善基础设施方面,中洞村今年也有新动作。记者在现场看到,位于村口占地25亩的游客服务中心主体工程基本完工。萧爱娣介绍,游客服务中心将设置全自动化管理的现代化停车场,共有150多个停车位,并增加新能源充电桩,同时还依据景区需求,计划添置50辆电瓶车,新增投放150辆扫码自行车,为游客提供多样化服务。

  萧爱娣表示,中洞村还将结合实际开发生态旅游,以“红色+绿色”构建全域旅游新格局,不断丰富中洞村的旅游业态,助力乡村振兴。“我们计划整合村里的闲置土地资源,打造葡萄种植园和果蔬园,推出亲子采摘、农耕体验等项目,既可丰富游客的旅游体验,也可进一步壮大村集体经济。”

  中洞红色遗址(部分)

  中共东江特委、东江革命委员会旧址:即“百庆楼”,东江特委、东江革命委员会和红二师师部所在地,集党政军领导机关于一地,成为领导东江地区工农武装斗争的“指挥中心”“红色心脏”。

  中洞改编纪念亭:2012年惠东县人民政府修建,总占地面积650平方米,亭高6.5米,外观呈翘角飞檐,亭侧矗立中央军委原副主席、国防部原部长迟浩田上将题写的“南昌起义军中洞改编纪念亭”亭名。

  东江特委印刷厂旧址:又名“湖山书舍”,当时主要印刷东江特委文件、布告、传单,出版《布尔塞维克》《海陆惠紫暴动简报》等刊物,还印制了中国共产党最早的纸质党证。

  红军兵工厂旧址:当时主要修理枪支和生产翻造步枪、机关枪子弹,制造地雷、手榴弹、土炮、生铁弹等应急军用物资,全盛时期有100多名工人。

  红军被服厂旧址:主要为部队生产制式军服、军帽、军裤、腿绑带、子弹带、桐油布质雨衣、旗帜等紧缺物资,全盛时期有200多名工人、上百台衣车,搭建茅草生产厂房上千平方米。

  红军医院旧址:当时医院设有医疗室、手术室、药房和100多张病床,医护人员有50多人,负责人为陈阿源、钟容卿。当年广州起义军余部在花县改编为红四师后进军东江时,把伤病员留在医院救治。

  红军军需处、后方留守处旧址(戴焕其故居):储存了白银、粮食、布匹、武器、弹药、药品等军需物资,担负着红二师后勤给养重任,为中洞后方基地的最终形成乃至创建高潭区苏维埃政权发挥了重要作用。

  红军俱乐部旧址:为丰富部队的文化生活而建,每逢群众前来慰劳红军,俱乐部的乐手都列队吹奏迎宾曲,每逢打了胜仗回来,俱乐部就吹响激情、欢快的庆功乐曲。

  红军井旧址:为方便军民用水,红二师师长董朗亲自带领红军战士在百庆楼左侧的大石下清泉处,挖了一口很大的深井,用石块砌固。红军走后,当地群众饮水思源,将这口井称为“红军井”。

  红军磨房旧址:为方便部队供粮,中洞军民搭起了一排土坯瓦房,安装上磨谷的陇磨、臼对,把稻谷加工成大米。

  文字 统筹 惠州日报记者侯县军 采写 惠州日报记者侯县军 刘建威 香金群 欧阳成

  图片 惠州日报记者杨建业 汤渝杭 摄

编辑:任己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