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报跨省深调研:如何下好创新“先手棋”赋能新型储能产业“闯关升级”?

  惠州日报社采访调研组调研兄弟城市经验做法

  今日推出新型储能产业跨省深调研报道之科创篇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创新是重中之重。

  惠州在新型储能产业技术创新上有较好基础,正加快推动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发展。目前,惠州已储备一批科技创新成果,拥有新型储能产业技术专利2845件,位列全省第五,其中锂离子电池领域、全过程安全技术领域的专利储备均位列全省第四。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国家“双碳”战略深度实施,全面激发科技创新的澎湃动力,利用产业优势在科创领域“快人一步”,让“科创引擎”为产业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是惠州新型储能产业挺进全国第一方阵的重要因素。

  强化龙头企业创新引领、创建高能级创新平台、营造良好创新生态环境、大力引育高水平科创人才……福建宁德、江苏常州、四川宜宾等新能源特色城市,正大力促进新型储能产业科技创新。各个城市打出的“组合拳”,既有异曲同工之妙,又有别具匠心之处,令人深思,值得借鉴。

  今日《惠州日报》推出“跨省深调研 解码优等生”系列深度报道之科创篇。

  惠州日报社采访调研组跨省调研兄弟城市科技创新经验做法助力惠州竞逐新型储能赛道

  下好创新“先手棋” 赋能产业“闯关升级”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创新是重中之重。

  惠州在新型储能产业技术创新上有较好基础,正加快推动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发展。目前,惠州已储备一批科技创新成果,拥有新型储能产业技术专利2845件,位列全省第五,其中锂离子电池领域、全过程安全技术领域的专利储备均位列全省第四。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国家“双碳”战略深度实施,全面激发科技创新的澎湃动力,利用产业优势在科创领域“快人一步”,让“科创引擎”为产业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是惠州新型储能产业挺进全国第一方阵的重要因素。

  强化龙头企业创新引领、创建高能级创新平台、营造良好创新生态环境、大力引育高水平科创人才……福建宁德、江苏常州、四川宜宾等新能源特色城市,正大力促进新型储能产业科技创新。各个城市打出的“组合拳”,既有异曲同工之妙,又有别具匠心之处,令人深思,值得借鉴。

青拓集团积极整合产学研资源,搭建战略性研究平台,提升产业创新能力。这是青拓集团全景航拍图。闽东日报记者王志凌 摄

  激活企业创新活力

  技术领先一步 企业领跑一路

  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龙头企业创新引领,更是推动产业科技突破的重要支撑。

  在宁德、常州、宜宾等城市,“创新”“前沿”“极限”一直是龙头企业提及的高频词。龙头企业原创性、颠覆性技术创新能力强劲,让其持续保持业界领先地位。

  对每个竞速新赛道的城市来说,无论何时、从何种角度出发,持续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特别是龙头企业的创新引领作用,都是一个重要课题、重要推手和集中发力点。

  保持行业危机感,企业研发快人一步

  在宁德时代总部大楼,电梯里、小角落张贴着脑筋急转弯智力小测试。据说,企业常年布置“奇思妙想”屋,会不定期更新各种智力题,这些布置只为激发研发人员的“头脑风暴”。

  即便成为全球锂电池行业佼佼者,在竞争日益激烈的新能源电池市场,面对比亚迪、中航锂电、亿纬锂能、欣旺达等追赶者,宁德时代时刻保持着行业危机感。

  “尽管目前我们市场占有率全球第一,但我们一刻都不敢放松。”宁德时代副总经理、董事会秘书蒋理说,新能源电池技术更新很快,市场瞬息万变,“我们必须不断加油鼓劲,才能一直保持领先地位。”

  正是时刻保持警觉性与危机感,让宁德时代不断研发新材料、开辟新赛道,坚持科技“从0到1”,在动力电池行业保持核心竞争力。而技术的突破,离不开宁德时代对研发的持续高投入。

  梳理宁德时代近年财报可以看出,研发投入呈现倍速增长。2020年,35亿元;2021年,76.9亿元;2022年,155.1亿元;2023年上半年,98.5亿元。2022年,宁德时代研发投入占总营收的4.72%,拥有及正在申请国内外专利16600多项,主导或参与制修订国内外行业标准超过80项。

  在宁德市,与以宁德时代为龙头的新能源电池产业组成产业闭环的其他三大主导产业,从行业龙头企业到配套中小型企业,对科研同样重仓投入,保持科技同步前进,避免“掉队”。

  惠州日报社采访调研组与宁德龙头企业交流得知,宁德全市上下注重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各类创新要素向龙头企业聚集。企业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引领企业“快人一步”的制胜法宝,产业链核心技术攻关能力持续增强。

  常州的做法也是如此。作为行业的领头羊,创立于常州的天合光能也在前沿技术上不断取得新突破。在光伏电池转换效率和组件输出功率方面,天合光能25次创造和刷新世界纪录,主导和参与制定行业标准130多项,发布标准110项,首提并发布IEC国际标准,是首个获得中国工业大奖和国家技术发明奖的光伏企业。

  瞄准市场“痛点”,攻关突破技术壁垒

  你能想象吗?不锈钢板比A4纸还薄,可折叠,可手撕……这是青拓集团生产的“高精尖特”产品。

  “我们俗称‘手撕钢’,它的厚度只有0.03毫米,应用于折叠手机、平板电脑的连接设备。”在宁德采访时,青拓集团相关负责人向采访调研组介绍,“手撕钢”生产技术在不锈钢领域被公认为高精尖技术,厚度越薄对技术和工艺要求越高,以往这项技术被国外垄断,他们曾断言“中国永远造不出来”。

  2021年3月,青拓集团立项研发不锈钢箔材“手撕钢”,成立攻关团队。技术团队从设备性能、工艺研究、辊系配合等方面进行攻关,通过大量数据和理论分析,由点到面逐步突破,解决设备、工艺技术及操作技术等方面难题,轧制出0.03毫米厚度的“手撕钢”。

  除“手撕钢”外,青拓集团让“笔尖”实现报国。我国是圆珠笔生产大国,但作为原材料的笔尖钢曾经长期依赖进口。青拓集团专门组建了研发、技术、生产和营销联合攻关团队,2019年下半年正式启动笔尖钢研发项目。通过高性价比的基体合金设计,在确保耐腐蚀性相当的基础上,青拓将钼元素添加量减少50%,大幅降低了合金成本。同时,公司以锡作为易切削元素应用于生产,使青拓笔尖钢更加环保安全。“如今,我们可以大批量生产圆珠笔头,实现低成本的国产化,打破了国外进口材料垄断。”

  以“微创新”为切入口突破“卡脖子”技术,得益于青拓集团强大的科研实力。青拓集团相继成立青拓冶金新材料研究院、青拓研究院、瑞浦科技特种钢研究院等研究中心,与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等11所高校合作,积极整合产学研资源,搭建战略性研究平台。

  在常州、宜宾等城市,高能级创新平台的作用也日益凸显。常州新能源领域拥有天合光能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长三角物理研究中心等国字号研发平台,长三角碳纤维及复合材料技术创新中心和清洁能源材料技术创新中心正向国家级迈进。

  采访调研组发现,支持或依托龙头企业创建高能级平台,助力产业创新发展,是这些城市较为典型的做法。尤其以高科技龙头企业为依托,布局一批重点实验室、产业技术研究院、制造业创新中心等重大创新平台,不仅能瞄准市场需求“痛点”,调动企业有针对性开展技术攻关,解决“卡脖子”问题,也能极大提升产业原始创新能力。

  启示

  “只有持续奔跑,才能持续领先。”在宁德采访期间,采访调研组发现,找准市场“痛点”,保持技术领先,在市场竞争中获得更加有利的地位,这是宁德多家企业的深刻感触,也是他们保持世界领先的一大秘诀。

  目前,惠州聚集了亿纬锂能、比亚迪电池、欣旺达、德赛电池、赣锋锂业等多家新能源电池龙头企业,并拥有广东省唯一的能源类省级实验室东江实验室,还拥有2家储能领域省重点实验室(广东省智能化锂电池制造装备企业重点实验室、广东省电子功能材料与器件重点实验室)、5家新型研发机构、53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集聚了一大批能源领域高端人才和团队。

  在新型储能技术创新方面,我市底子并不算薄,但新型储能赛道竞争激烈,只有时刻保持危机感,科技创新才能“聚核裂变”。如何将龙头企业与科研平台融合聚变出科研爆发力是关键。

  ——发挥龙头企业带动力,打造全链条技术创新体系。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采访调研组认为,惠州应继续坚持市场导向、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聚焦新型储能产业技术难点、痛点,引导和支持龙头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强技术供给,不断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同时,发挥好龙头企业创新带动作用,吸引更多上下游企业协同创新发展,逐步打造前沿基础研究、企业技术创新、成果转化落地的全链条创新体系,加快培育形成新型储能产业集群。

  ——培育高能级创新平台,提升核心技术攻关能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建设高水平创新平台至关重要。在惠州,省重点实验室建立在新型储能产业链主企业中的并不多,对企业顶尖科创的直接影响与拉动作用并不明显。采访调研组建议,政府牵头支持,以龙头企业为依托,联合高校和科研院所,培育建立高能级储能技术创新平台,重点要以企业应用研发为落脚点,以基础性、前瞻性、原创性科研为着眼点,提升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和水平。也可以依托两大科学装置和东江实验室等现有高能级创新平台,充分发挥其技术开发优势,研发生产高效、高性价比光伏电池及移动储能电池技术,并与惠州龙头企业合作,实现技术落地,为能源产业提供更多创新技术支撑。

宁德时代生产车间。

  激发城市创新活力

  政企研互融互通 科研成果共享共赢

  每一粒创新种子,在繁盛沃土中茁壮成长。

  常州、宁德等城市,坚持把发展基点放在科技创新上,多方合力,用政策、制度保障培育创新土壤,全社会营造良好创新生态环境,将科技成果转化成看得见的生产力,从而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创新工作机制,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

  沿着香樟大道一路前行,5所高职院校和1所本科院校分布两侧,其间坐落着30多所国内知名高校研究院。远远看去,如同方形积木般整齐排列。现实中,校与院之间却不设围墙,各种研究资源在校园内外流动,共享利用。

  这就是被誉为全市“创新之核”的常州科教城。一粒粒“创新种子”在这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平均每天诞生1家科技企业、转化1项科技成果、新增4项发明专利。

  常州呈现科技与产业齐飞的喜人局面,不仅在于龙头企业、大院大所、创新平台之间“破墙”互通、共赢共生,还在于用好系列政策“百宝箱”,优化提升创新生态环境,形成“一核两区多园”全域创新格局。

  常州专门出台了“关于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30条”和“关于促进创新发展的若干政策20条”,形成31个可操作性、针对性强的配套实施细则。常州科技系统则建立完善政策、问题、共享、减负“四大清单”,着力破解企业创新的“急难愁盼”问题。该典型做法曾在江苏省科技系统推广。

  此外,常州通过成立市创新委、创新办,构建部门协同+市区联动工作推进体系,有效调动和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积极探索建设“创新政策速兑”平台,实现财政资金精准直达企业,采用“非申即享”“直达快享”新模式兑付奖补;持续推进产学研合作,直接促成超2000个创新合作项目落户。

  无独有偶。宁德也先后出台和实施了“促进锂电新能源产业链发展七条措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六条措施”等系列政策,厚植创新发展沃土,助力主导产业持续创新、做优做强。

  产业新赛道竞争白热化,许多城市对科创支持各显神通:技术存在迭代风险,就加大创新培育力度,鼓励企业新技术开发,建立完善试错容错机制,减少创新主体后顾之忧;构建更加开放、协同、共享的创新生态系统,促使产业创新发展、快速壮大。

  打通“信息壁垒”,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成果转化是关键环节。

  常州坚持引导技术转移机构专业化发展,引育一批“技术经理人”队伍,打通了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的沟通壁垒,加速成果转移转化,让一项项创新成果直接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

  今年初,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常州易控汽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发布“重载车辆混合动力驱动系统关键技术”研发需求,就是经“技术经理人”牵线,常州江苏大学工程技术研究院迅速对接,最终签订研发协议。“技术经理人不仅要深入了解企业的技术需求,还要找到合适的专家帮助企业解决问题。”常州江苏大学工程技术研究院院长邱光宇如是说。

  壁垒打破,企业的真实需求和研究院的成果也就找到了最佳匹配途径。近3年来,该研究院与企业开展交流活动500多次,签订合作合同500多份,并与常州市的常柴、铭赛机器人、新创碳谷等龙头企业建立长期合作。

  与常州的做法不同,宁德则是对科技成果在当地转化予以奖补,从而进一步激发各类创新主体的积极性。其中,重点企业在外研究机构所属科研成果转化落地,按项目开发金额比例给予最高不超过50万元的配套补助;“人才飞地”科研成果转移转化并产生较好经济效益的,按项目开发金额比例30%给予补助,补助资金最高不超过50万元。

  启示

  今年7月,我市出台《惠州市推动新型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提出要在培育龙头链主企业、土地资源要素保障、产业基金扶持、技术研发、促进新型储能应用等方面给予企业支持,进一步提升新型储能研发创新能力。惠州科技系统也将加大资金支持力度,持续组织市级“揭榜挂帅”科技计划项目,支持企业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助力我市新型储能产业发展。

  ——设立新型储能科研专项,助力科研成果转化。采访调研组建议,创新完善惠州新型储能产业发展协调工作机制,试行科技创新容错机制等,有效调动和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对企业科技攻关、搭建创新平台等一系列创新内容明确扶持与奖励办法,赋予各类创新主体更大自主权。同时,加大新型储能科研专项经费保障力度,落实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优惠政策。设立新型储能科研专项,对新型储能项目、建立研发平台、技术成果转化等给予政策支持,对我市企业或科研单位承担国家和省级新型储能科技重大项目且获得经费支持的,市级财政按一定支持比例予以配套,鼓励新型储能企业前瞻布局新一代储能技术及装备。

  ——建设“技术经理人”队伍,打通转换“最后一公里”。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过程中,由于信息不对称往往导致出现“谁来转”“怎么转”“转到位”的问题,做强科技成果转化,技术转移专业机构不可或缺。采访调研组建议,应引导技术转移机构和技术转移人才朝专业化方向发展,打造一支专业化“技术经理人”队伍,促进创新成果及时落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同时,要依托高能级创新平台搭建创新成果转移转化中心,重点布局新型储能产业化和具有市场需求前景的技术研发,开启“沿途下蛋”模式,支撑新型储能产业提档升级。

宁德思客琦智能装备公司。

  激励创新人才汇聚

  招才引智发力 产业人才双向奔赴

  促进新型储能产业集聚发展,离不开人才支撑。

  水积而鱼聚,木茂而鸟集。宁德、常州等城市加快引进各类创新资源,通过龙头企业、重点科创平台形成科技创新“强磁场”,实现产业与人才的全面“双向奔赴”。

  产业引人,以龙头企业及平台“筑巢引凤”

  在宁德市新能源企业聚集的东侨经济开发区福宁北路,临街铺面聚集了全国各地的餐厅,川菜、湘菜、粤菜、东北菜……不同口味的餐厅服务周边企业、工厂的消费者。随着人口加速流入,五湖四海的口音汇聚宁德,这里也成了全新的“移民城市”。

  过去,宁德缺少工业基础,发展速度慢,人才回来也没有多少工作机会。随着宁德时代迅速发展壮大,产业链龙头企业相继入驻,宁德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越来越多人才涌入这里。

  与北上广深相比,宁德经济体量不算大,为何还能吸引到人才?宁德时代给出了它的答案:到这里工作可以参与最前沿的技术产品创新,做出世界最先进的产品,服务全球客户,可以与世界顶尖人才并肩奋斗,共同打造世界一流科技创新公司。

  2017年起,宁德时代成为全球锂离子动力电池销量榜冠军。业界普遍认为,这家中国公司的快速成长,源于全球顶尖人才储备和科技研发投入。

  在宁德时代21C创新实验室,研发团队成员平均年龄不到30岁,却已是全球范围内的行业先锋。研发团队在选拔人才时坚持很高的标准,既要有很好的学历背景,又要有很强的创新潜能。

  龙头企业发力科技创新的同时,宁德市也在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实施新时代“三都澳人才”强市战略,大力引进产业科技人才。2022年,宁德市新引进认定省高层次人才71人、省工科青年专业人才475人、“天湖人才”1183人,认定“能工巧匠”550人。

  良禽择木而栖。真正的人才,在乎的是有没有发展空间、成长平台。无独有偶,常州这方面也表现突出。

  近年来,常州抢抓发展机遇,加快推进高校院所、研发总部(中心)等重大创新平台建设,智能制造龙城实验室、长三角碳纤维及复合材料技术创新中心、清洁能源材料技术创新中心等一批重大创新平台正不断聚集人才。2022年,常州投入人才专项资金2.3亿元,引进硕博人才4717人。

  通过头部企业、创新平台吸引人才,用“产业链”带动“创新链”,成为各个城市提升新型储能产业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方式。

  环境留人,以针对性政策“固巢留凤”

  有凤来栖,拿什么留住?

  今年7月,一则“90后女生落户常州三天收到15万”的话题火上热搜。90后女生顾晨丞,在常州金坛区一家新能源企业工作,研究生学历的她享受到了“金沙英才”人才引进政策,提交申请后仅三个工作日就收到一笔15万元的补贴。

  一时间,网友们纷纷提出“想去常州”。还有网友表示,“这里新能源产业配套完善,工人工资水平在当地都不低,打造常州新能源之都的规划非常有前景,生活很潇洒安逸”。

  从2022年起,为了吸引更多人才,金坛区发布了新的人才政策,在补贴方面更加细化,从本科生到博士生都可获得不同梯度的住房补贴,最高25万元。而从2023年起,最高补贴上升到30万元。

  常州的这波流量,并不是转瞬即逝,而是一群社会新鲜人的真实体验,给这座城市带来了真正的“留”量,无形中又推广了一波新型储能产业发展的前景。

  好体验来自更有针对性的用人政策。去年,常州探索实行“一行业领域一人才政策”,先后在集成电路、机器人、新能源产业等领域率先出台人才专项政策,同步推出海外人才、青年人才以及卓越博士后等专项政策,方向更明、匹配更准、力度更大、措施更活。

  其中,针对新能源产业高层次人才引进专项政策,特别设置“企业荐才”奖,充分向用人主体授权,激发企业用才、留才的活力。

  除了资金奖励,还有宜居生活的保障。“拎包入住”是常州对青年人的承诺。去年,常州提出在“十四五”期间筹措建设10万套(间)人才公寓,并布局周边配套设施,提供“一站式”政务服务和“一条龙”生活服务。

  如今,常州已成为人才的“磁场”和青年成长沃土,大批优秀人才纷至沓来。今年上半年,常州共引进各类人才52240人。全市1068家新能源规上企业引进人才7262人,占全市引进人才总量的13.90%。在高层次人才方面,共引进硕博研究生295人,比去年同期增长89.10%。

  企业高薪引进人才,政府发力制定政策。正是企业与政府的共同发力,才能更大限度留住人才,不仅常州,宁德同样如此。

  例如,企业方面,宁德时代制定了股权激励政策,累计向上万人次授予超5000万股限制性股票,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将股东、公司、员工利益绑定,最大限度激发人才的干事创业激情。

  政策方面,聚焦人才普遍关心的住房、医疗、教育等问题,宁德制定实施了《宁德市特殊贡献人才服务保障十条措施》《宁德市人才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优化完善“宁德市智慧人才服务平台”“党企新时空·政企直通车”平台,面向全市各类优秀专家人才发放“三都澳英才卡”,探索建立“党建+人才”等多元服务新模式。

  得益于好政策的加持,一大批高端产业、民生等领域优秀人才迅速向宁德聚集。

  启示

  龙头企业、研发平台带来更有吸引力的岗位,创新链条带来广阔的科技创新空间,针对性的留人政策让人才更感温暖,宜居的环境让人才生活更舒适……宁德、常州等城市正凭实力“圈粉”,打造人才圈“顶级流量”。

  在惠州,头部“明星企业”同样也在引领行业创新发展,人才队伍不断壮大。目前,全市储能产业从业人员超10万人,其中研发人员超1万人,拥有由省能源实验室、亿纬锂能总部研发中心、埃克森美孚研发中心、欣旺达电芯研究院、惠州学院等组成的技术多元化研发体系。

  对比宁德、常州人才引进的数量和高层次人才比例,“乘风起势”的惠州还需要更多人才。

  ——促进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打造人才引育主体。采访调研组认为,惠州要进一步提升新型储能产业科技创新能力,政府需要更大力度支持企业成为基础研究的主体,激励科技领军企业和科技型骨干企业增强创新内生动力,促进创新要素不断向企业聚集,成为人才引育主体。

  ——政策搭平台优服务,构建人才“引育留”全链条。采访调研组建议,惠州要找准新型储能产业技术需求,积极推动大平台、大项目建设,发挥国家、省、市三级人才政策的叠加效应,出台新型储能领域专项扶持政策,助力企业引进领军人才、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聚焦人才普遍关注的落户、居住、医疗、教育等热点问题,出台一揽子政策,解决人才后顾之忧,构建人才“引育留”全链条,支持人才努力创业、实现理想,助力惠州新型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专家观察

  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东江实验室研究员姚会军

  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 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机制

  “面对新型储能赛道,惠州要发挥自身优势,不断提升产业能级,提升科创能力。”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东江实验室研究员姚会军建议,要发挥先进能源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东江实验室)、新能源产业联盟、新型储能技术创新联盟等相关机构的技术和人才优势,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机制。通过开展共同技术攻关,促进科技成果转换,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面向惠州新型储能产业重大技术需求,为惠州新型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并成为促进惠州新型储能产业、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除了龙头链主企业、创新平台的引领作用外,宁德、常州等地的政策扶持也值得惠州学习借鉴。”他建议,惠州要依托自身自然环境和优质公共服务,打造宜居的城市环境,包括提供便捷的交通网络、开放包容的社会文化,以及性价比高的住房条件。同时,提供全方位的公共服务,包括提升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水平,使来到惠州的人才能够享受到更好的公共服务,增强人才的归属感和幸福感。

  其次,要加强宣传和推广,通过各种途径和渠道,例如网络、媒体、人才交流活动等方式,积极宣传和推广惠州的优质投资环境和人才政策,吸引更多的人才和企业来惠州。

  此外,要进一步细化实施青年人才托举计划,对引进的高学历、高技术人才、应届毕业生等给予相应的安家补贴。

  记者手记

  人才圈“顶级流量”来自企业对科创的坚守

  科技引领发展,创新决定未来——这是此次跨省调研最深的感触。

  在宁德时代总部所在的湖东基地,“灯塔工厂”展现的科技力量令人震惊,高度智能化带来全技术要求,工程师是车间“标配”;在宁德福安湾坞半岛,青拓集团研究院的700多名研究人员,在不锈钢产品工艺技术上与浙江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大等11所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在海上大黄鱼养殖基地的渔排上,一个不起眼的低碳海水净化设备,都藏着“纳米黑金”新材料……

  在宁德,企业正将世界领先的科技转化为最强大的生产力,造就新能源产业迅速崛起的“宁德样板”。这座城市,吸引越来越多高层次人才涌入,成为人才圈“顶级流量”。

  科技创新道路上,企业是主力军,政府是主推手。新型储能市场充满无限潜力与激烈竞争,技术攻关、高层次人才引进、市场拓展等犹如一只只“拦路虎”,阻挡着企业发展壮大。解决这些难题,政府只能起到推手的作用,最终还要靠企业自身去搏击风浪。

  如何吸引“顶级”人才圈流量,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对于企业来说,需要时刻保持警觉性与危机感,更加注重在科研上下功夫,加强基础、应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加强储能材料、关键技术装备研发,推动储能技术进步和成本下降,进一步带动产业链建设和发展完善。

  政府则要发挥好主推手作用,通过产业资金扶持、生产基地建设、产业引导等政策措施,在企业落户、工厂建设、供应链金融、产业引导资金等方面给予引导和支持,为企业快速发展注入强大活力。

  不善驭者畏如虎,善驭之人驾如龙。面向未来,企业唯有坚定信心,脚踏实地、心无旁骛地发展,增投资、做研发、拓市场,才能在百舸争流的新产业蓝海中发展壮大。

  总 策 划:臧守祥 总 统 筹:王昆发 统 筹:李朝荣 李亚平

  执 行:张旭华 严艺超 杨振辉

  文字:刘豪伟 邱若蓉 李向英

编辑:小丽
分享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