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奋力提高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变短板为“潜力板”

  殷殷嘱托

  ●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是广东高质量发展的最大短板。要下功夫解决城乡二元结构问题,力度更大一些,措施更精准一些,久久为功。要坚持辩证思维,转变观念,努力把短板变成“潜力板”,充分发挥粤东西北地区生态优势,不断拓展发展空间、增强发展后劲。

  ●产业扶贫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也是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帮助群众就地就业的长远之计。要加强产业扶贫项目规划,引导和推动更多产业项目落户贫困地区。

  ●要加快形成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做优做强珠三角核心区,加快珠海、汕头两个经济特区发展,把汕头、湛江作为重要发展极,打造现代化沿海经济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要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不断提升人民文明素养和社会文明程度。

  现行标准下,省内161.5万相对贫困人口全部脱贫,2277个相对贫困村全部出列;农民收入提前两年翻一番;232个现代农业产业园蓬勃兴起,成为带动乡村振兴发展的火车头;2020年全省县县通高速,今年底将实现21个地市通高铁;2.57万个文明实践中心遍布城乡,260万余场次文明实践活动惠及6256万多人……

  一串串数字的背后,是广东奋力推动协调发展的坚定实践。

  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关心关注广东的协调发展,要求广东加快推动乡村振兴,加快形成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谆谆话语,催人奋进。广东坚决贯彻落实总书记、党中央决策部署,加快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高质量加快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坚持两个文明建设两手抓、两手硬,奋力在新征程上书写协调发展的优异答卷。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掀起广东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新高潮

  在全省唯一海岛县南澳县,脱贫户洪桂华靠加工鱿鱼致富;在云浮罗定加益镇合江村,帮扶单位给脱贫户购买“定制化”保险,设立教育助学基金,让他们看病、上学不用愁……

  在脱贫攻坚战中,广东2016年以来派出近6.5万名干部驻村、累计投入1600多亿元攻坚最后堡垒,推动现行标准下省内161.5万相对贫困人口全部脱贫,2277个相对贫困村全部出列。

  接棒脱贫攻坚,进入新发展阶段,广东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部署安排,掀起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新高潮。

  推进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

  金秋时节,省道245线两旁,一个个雅致的兰园映入眼帘。韶关市翁源县兰花产业园种植1000多种兰花,形成长约10公里的兰花长廊,年产值超18亿元,是全国最大的国兰生产基地。在这背后,广东把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截至2021年7月,共创建16个国家级、161个省级、55个地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

  推进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保障。

  广东深入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创新开展具有广东特点的美丽乡村建设行动,全域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圆满收官,农村呈现村道整洁、水清山绿、乡韵浓郁的新貌。

  推进乡村振兴,生活富裕是根本。

  在潮州市饶平县新圩镇长彬村,村民陈伟生参加“粤菜师傅”培训后,制作粿条创业,日销粿条500斤,实现脱贫致富。随着“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深入实施,广东累计培训349万人次,带动就业创业和稳定就业124万人次。

  为探索建立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机制,广东创新建立乡村振兴驻镇帮镇扶村工作机制,推动工作着力点从村一级转向统筹镇村两级发展,实现镇村同建、同治、同美,努力绘就更广阔的乡村振兴壮美画卷,朝着共同富裕的目标稳步前行。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高质量加快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

  粤西东海岛,湛江钢铁、中科炼化、巴斯夫等百亿美元项目建设热火朝天。珠江口伶仃洋,深中通道伶仃洋大桥、中山大桥“双桥四主塔”陆续封顶。粤北南岭,珍稀鸟类飞回栖息,生态保护修复有序推进……

  珠三角核心区、沿海经济带、北部生态发展区在各自跑道上赛龙夺锦,折射出广东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探索实践。

  区域发展不平衡,是广东高质量发展最大的短板。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会提出,要以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为重点,加快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形成由珠三角核心区、沿海经济带、北部生态发展区构成的区域发展新格局。

  这是广东对区域发展战略的更新迭代、优化升级。此后,省委、省政府专门印发《关于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促进全省区域协调发展的意见》。

  若网在纲,有条不紊。近年来,随着政策、资金、项目等方面工作力度加大,“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渐次成型,一幅主体功能明显、差异化发展、优势互补的协调发展图景在南粤大地徐徐铺开。

  作为引领全省发展的核心区和主引擎,珠三角辐射带动作用日趋明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加快建设;公路、轨道加快内连外通,打造半小时、一小时“生活圈”;产业、营商环境强化“软联通”,促进各类要素便捷流动。

  作为全省新增长极,沿海经济带坚持陆海统筹、港产联动,现代产业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在湛江东海岛,总投资73亿元的十大工业项目年初集体开工,将延伸加强钢铁、石化等重大产业链条;在阳江,海上风电场上机组雄伟屹立,随着风叶旋转源源不断输出电能。一个个绿色能源、石化项目在广东沿海串珠成链,激发区域发展澎湃动能。

  作为全省重要生态屏障,北部生态发展区着力构建生态产业体系,加快实现绿色发展。韶关乳源,网红与游客齐聚“茶旅小镇”体验慢生活;进入旅游旺季,清远连山看梯田、住民宿的游客络绎不绝。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好山好水好空气,让山区变成游人如织的生态景区,文旅产业走出绿色致富之路。

  坚持“全省一盘棋”,广东以更大力度统筹推动“核”“带”“区”有机联动,加快补齐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民生短板。

  公共资源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今年广东新建11所高校(校区),实现21个地市本科高校全覆盖。“十三五”期间,5家省实验室、9家高水平医院落子粤东粤西粤北。

  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加快推进。广州、深圳、珠江口西岸都市圈优化提升,汕潮揭和湛茂都市圈加快建设。通过城市更新、城镇老旧小区和城中村改造,以“绣花功夫”持续提升城市品质。

  内生动力持续激发,发展潜力不断显现。随着“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加快构建,广东高质量发展正焕发出勃勃生机,迈向更美好未来。

  振兴老区苏区和民族地区

  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强化 驶上发展快车道

  加快实现老区苏区振兴,推动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是历史重托,更是广东加快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命题。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高位推进老区苏区振兴发展、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接连召开推动老区苏区振兴发展工作现场会、推动民族地区加快高质量发展工作现场会;陆续出台《广东省促进革命老区发展条例》《广东省促进民族地区发展条例》,为全面振兴提供政策支撑。

  广东老区苏区、民族地区驶上发展快车道。

  全力对接“双区”和横琴、前海两个合作区建设重大战略,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强化。

  近年来,3个民族自治县建成“四好农村路”近782公里。今后,广东还将建设连通89个旅游景点、辐射3县的广东南岭生态旅游公路。更多公路在粤北崇山峻岭中盘旋,如今通过手机预约下单,南岭上的石韭最快1小时就能来到大湾区居民的餐桌上。

  梅汕高铁开通,广—汕—汕铁路、龙—梅—龙铁路加快建设。粤东天然气主干管网梅州段基本建成,老区苏区所在地市实现市市通管道天然气,交通、电力等条件实现质的跃升。

  全力推动产业提质增效,为全面振兴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在肇庆市怀集县下帅壮族瑶族乡黄翰村,村民马赏序用新学的农业技术在村里养起鸡和蜜蜂,一家三口年人均收入达到1.5万元。

  在韶关乳源,山色延绵,在蔬菜产业园内,绿油油的蔬菜、成排新建的大棚映入眼帘。如今,全省民族地区共创建12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实现民族地区“一县一园”基本目标。随着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深入落实,3个自治县先后引进总部经济企业660家,创税39.42亿元。

  全力提升民生保障水平,让父老乡亲共享全面振兴发展成果。

  2020年,广东共安排3个少数民族县教育转移支付资金2.59亿元,连山第一小学、连南石泉小学等一批基础教育学校陆续建成。20家高水平医院落子老区苏区所在地市,“一站式”医保结算省域内全部实现,基本实现“大病不出县”。

  抓好精神文明建设

  培育文明新风 共筑美好精神家园

  绿意葱茏的南国街头,繁花点缀、路道洁净;农贸市场、车站等公共场所,人们有序排队、秩序井然;文明公益广告遍布公交地铁,“红马甲”微笑服务、提供指引……文明行为在潜移默化中融入百姓生活。

  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是广东提高发展平衡性和协调性的重要命题。广东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大力开展精神文明建设,让文明新风在南粤大地越吹越劲。

  文明实践扎实有效,打通宣传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广东将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写入“十四五”规划纲要,将示范所(站)建设纳入今年省十件民生实事强力推进。全省378个示范所、3134个示范站全面开花,发挥着文明实践“第一方阵”的引领作用。

  文明创建全面推进,推动精神文明建设提质增效。

  今年6月,广东印发精神文明创建三年行动计划,明确文明城市创建七大工作机制。在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市入选名单中,肇庆市、德庆县、仁化县在列;广州、深圳复查测评成绩排名靠前,获得通报表扬。

  文明培育广泛深入,推动社会文明程度持续提升。

  见贤思齐、向上向善。广东大力选树宣传道德模范、南粤楷模、最美人物、广东好人等,以先进模范引领道德风尚。今年9月起实施的《广东省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法入规,推动内化为每个人的自觉行动,营造出崇德向善的良好社会氛围。

  脱贫攻坚啃下“硬骨头”,接续乡村振兴蹄疾步稳;“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加快构建,老区苏区和民族地区民生改善,经济社会发展焕发新活力;文明行为蔚然成风……在均衡协调发展的道路上,广东迈出坚定步伐,努力在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的辉煌。

  数读

  脱贫攻坚

  截至2020年底,广东省内161.5万相对贫困人口、2277个省定贫困村全部脱贫出列,农民收入提前两年实现翻一番目标。

  乡村振兴

  截至今年7月,全省共创建16个国家级、161个省级、55个地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161个省级产业园主导产业总产值达3050.99亿元。

  “一核一带一区”建设

  ◎广州、深圳GDP突破2万亿元,佛山进入万亿元城市行列,东莞经济总量接近万亿元。

  ◎截至2020年,粤东粤西粤北建设5家省实验室、9家高水平医院、8所高校。

  老区苏区振兴发展

  ◎2019-2020年,省级财政新增395亿元支持老区苏区县振兴发展,69个老区苏区县两年合计一般公共预算转移支付达4909.5亿元。

  ◎2020年建成老区苏区高速公路项目5个,总里程约843公里。

  精神文明建设

  ◎全省共建成文明实践中心(所、站)2.57万个,22个全国试点地区实现县镇村文明实践阵地全覆盖。

  ◎2020年广东共创成全国文明村镇71个、省文明村镇78个。

  南方日报记者 谢庆裕 黄进 尚黎阳 钱明雅

编辑:任己章
分享到:
上一篇: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