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学赶超】融入广深港澳科创走廊 擦亮“创新仲恺”名片

[报料热线] 2831000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与仲恺高新区“同龄”的苏州高新区,自1992年成立以来,牢牢抓住科技创新这一核心竞争力,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走出了一条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之路。目前,该区获批国家级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区内“大院大所”超百家,高新技术企业近千家,成为苏州经济的重要增长极、自主创新的示范区和该市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仲恺高新区与苏州高新区区位优势相似、发展历程相近、产业类型相通,是惠州打造万亿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的主战场,更是全市科技创新高地。学习借鉴苏州高新区的先进经验,仲恺高新区如何让科技创新成为激发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内生动力?

  “奋力跑进国家高新区第一方阵,早日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仲恺高新区委书记吴献民表示,仲恺高新区将抢抓中心城市技术扩散的历史性机遇,以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重要节点为目标,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全力打通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的通道,擦亮“创新仲恺”名片。

仲恺。

  

  比什么

  R&D等基本指标占优,但科研能力不强创新资源不够集聚

  今年以来,仲恺高新区科技创新硕果累累:惠州中京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获得第二十二届中国专利奖优秀奖;惠州TCL移动通信有限公司、惠州市德赛西威汽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获得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高新区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首次破百……仲恺高新区区域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

  仲恺高新区是惠州名副其实的创新之区。2020年,该区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到5.6%,是全市平均水平的2.07倍;拥有高新技术企业516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8家、省级工程中心54家,全年专利申请量超8000件、授权量超5000件,PCT申请量280件,有效发明专利数5574件,以上数据均排在全市各县(区)第一。

  不仅如此,该区有科技企业孵化器19家(国家级5家)、众创空间9家(国家级8家),孵化面积达到78万平方米,加速器联盟面积超100万平方米,孵化育成体系各项指标占全市60%以上,持续领跑全市。

  “比学赶超”不但要与全市比,还要在全国范围内比。与苏州高新区通过数据对比,在2020年度全国高新区评价四个一级指标之一的“知识创造和技术创新能力”排名中,苏州高新区在全国排42位,而仲恺高新区则排44位,略低于苏州高新区。虽然仲恺高新区在R&D和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等基本指标上高于苏州高新区,但在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器、科研机构等体现研发水平的质和量两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距。

  从科研机构方面来看,2019年,仲恺高新区R&D人员比苏州高新区少约6500人,R&D经费比苏州高新区少12.1亿元。2019年,仲恺高新区国家级研发机构数33家,低于国家高新区平均水平(34.7家)。而苏州高新区集聚了清华大学苏州环境创新研究院、南京大学苏州创新研究院、东南大学苏州医疗器械研究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苏州创新研究院等一批“国字号”“中字头”大院大所,但仲恺高新区仍未有高校、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国家级研发机构。

  高新技术企业数是衡量一个地区科创活力的重要指标之一。截至去年,苏州高新区累计认定高新技术企业972家,是仲恺高新区高新技术企业数的近1.9倍;已完成技术合同登记额76.75亿元,院所平台累计引进孵化企业440家,营业收入超过40亿元,无论是引进孵化企业数还是营业收入均高于仲恺高新区。

  “我区企业多数还是以生产制造为主,还有部分企业总部和研发在外地,生产制造在仲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弱,高成长高科技企业数量和规模都不大,仍处于产业链中下端,导致整个产业利润率、工业增加值率不高。”仲恺高新区有关负责人介绍,虽然目前该区拥有规上工业企业687家、高新技术企业516家,但企业主要集中于劳动密集型的低端加工制造环节,“瞪羚”企业数量较少仅为29家,“独角兽(潜在)”企业更是处于空白,与苏州高新区的规上企业突破1200家、高新技术企业972家、“瞪羚”企业41家、“独角兽(潜在)”企业6家等发展情况仍有较大差距。

  比学赶超观察团发现,创新资源不够集聚使得仲恺高新区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驱动力不明显,同时放大了周边城市对仲恺高新区人才、技术、资金的虹吸效应。

  虽是全市创新高地,但人才虹吸效应仍有待加强

  去年,仲恺高新区综合排名位居全国高新区第35名,再创历史新高。其中,国际化和参与全球竞争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两项指标在广东省14家国家高新区中均位居第4名,仅次于深圳、广州和珠海高新区,在“深圳都市圈”城市高新区中位居第2名。

  仲恺高新区之所以能快速发展、跻身国家高新区中上游梯队,自然离不开人才的支撑。人才是创新的根基,2013年,仲恺高新区在全市率先出台《仲恺高新区“恺旋人才计划”实施意见》;2017年,全面优化升级人才政策体系,打造“恺旋人才计划”2.0版。今年,仲恺高新区创新出台了引导鼓励企业市场化引才的“3+1”人才新政,力求打造更具吸引力和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推动企业主体激发创新发展活力。

  截至目前,仲恺高新区高层次人才超过2万人,引进培育创新创业领军团队165个。其中,1个团队是全市唯一的国家级团队;入选广东省“珠江人才计划”本土创新团队4个,占全市总数80%;入选惠州市“天鹅惠聚工程”科技创新团队15个,占全市总数42.9%。引进培育创新创业领军人才188名,其中国家重大人才计划入选者16名,占全市总数51.6%;省重大人才计划入选者8名,约占全市总数的42.1%;惠州市“天鹅惠聚工程”领军人才31名,占全市总数的46.3%。引进培育技能人才1196名,其中1人在全市最早获评国家级技能大师;市级以上首席技师16人,占全市总数的30%。

  此外,仲恺高新区还设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5个、博士工作站13个,分别占全市总数的50%、43.3%;建有港澳青年创业基地、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等各类适宜人才成长发展的平台,其中港澳青年创业基地还被列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

  仲恺高新区是全市创新高地,但与其他国家高新区横向对比,还存在人才资源不足、高学历人才较低等问题。例如,企业普遍亟需的本科人才、技工人才等基础性人才需求量大,一些企业也反映市场化的人才中介机构、社会组织等,在招引人才包括高层次人才方面参与的力度还有待加强。

  对比苏州高新区,截至去年底,该区累计集聚各类人才26万人,其中高层次人才3.6万人。拥有各级各类领军人才超1500人次,其中国家级人才工程入选者48人次,省双创人才103人,省科技双创团队10个,姑苏创新创业领军人才218人,姑苏重大创新团队5个,各级领军人才指标位均居苏州市前列。

  

  学什么

  引进各类平台载体,提升区域创新浓度

  一直以来,苏州高新区坚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通过牵手“大院大所”和“最强大脑”,不断将创新资源“密度”转化为创新经济“浓度”,提升招商引资、招才引智的“底色”和“成色”。

  高新区引进科研院所,不是为了建“盆景”,而是围绕自身的产业链需求打造创新链。“引进一个大院大所,就能培育起一个新兴产业。”中科院苏州地理科学与技术研究院院长、中科院院士周成虎介绍,落地苏州高新区后,中科院地理信息与文化科技产业基地以中科院为带动,吸引10多家地理相关的研究载体和众多产业转化企业落户。

  为更好地支持科技成果转化,苏州高新区制定出台了《苏州高新区关于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与技术转移体系建设实施办法》,进一步加大科技成果转化政策的支持力度。目前,苏州高新区累计集聚创新载体超100家,依托现有大院大所大平台吸引和集聚更多的优质团队和优质项目落户,形成优质资源的“强磁场”。

  作为全国首批国家级高新区,创新驱动发展是苏州高新区永恒的发展主题。苏州高新区提出,把创新作为区域发展主导战略,建设全国一流的创新发展高地。为此,该高新区将加快引进高端创新要素,营造最优创新生态,增强创新主体活力和内生动力,打造苏州科技创新引领区。

  不久前,南京大学苏州校区首栋建筑正式封顶,项目建设迎来重大进展,一个以南大苏州校区为中心的产教融合、校企协同的环南大科创圈初步显现。苏州高新区将以此为重点,整合区域创新资源,依托太湖绝美风光,建设人才荟萃、生态宜居的太湖科学城,打造上海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核心联动区、长三角地区产业创新中心重要枢纽、沿太湖地区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基地。

  苏州高新区将实施成果产业化加速行动,依托辖区丰富的大院大所资源,不断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每年产学研合作项目超600项,到2025年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3000家、“瞪羚”企业500家、“独角兽”企业100家、上市企业超50家。

  集聚创新资源,激发创新活力。观察团认为,仲恺高新区应学习苏州高新区以创新资源、创新能力驱动经济发展的经验,多措并举引进大院大所,打通创新与发展之间的堵点,推动创新成果更好地转化为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动力。

  引入金融活水,激发无限创新活力

  2019年7月,科创板首批25家企业在上交所鸣锣。作为首批上市的其中一员,苏州天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在苏州高新区成长起来的专注工业视觉设备研发生产的科技型企业。此次成功上市科创板,反映出的不仅是企业自身的发展,更是该区不断强化科技金融服务,完善区域创新创业生态的生动写照。

  天准科技是苏州高新区以金融“活水”浇灌科技创新之花的一个成功案例。在苏州高新区,还有很多的企业,正精彩上演着自己的资本故事。这得益于该区对金融工作的高度重视,以及一系列金融创新举措的落实。

  近年来,苏州高新区依靠区位优势,抓住多层次资本市场改革机遇,不断优化区域金融产业布局,助力区内实体经济发展、产业转型升级及科技成果转化。该区陆续与全国股转系统合作共建了“太湖金谷”,与深交所、科技部火炬中心共同发起了“苏南科技金融路演中心”,与上交所合作设立了“上交所战略新兴产业培育基地”,与中欧国际交易所签约共建了“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推进基地”……

  通过金融高端资源的不断集聚,也让该区的苏州金融小镇获评江苏省第二批特色小镇。该小镇规划建设小镇会客厅、金融启航城、信息智慧谷、生态宜居城、生物医疗城等五大功能片区,全力打造具有新三板特色的产业金融小镇、科技金融小镇和生态金融小镇,目标建成“生产、生活、生态”高度融合、“产业、文化、旅游、社区”有机统一的“金融绿谷、创智云城”。

  在此基础上,苏州高新区又推出了一系列的创新科技金融产品。发行总额度为1.8亿元的全国首支冠名“科技型”中小企业集合票据,建立了市区联动科技信贷风险补偿资金池;推出“科技成果转化贷”产品,首批5家企业已获授信5500万元;“苏科贷”“科贷通”等产品贷款总额超61亿元……由此,该区也成功获批江苏省首批科技金融科技服务业特色基地。为进一步完善金融服务平台,苏州高新区还设立金融专家库,定期开展银企对接座谈会,构建苏州高新区综合金融服务平台。据介绍,通过这个平台,金融机构与企业信息不对称的难题得到了解决,投融资对接效率大幅提升。

  当前,仲恺高新区正大力实施《仲恺高新区打造科技金融集聚区三年行动计划》,积极为企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观察团认为,仲恺高新区应学习苏州高新区的经验,着力打造金融与科技共赢发展的高地,进一步激发仲恺创新活力。

  全周期人才发展扶持,打造创业者乐园创新者天堂

  去年11月29日,苏州高新区人才新政发布,全周期人才发展扶持体系呼之欲出。苏州高新区明确“1”个目标,围绕创业者、创新者“2”类人群,构建全周期、全领域、全要素、全方位“4”大扶持体系,系统推出“30”条硬核举措。

  未来3年,苏州高新区将用于支持创新创业投入100亿元,新增各类人才10万名,其中科技领军人才1000名,引进创新型科技企业5000家,创投机构投资区内人才项目500个,建设创新创业载体200万平米,筹集各类人才公寓20000套。

  苏州高新区广覆盖支持创业者,无论大学生还是院士、科技大咖,都有相匹配的“真金白银”奖励,从开办补贴、房租补贴到“上不封顶”的特殊支持。该区全过程陪伴创业者,企业开办缩短至半天即可完成,免费提供共享办公空间、高新“双创券”,实现创业者“拎包创业”。

  苏州高新区打造青年人才友好示范区,建设青年人才驿站,为驿站内创新创业人才提供7天免费住宿,打造青年人才之家。大学生来了可先落户后就业,有实习补助、就业奖励金、生活补贴和租房补贴等一揽子支持;科技创新者来了,有项目经费和科研人员专项奖励资金;博士后来了,有博士后在站补贴、项目配套、留区奖励等最优综合扶持;先导产业紧缺人才来了,有最高20万元的薪酬补贴,向重点大院大所、重大项目定向配给资助名额;教育、卫生、文旅人才来了,有最全面的培养和优待。

  苏州高新区还持续构筑全方位的服务体系。打造企业服务中心,实现企业审批“进一扇门,找一个部门”,实现人才服务“前台受理、后台处理”“前呼后应、一呼百应”。实施人才乐居工程,分层分类解决人才居住需求,打造集办公、居住、休闲、社交为一体的高品质创新创业社区。解决人才子女教育、配偶就业、父母养老等现实问题,免除人才创新创业后顾之忧。定制推出人才医疗保健、品质生活、交通出行、文化娱乐等专属服务,营造更优更浓的创新创业氛围。

  观察团认为,仲恺高新区还应继续深入学习苏州高新区在吸引人才、全方位服务人才方面的经验,让广大创业创新者不仅愿意来仲恺,更愿意留在仲恺、扎根仲恺。

TCL大厦。

  

  怎么赶

  形成具有仲恺特色的创新企业群落

  1月29日,由德赛西威和联合单位共同设立的合资公司——威汇公司正式揭牌并启动运营。作为广东省高端汽车电子制造创新中心,威汇公司是目前全省批复组建的28个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之一,也是我市首家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该中心建成后,有望成为实现全省汽车高端电子核心技术突破的先进公共平台,着力解决全省汽车电子产业“大而不强”的问题。

  一边是龙头企业发力自主创新、联合科研院校深耕产学研合作,一边是中小企业坚持技术创新、成功入选国家级“小巨人”企业名录。

  前不久,广东微电新能源有限公司喜事连连——入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录、拿下2021年“创客广东”惠州市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大赛企业组第一名、举行A轮融资签约暨固态电池协同创新中心成立仪式……微电新能源之所以能快马加鞭飞速发展,背后是企业在微型固态电池行业坚持不懈进行研发和技术创新。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我们将学习对标苏州高新区,强化企业创新主体能力,积极构建创新主体培育体系,不断提升企业高质量发展基础。”仲恺高新区科技创新局有关负责人表示,该区通过深入实施科技创新“四大倍增行动”,包括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行动、孵化器加速器倍增行动、科技金融倍增行动和上市企业倍增行动,以及“技术改造行动计划”等,着力打造“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独角兽-上市企业”等科技企业成长梯队,形成具有仲恺特色的创新企业群落。

  通过“四大倍增行动”,仲恺高新区力争完成年度新增3家产值百亿元企业,推动形成产值50亿元、10亿元骨干企业梯次发展格局。力争2023年高企数量倍增,达到1000家;实现高新区瞪羚企业由29家增至40家,培育出1~2家独角兽(潜在)企业。同时,积极支持规上工业企业加快建设博士后工作站、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力争2023年该区省级以上创新平台达到150家。

  打造全链条科技企业孵化育成体系

  近年来,仲恺高新区依托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和优势资源,形成了专业特色鲜明的孵化育成体系,通过多种途径,帮助科技型初创企业融资,使其快速从“幼苗”成长为“大树”。

  目前,仲恺高新区拥有科技企业孵化器升至19家(国家级5家)、众创空间9家(国家级8家),累计孵化载体规上工业企业60家、高企191家,在孵企业617家,孵化面积78万平方米,加速器联盟面积超过100万平方米,成功入选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

  孵化器作为科技型企业培育、壮大的重要平台,在为区域发展提供新动能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从仲恺高新区孵化器“毕业”的企业中,亿纬锂能就是例子,该企业已成为全球锂电池行业的佼佼者,是业内少数几家可以提供动力电池全面解决方案的电池生产企业之一。此外,瑞时智控、雨林科技、戴尔蒙德等一批科技企业入孵后,均呈现蓬勃发展的势头。

  “我们坚持以‘多元共建,政策引导、市场运作’的总体思路,不断提升创新创业孵化载体建设水平。”该负责人表示,仲恺高新区将进一步优化提升孵化器运营管理专业化水平,强化科技企业成长加速器功能,引导民营资本投资建设科技企业加速器,打造更加完善的“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园区”全链条科技企业孵化育成体系。

  “力争到2023年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2000家。”该负责人介绍,仲恺高新区将大力培育孵化载体,以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平台作为企业培育载体,集聚专业技术、项目、人才和服务资源等,并给予孵化载体建设用地保障。同时,支持孵化载体组建具有相关专业背景的运营管理团队,设立产业投资基金,建设专业化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围绕创业企业需求完善公共技术服务、创业导师队伍,以及财务、法律、知识产权、咨询、上市辅导等科技中介服务等。

  仲恺高新区还着力推动大企业平台化、生态化发展,支持大企业与高校院所在区内建设专业实验室、研究院和孵化载体,为产业链上下游小微企业或研发人员提供技术和载体支持。同时,打造与自身核心业务相互依托、共生共赢的大企业研发与孵化平台,扶持建立大企业产业生态体系,做大中小科技型企业数量。

  实施打造科技金融集聚区三年行动计划

  今年3月23日,仲恺本土企业广东九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成为我市首家在科创板上市的企业。

  “九联科技是一家长期从事家庭多媒体信息终端研发和生产的企业。”对于能成为惠州首家科创板企业,该企业董事长詹启军坦言,公司这些年坚持高强度研发是其成为科创板企业的关键原因,也希望今后成为惠州名副其实的研发型、创新型科技示范带头企业。

  近年来,仲恺高新区高度重视推动企业上市工作,积极鼓励和引导企业上市。截至目前,仲恺高新区境内上市企业共有7家,占全市15家上市企业数量的近“半壁江山”;挂牌企业22家,其中新三板挂牌企业13家、广东省区域股权市场挂牌企业9家。

  “通过企业上市进入资本市场,实现直接融资,不仅有力地推动了仲恺高新区经济健康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而且有利于企业实现科技与资本的深度融合。”仲恺高新区科技创新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仲恺高新区实施《仲恺高新区打造科技金融集聚区三年行动计划》,提出通过三年的努力,引进私募股权创业投资资金30只,基金规模达到300亿元的目标。同时,通过实施《仲恺高新区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实施方案》,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政策体系,加速企业上市进程,力争三年后全区境内上市公司实现倍增,达到14家。

  该负责人表示,对标学习苏州高新区聚集金融要素资源、完善金融服务体系的经验做法,该区将通过四个方面建设多元化的金融服务体系。一是建设金融服务资源集聚平台,加强与中国人民银行惠州市中心支行、惠州市银保监分局合作,集聚一批优质证券、投行、保险、小贷等金融服务机构。二是协助企业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建立多层次上市企业培育库,将仲恺高新区打造成为惠州上市公司集聚区。三是强化政府资金引导作用,与各类金融机构、产业平台商洽谈合作成立股权投资基金,打造仲恺高新区产业基金集群。

  出台“3+1”人才新政营造全方位人才环境

  今年9月,仲恺高新区对标苏州等高新区先进经验做法,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创新,集中发布了更具吸引力与竞争力的“3+1”人才新政,为构建一流的企业、人才发展环境保驾护航。

  “为破解企业急需紧缺的本科及以上学历人才引留难问题,我们创新推出了《仲恺高新区人才津补贴申领办法(试行)》。”仲恺高新区党群办有关负责人介绍,该区首创了全日制本科生享受人才津补贴政策。对在该区注册企业工作的人才,将住房补贴户籍范围由原仲恺区、惠城区放宽至惠州市。同时,将新引进全日制博士研究生、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生活津贴提高到每人每月3000元、2000元。同步配套住房补贴,落户惠州的博士后和全日制博士研究生每人5万元、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每人3万元。

  “引才留才的第一个发力点是人才津补贴,第二个发力点是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该负责人表示,该区出台了《仲恺高新区首席技师、优秀技师评选管理办法》,每年评选20名首席技师和100名优秀技师,分别奖励每人5万元、5千元;获评人才都将纳入该区“人才计划”统一管理,享受相关人才优惠待遇,充分激发技能人才价值感、荣誉感和获得感。

  与此同时,该区还创新出台了《仲恺高新区引才留才星级示范企业评选办法(试行)》。从2022年起,每年在该区注册成立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或规模以上企业,开展引才留才星级示范企业评选活动,每次评选名额20个,其中5星级示范企业1个、4星级3个、3星级16个,对应分别奖励100万元、每个50万元和每个20万元。

  

  如何超

  建设广深港澳科创走廊重要支点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创新是仲恺高新区强大的基因和最鲜明的特质,也是最靓丽的底色。地处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都市圈的仲恺高新区有基础更有条件,抢抓中心城市技术扩散的历史性机遇,加快融入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打通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的通道,让创新真正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

  “仲恺高新区要重点思考在惠州创新发展中如何定位,特别是在大湾区打造中国版‘硅谷’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过程中,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学系教授、中山大学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副主任林江认为,仲恺高新区可以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充当惠州和深圳两个城市的创新资源充分对接的连接器和结合部,建设广深港澳创新走廊重要支点,真正打通惠州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的通道。

  林江建议,仲恺高新区创新发展要对标全国一流高新区,首先应该积极争取惠州市对仲恺高新区的政策支持,同时把国家和省所赋予的政策权限用好用足,不断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吸引全国各地的优秀高端科技资源和人才、项目向惠州及仲恺高新区集聚。如此,仲恺高新区可以通过机制体制创新把自身变成一块“磁石”,不断吸引着各种生产要素和创新元素向仲恺高新区集聚。

  市委党校科研部主任、经济学博士黄忠平认为,仲恺作为国家级高新区,要着力建设制造与研发并重的创新型产业集群,致力打造人口数量足够高、教育程度足够高、生活质量足够高的“三高”园区,迅速“平移”一批优质企业进园区、进加速器,吸引更多科技人员来创新创业。

  黄忠平建议,可以采用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方式,给予科技型中小企业普惠性支持,推动更多科技型中小企业增效益、上规模,加快培育壮大创新主体。引导企业围绕市场需求和长远发展,建立研发机构,推进技术研发、产品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支持企业与周边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建立产学研用合作关系,推动园区与高校优势互补、工商信息与专利信息互通,形成“企业出题、高校答题”新机制,内聚外链推进开放式创新,突破制约产业升级的“卡脖子”难题。

  抢抓中心城市技术扩散的历史性机遇,加快融入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除了大力培育创新型企业、完善创新服务体系外,还得会招商。在招商方面,苏州高新区设置了招商中心和科招中心两个招商机构。其中,招商中心主要负责引进产业类项目,而科招中心主要负责引入科技、研发、人才引进、成果转化类项目。

  观察团建议,仲恺高新区应根据全区产业发展规划,围绕智能终端、超高清视频显示、新能源等3大支柱产业,以及激光、人工智能、智能装备、医疗器械与大健康、新材料、软件与信息服务等6大新兴产业,聚焦“平台、企业、人才、项目”等科技创新要素,注重创新驱动、人才引领,加速成果转化、产业升级,重点引进国内外高校院所平台、研发机构、高新技术企业、高科技成长企业、领军人才项目等,不断做大做强电子信息产业集群。

  学习借鉴先进经验,构建全要素科技创新生态

  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龚克表示,未来的竞争关键在于创新生态系统的建设。“创新生态系统”核心是整合各方资源支持创新,集聚各种生产要素支撑创新,使其内部充满活力,能够达到动态平衡。

  林江认为,仲恺高新区作为惠州市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对接的平台,不仅仅要盯住高科技产业项目,而是要营造出作为高新区先行先试的制度环境和创新氛围,形成良好的科技创新生态,才能够真正推动仲恺乃至惠州市的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

  事实上,仲恺高新区科技创新政策体系不够健全,引导作用不明显。由于受功能区属性限制,许多科技创新政策出台受上位法制约,现有政策已跟不上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横向与其他高新区、我市其他县区相比,不具备政策优势。

  观察团认为,仲恺高新区、潼湖生态智慧区是珠三角(惠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域。仲恺高新区应复制推广“双区”先进城市经验做法,充分借鉴横琴、前海两个合作区科技管理制度、政策体系、创新举措,学习借鉴国内一流高新区的政策经验,大胆探索创新,构建立足于粤港澳大湾区特别是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的仲恺科技创新生态体系,主动寻求省、市两级政策支持,在体制机制创新、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企业研发机构建设、科技服务业发展等方面进行探索改革,从“顶层设计”上为高新区乃至全市探索创新之路。

  观察团建议,仲恺高新区应进一步深化粤港澳产业合作发展,提高资源要素聚集能力,推动制度集成创新,主动为港澳发展拓展空间。特别是充分发挥平台优势,持续运营好港澳青年创业基地(海峡两岸青年创业基地),发挥好仲恺港澳青年创新创业联合会的桥梁纽带作用,加快建设高水平、有特色的孵化创新载体和平台,打造好港澳台青年创业对外展示窗口,为港澳台青年创业项目在惠州落地生根、发展壮大保驾护航。

  林江建议,仲恺高新区应重点围绕人才、金融等方面构建科技创新生态。吸引人才方面,仲恺高新区可以通过项目合作方式,邀请高学历人才以短期合作方式为高新区企业提供服务。在此期间,全力为高学历人才提供优质公共服务,让他们确信在仲恺高新区可以获得更好的事业发展机会和个人发展空间,继而愿意留在仲恺工作甚至落户。在吸引人才落户上,仲恺高新区应保持耐心和定力,采取“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方式善待、用好人才,从而为科技创新提供服务和支撑。在科技金融方面,仲恺高新区应围绕近年来国内高新区和自贸试验区在科技金融领域的重要成果,例如供应链金融、融资租赁、知识产权质押、仓单质押等科技融资方式,为科技创新项目提供融资服务。仲恺高新区完全有条件成为惠州在创新风险投资和创新金融领域的领跑者。

  “经济发展是长跑不是短跑,是区域之间的持续竞争,更是对自身的不断超越。”吴献民表示,仲恺高新区要从培育产业生态、构建内生动力、实现创新驱动入手,构建一个稳定健康可持续的发展模式。通过比学赶超行动激发干事创业激情,释放创新驱动效能,点燃高质量发展引擎,使制约该区高质量发展的短板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统筹 惠州日报记者曾兴华 张旭华

  采写 惠州日报记者袁畅 谢宝树 魏怡兰 林丽娟 杨敬贺 邱舒婷

  摄影/摄像 惠州日报记者杨建业 李苗 哈鹏

  专家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学系教授、中山大学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副主任林江

  市委党校科研部主任、经济学博士黄忠平

分享到:
上一篇:
编辑:小丽
分享到:
  • 今日惠州网微信
  • 惠州发布微信
  • 惠州文明网微信
  • 惠州头条APP

查看所有评论网友评论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观点,与今日惠州网无关。发言最多为2000字符(每个汉字相当于两个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