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小小铜箔撬动一个专业镇
惠州联合铜箔三期工程动工,博罗湖镇电子材料产业再添新动能
广梅公路从324国道的分岔口往东北方向延伸时,在博罗湖镇段的起点处拐了一个意味深长的弯。弯道的尽头,是惠州联合铜箔电子材料有限公司。
这里正是湖镇工业发展的起点。1992年,惠州联合铜箔电子材料有限公司落户湖镇,带动了当地电子材料产业集群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的成型,在随后近30年的时间里,逐渐造就了一个电子材料生产基地。
不久前,惠州联合铜箔三期工程动工建成达产后,把原本7100吨的年产能,一举拉升至2万吨。这些产品从湖镇这座小镇流向全球,为持续火热的锂电池市场注入一股强劲的扩产动能。
1、 小镇里的“隐形冠军”
今年湖镇这座岭南小镇的三四月份,破天荒地几乎没有下过雨,即便有着全县最大、多达1.38亿立方米的库容量,这里的显岗水库也已几近见底。干旱就这样维持了一整个春天。
席卷全球的新能源浪潮,却悄然在这个珠三角小镇激起波澜。
3月14日,位于湖镇的惠州联合铜箔电子材料有限公司(下称“惠州联合铜箔”)三期工程动工,总投资超10亿元,主要生产4—9微米极薄锂电铜箔,设计年产能12900吨,预计2021年底建成投产。三期项目建成投产后,惠州联合铜箔将拥有2万多吨的年产能,年总产值近30亿元。
4微米的铜箔有多薄?数据显示,一根头发的直径是60至90微米,而4微米相当于头发直径的1/12。
这薄如蝉翼的锂电铜箔,恰恰是运用在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3C行业、新能源汽车、储能等锂电池产品的重要材料。
2018年央视播出的大型工业纪录片《大国重器》,揭示了锂电铜箔厚度对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变革意义。“每辆汽车的电池包由几十到上千个电芯组成。电芯中的导电金属层影响安全性,而活性材料层则决定蓄电能力。”纪录片中,宁德时代产品工程部资深经理王维讲述道,要想让电池性能提升,必须大力改善活性材料性能,同时致力于空间利用率提升。要想在电芯体积不变的情况下,增大活性材料镍钴锰的用量,使电芯的能量密度提升,加大续航里程,就必须尝试将电芯中的导电铜箔厚度从8微米减少到更薄。
宁德时代这个全球动力电池领域巨头,正是惠州联合铜箔在国内的主要客户之一。
惠州联合铜箔电子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周启伦告诉记者,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火热已经成为惠州联合铜箔增资扩产的主要动力。2021年4月9日,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一司发布了由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整理的《2021年3月汽车工业经济运行情况》。数据统计显示,3月全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1.6万辆和22.6万辆,同比分别增长2.5倍和2.4倍,已连续9个月刷新当月产销历史纪录。今年一季度,新能源汽车产销更是双双冲破50万辆。
在新能源汽车全球浪潮发展带动下,锂电铜箔需求也在不断攀升。早在2019年,全球锂电铜箔总需求量就达到17万吨,行业人士预测,未来铜箔需求或将持续维持紧张局面。根据相关研报预测,仅在6微米锂电铜箔领域,到2022年全球需求量就将达28.3万吨/年。
在锂离子电池用电解铜箔这一细分领域,惠州联合铜箔可以称得上是“隐形冠军”。其母公司诺德投资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第一家研制并生产锂离子电池用电解铜箔的生产企业,拥有近百项国家专利,多项技术指标成为锂电铜箔行业的质量标准,锂电铜箔国内市场占有率达1/3,现已成为知名的锂电铜箔龙头企业。
“诺德拥有国内行业最先进的生产技术和铜箔工业智能化生产线,是全球唯一既能生产4-8微米超薄锂电铜箔、微孔铜箔,5G通讯用的高端标准铜箔,又能生产3—14盎司超厚电解铜箔的技术领先企业。”周启伦告诉记者,该企业已与宁德时代、比亚迪等国内主要动力电池企业建立了持续稳定的合作关系,并逐步与特斯拉、LG化学、SKI等国际新能源下游厂商建立了业务合作关系,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超35%,多年蝉联全国第一。
2 、电子材料产业集群走过30年
生活在湖镇和周边乡镇的人们,习惯把惠州联合铜箔称为“铜箔厂”,它为当地提供了200多个就业岗位。这个亲切又接地气的称谓,映射了这家企业在当地的悠久发展历史。
周启伦见证了这段历史。他在1994年加入惠州联合铜箔,彼时,这家公司还叫“联合铜箔(惠州)有限公司”,尚未进行股份制改革,拥有每年2100吨的各类电解铜箔生产能力。
“那时的湖镇工业还没有发展起来,厂区周边荒无人烟。”谈起上世纪90年代初期在这家工厂的见闻,周启伦至今记忆深刻。
尽管周边环境荒凉,但惠州联合铜箔是最早尝到湖镇交通区位优势甜头的一批企业之一。在上世纪90年代以前,湖镇联系外界的交通主干道只有一条广梅公路——这条首尾连接着广州市和梅州市的省道,全长412千米,车道狭窄,常有交通事故发生。
就在惠州联合铜箔落户湖镇的1992年,广汕公路惠州段改造完成,与广梅公路相交,为湖镇对外连接开辟了更为顺畅的通道。
在随后的几年里,华通电脑、创国机械、德联科技3家企业也相继在湖镇落地生根。
“今天我们再往前看,正是惠州联合铜箔的落户,带动了电子材料生产企业在湖镇的集群式发展,形成了早期的电子材料产业链。”湖镇镇委副书记、镇长刘伟荣说,上世纪90年代初期形成的电子材料产业集群塑造了湖镇整体工业体系雏形,成为湖镇工业立镇的根基。
电子材料产业的加速成型,同样离不开交通等区位赋予这座小镇的特殊魅力。以惠州联合铜箔为例,其客户群主要集中在珠三角,选址在湖镇,不仅可以节约用工成本和物流成本,也能充分利用珠三角畅通的路网,“博深高速通车以后,从湖镇到深圳龙华只要一个半小时,我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湖镇是大湾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里投资落户,公司能够发展壮大。”
电子材料产业集群的茁壮成长,也让惠州联合铜箔的管理者增强了在当地投资的信心。2017年7月,诺德股份在博罗湖镇增资扩产,新建了6微米高端电解铜箔的生产线高端产品,整体产能提升至8000吨,总投资增至4亿元。
时隔4年,惠州联合铜箔再次启动三期项目的建设,新建1栋主厂房及配套辅助厂房,占地14876.8平方米,建成投产后预计年产值将增加11亿元,每年增加税收4400万元。
“得益于湖镇当地基础设施的完善和城镇面貌的焕新,我们在湖镇的工厂更能留得住人才,这30年来,惠州公司的外流人员比较少。”周启伦告诉记者,正是人才队伍的稳定,为企业的扎实发展奠定了基础。
如今,电子信息产业已经成为湖镇的支柱产业。湖镇镇常务副镇长林志明介绍,目前湖镇共有170多家企业,其中,惠州汉旭五金科技有限公司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华通电脑、联合铜箔、创国机械、德联科技4家属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已初步成为以超薄铜箔、精密钻头和多层线路板为核心产品的电子基础材料生产基地。
2017年,广东省专业镇发展促进会发布了2017年广东省技术创新专业镇名单,湖镇镇被认定为“广东省技术创新专业镇(电子材料)”。
“随着更多上下游企业的引进和电子材料产业链的完善,部分产品实现了‘买当地、卖当地’,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内循环’。”刘伟荣说,“随着企业的采购和物流成本降低,有了更高的利润空间,湖镇的电子产业将会迎来一个又一个的快速增长期。”
3 、首家百亿产值企业将诞生
“改”,是近几年湖镇产业发展的关键词。
自2005年原湖镇镇和原响水镇合并后,湖镇镇的总面积扩大到275.33平方公里,成为博罗面积最大的镇街之一,下辖35个村委会、2个居委会,总人口约有10万人,其中外来人口就有4万人。
广阔的镇域面积,在为湖镇提供了更大发展空间的同时,也加大了统筹全镇产业发展的难度。
“改”的第一把利刃指向了皮革产业。刘伟荣告诉记者,皮革产业是湖镇响水片区的传统产业,然而,皮革行业排污量较大、污水成分复杂,对当地的水污染防治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对此,湖镇下定决心,开始了破釜沉舟的皮革厂清退行动。近年来,湖镇陆续淘汰了8家产能落后的皮革厂,转型为电子、机械臂等行业。
“接下来我们会以此为基础,让响水片区皮革厂全部退出,实现产业的转型升级。”刘伟荣说。
旧厂房和旧园区是另一个改造的重点。近年来,湖镇以废旧厂房和村级工业园为目标全力盘整土地资源,成功盘活了一个村级工业园,释放出4万平方米的工业用地。升级改造后,湖镇在这片工业园里新引进了两家企业,其余的土地仍在规划报建中。
“我们坚持将土地资源利用效益最大化和生态保护相结合,坚持将壮大产业规模和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相结合,坚持将推进乡村振兴和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相结合,抢抓“双区”建设重大机遇,科学谋划‘选’的文章,统筹提高‘择’的质量,不断把择商选资和促进企业增资扩产作为拉动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和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举措,推进湖镇工业经济持续协调健康发展。”刘伟荣介绍,2020年湖镇新引进5家企业,促进华通、联合铜箔、丰采五金、鼎冠塑胶等4家重点企业增资扩产和技术改造,协议增资额突破40亿元,当年实现增资32亿元,增资完成率达70%以上。同时,协调推进自立环保、神山和三水矿区等一批省市级重大战略性产业项目用地建设,逐步解决启投、恒荣丰、腾进、卡司通等项目用地问题。
这些举措,为湖镇工业经济发展释放了巨大的潜力,进一步夯实了工业强镇基础。
截至2020年,湖镇已有规上企业34家,规上工业总产值和规上工业增加值分别为128亿元和26.5亿元,同比增长4.5%和1.6%。
在产业发展的带动下,尽管面临着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和国外内形势的影响,2020年湖镇经济依然实现了逆势增长——国内生产总值实现47.93亿元,同比增长11.07%。作为经济增长“稳定器”的投资,同样表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这一年,湖镇全镇固定资产总投入9.89亿元,同比增长20.7%。此外,湖镇2020年税收总额达到3.34亿元,增长6.4%,是“十三五”初期的1.2倍,年度增速全县排名第六。
其中值得注意的是,作为湖镇最重要的工业企业之一,华通电脑(惠州)有限公司今年将实现产值突破100亿元,成为湖镇首家百亿产值企业。“这将对湖镇的税收产生巨大的影响,同时带来市场的繁荣,加速人才流动。”刘伟荣说。
2021年,湖镇择商选资和增资扩产的步伐正在加快。截至2021年3月底,已新增签约项目2宗,总投资额为11.5亿元;惠州联合铜箔三期、博罗明丰厨具制造有限公司B栋、鼎冠塑胶玩具(惠州)有限公司三期、博罗县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三期等4宗增资扩产项目,带来超过30亿元的总投资额。
对于湖镇工业的未来,刘伟荣充满信心:“通过现有企业的增资扩产、旧厂房旧园区的升级改造,新引进企业的投资达产,三年后湖镇的税收有望在2020年基础上实现翻番,工业总产值从2020年的128亿元增长到200亿元。”
■相关
湖镇镇委副书记、镇长刘伟荣: 建设产业大道 拉开城镇骨架
位于博罗县中西部的湖镇镇,像一颗宝石镶嵌在广梅公路、广汕公路的交叉点上。贯穿全境的广梅公路,同时也串联起湖镇的产业发展命脉。
这条长期以来承载了湖镇生产生活运输需求的公路,如今却成了湖镇交通的瓶颈。由于本地企业货运需求大,却缺乏更多对外连接的通道,内循环道路也尚未打通,这条主干道常常面临大面积堵塞。湖镇镇委副书记、镇长刘伟荣坦言,交通已经成为制约湖镇发展的关键问题。
改变即将发生。刘伟荣告诉记者,湖镇正谋划推进串联湖镇圩镇和响水两个片区的中部产业园大道,并规划一条连接邻镇——龙华镇的新通道,对接沿东江经济带,进一步完善和优化城镇的交通路网结构,拉开城镇骨架,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
8公里产业大道可释放8000亩土地资源
从湖镇驱车行驶近30公里,就能到达位于博罗县石湾镇的博罗县智能装备产业园。作为惠州全市布局的7个千亿级产业园区之一,博罗县智能装备产业园于2020年5月获批后,从一开始就高起点规划——定位为大湾区重要装备制造产业基地、深莞惠智能网联合作示范平台、产城融合发展的一流园区。
有着良好工业基础的湖镇,正积极寻求加入博罗县智能装备产业园组建的“千亿聊天群”。刘伟荣告诉记者,湖镇正谋划打造容量500亿元以上的博罗中部工园区,并作为博罗县智能装备产业园的分区,结合工业园区发展定位要求,着力引进投资强度高、产值体量大、经济效益好、发展前景广阔的高新产业项目,有效促进资源整合和土地产出效益,进一步提高湖镇发展竞争力和工业强镇地位。
新产业平台的谋划离不开交通基础设施的配套。针对目前只有一条交通主干道的现状,湖镇提出新建一条产业大道。这条预计全长8公里的产业大道,将贯穿中部工业园,串联起湖镇和响水两个片区,缓解广梅公路的运输压力,实现连片发展。“产业大道的开通,将让湖镇新增8000多亩的可利用土地,这样巨大的产业发展空间,在全县都是绝无仅有的。”刘伟荣说。
在刘伟荣看来,产业大道是湖镇打通交通“内循环”、做大产业基本盘的“命门”所在。不仅如此,今年湖镇也将着力推进广梅公路圩镇段扩道提升、响水片中心区市政改造、下洞至花园旅游通道、响水垃圾压缩站、石峡水库引水及利民水厂扩容工程等一批重点工程,加快盘整工业用地,从各个方面逐步打通影响湖镇高质量发展的关节。
推动农业现代化和农业旅游深度融合
稳步推进工业发展的同时,湖镇的农业发展也并未落下队伍。
刘伟荣介绍,近年来,湖镇尝试以名贵中草药材和珍稀水果品种示范种植为突破口,不断推动“桉改药”工程,统筹推进传统作物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协调发展。金线莲、牛樟树、牛大力等中草药试种植初具成效,柑橘、葡萄、石芽坝茶等“一村一品”项目同样有序发展,农产品销售渠道不断拓宽。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号角已经吹响,刘伟荣认为,对于湖镇而言,湖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就是推动农业现代化和农业旅游深度融合。
刘伟荣告诉记者,湖镇将以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为主线,努力盘活耕地和闲置地使用效益,引导个体承包土地集约流转经营,促使农业龙头企业更好地带动农村经济发展。要进一步发挥农科示范场技术引领作用,大胆尝试珍稀蔬果和中草药示范种植,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拓展增收渠道、创新增效模式,争取培植一批“网红”农产品。
“我们要用工业的模式运营农业,通过农业产业的发展聚集人群,发展高端服务业,真正实现三产融合。”刘伟荣说。
■数读湖镇产业
2020年
共有规上企业34家
规上工业总产值128亿元
规上工业增加值26.5亿元
国内生产总值实现47.93亿元,同比增长11.07%
固定资产总投入9.89亿元,同比增长20.7%
税收总额达到3.34亿元,增长6.4%,增速全县第6
2021年
新增签约项目2宗,总投资额11.5亿元
增资扩产项目4宗,总投资额超30亿元
南方日报记者 廖钰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