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仍公路汝湖段两旁,很多民房加盖了蓝灰色的屋檐,立面实施了美化亮化,沿线的河涌正在整治,路边加种了绿化树,“穿衣戴帽”后的村庄变得更加靓丽宜居。
这是汝湖镇正在实施的乡村风貌提升工程成果。作为惠城区唯一的乡村风貌提升示范区,汝湖镇从去年10月开始,以上、下围村为重点,全力实施农房微改造、特色景观、三线下地、绿化提升等四大工程,美丽宜居乡村建设迈出新的一步。
四大工程同步推进
汝湖镇党委副书记骆小林介绍,该镇乡村风貌提升示范区以“乐活康旅休闲镇、七仙伴月耀汝湖”为形象定位,立足于汝湖丰富的自然人文资源优势,以人文古镇之“寻古探今”、生态强镇之“青山漫道”、产业兴镇之“碧水长廊”为主线,着力构筑一条集乡村风貌引领、文化休闲旅游体验、产业项目集聚、农民致富增收的精品示范带,激发乡村发展活力,实现区域功能“逸动整合”。
据了解,示范区以广仍路——明华路——东湖路25公里环线为主轴,涉及12个行政村、37个村民小组,总投资约4400万元。当前,该镇正以上、下围村为重点,全力实施农房微改造、特色景观、三线下地、绿化提升等四大工程,争取打造出样板。
记者在汝湖镇下围村看到,村道旁很多楼房都搭起了脚手架,准备实施农房微改造,工人正忙着施工,为房子加设坡屋檐,建筑外墙面刮腻子、喷上墙面真石漆,并实施防水、挂网等隐蔽工程。与此同时,挖机、泥头车等机械进进出出,对村前的长湖沥进行整治,对村道进行拓宽。村民房前屋后的土地也平整一新,准备建设“四小园”(小菜园、小果园、小花园、小公园)丰富村容村貌形态,整个村庄一派热火朝天的建设景象。
除了农房微改造工程,该镇还将实施特色景观工程,在上、下围村1.8公里旅游线路范围内打造6处特色农家餐厅以及匠艺馆、乡民运动公园、花田集市等,并对4座桥梁和沿路围墙、村标识进行美化,目前,这些工程正在紧锣密鼓建设中。此外,1.8公里旅游线路范围内的三线下地工程也已完成了70%。广仍路上、下围段3.6公里沿线的绿化提升工程和上、下围村旅游线路及主村道沥青罩面建设也在同步进行。骆小林表示,整个工程力争春节前完工,“作为惠州市区的‘东北门户’,汝湖将以更加靓丽的形象展现在大家眼前。环境好了也能吸引更多人来投资。”骆小林说。
据悉,上、下围村接下来计划与企业合作,充分开发其红色文化和古村落旅游资源,打造集观光休闲和红色教育于一体的乡村旅游项目。
村民主动参与乡村建设
随着风貌提升工程的推进,镇、村宣传工作的深入,出现了许多“舍小家、为大家”、主动配合改造工作的“可爱”村民,还有从“不愿配合到全力配合”态度大转变的“善变”村民,更有不少一开始“隔岸观望”到现在跃跃欲试的“跟风”村民。这些变化也有力证明了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农村社会治理格局,是做好农村工作的“法宝”。
在风貌管控工程实施初期,为打响清拆工作第一炮,上、下围村干部积极响应号召,从自身做起支持村里的工作。下围村“老书记”张守荣充分发挥老党员余热,主动拆掉了家中近200平方米的老屋,带头在村里掀起了建设新农村的热潮。上围村“新书记”陈伟平通过讲政策、论亲情、谈发展等方式做通亲戚工作,拆除路边4栋厂房1200余平方米,为当地村民做标杆、当表率。面对100多万元的直接经济损失和每月租金损失,陈伟平和亲人虽感到惋惜,却达成共识,“为了上围村的风貌提升和未来发展,牺牲小家、成全大家必不可少。我是村党组织书记,更要以身作则给村民带个好头。”陈伟平说。
“三清三拆”整治工作作为乡村风貌提升工程的重点难点,如何做通群众思想工作,取得大家的支持配合,一直都是村干部开展工作的最大障碍。在乡村风貌提升工程施工队刚入驻时,村民们大都持观望态度,不敢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随着风貌提升工作在村里陆续开展,原本有些“灰头土脸”的房子经过“穿衣戴帽”后焕然一新,清拆乱搭乱建后村里变得更加干净整洁,这些日积月累的变化村民们看在眼里,纷纷从原来观望的状态变得跃跃欲试,希望自家的房子也能赶上这一波风貌提升的“东风”变得更靓。
记者在村民黄杏军家门口看到,这栋原本3层半的红砖房就建在村道边,目前已经搭上了架子,即将施工。据了解,黄杏军家的房子建好后由于缺少资金一直没装修,风貌提升工程实施后,他家的房子被纳入改造中,但出于种种顾虑他一直没同意改造。眼看着其他村民的房子改造后效果不错,还能省下一笔装修费,黄杏军的态度也发生转变,积极主动配合改造施工,并把家门口的一块空地平整出来,配合村里建设“四小园”。
乡村风貌提升的实施,让乡村环境变得越来越好,也推动群众更加主动参与乡村建设。上围村妇女委员罗惠娜更是想方设法做通家人的思想工作,不顾十万余元的亏损,全力配合政府将家中小超市多余部分拆除掉,为村里部分不配合清拆工作的村民树立了一个好榜样。“村里建设得这么好,我们哪能拖后腿?”罗惠娜和很多村民一样,正借着村里建设发展的契机助力美丽乡村建设。
惠州日报记者彭红霞 特约通讯员吴晓霞 通讯员刘曼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