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灯、二月二节、重阳祭祖、舞狮、打米饼、“打斗肆”……作为一个具有数百年历史的客家村落,隘子村具有悠久的文化遗存、质朴的乡土风情,有多彩的民俗活动,传承多种传统技艺,这不仅是“留住乡愁”的精神财富,也是宝贵的发展资源。
四时节庆 有序传承
每年农历正月十二至十四,隘子村以庆贺“添丁”为主要内容的上灯习俗都会上演。当日,上灯的村组祠堂内外张灯结彩,热闹非凡,村中的“灯头爷”按照去年新丁出生时间先后排队担着盒箩从斗门行路进入祠堂“喜灯”,为新丁祈福举行拜祭起灯仪式。在客家方言中,“灯”和“丁”相近,“添灯”寓意“添丁”。新的花灯悬挂起来后,各家各户立马点火上香,保佑自家男丁聪明伶俐、健康成长,村里负责记录族谱的长者会记录下新丁的名字,从此便算在氏族中有了名分。隘子村的上灯习俗和灯笼制作,呈现出一种古朴的意象,颇具文化价值。
农历二月初二,俗称“龙抬头”。自落担隘子以来,每年的二月初二,李姓村民都有过节的习俗,家家户户都宴请亲朋好友,用餐时间鞭炮齐鸣。在二月二龙抬头当日,隘子村有条件的村组会自行组织舞狮队,到村上及附近各家各户舞狮祈福,恭祝村民们在新的一年五谷丰登,幸福祥和。隘子村二月二节是承载亲情的盛宴,它传承着地域历史文化,也传递着一份重要的精神内涵。
到了重阳节,隘子村民祭祀先祖。隘子重阳祭祖弘扬中华民族的“忠孝、敬祖先”观念,凝聚宗族情感,激发村民爱国爱家乡的热情。本村村民,以及外出乡亲、外嫁女参加祭祖。祭祖时,供品主要有三牲饭菜、三茶五酒等。由家长主祭,烧三炷香,叩拜后,祈求丰收,最后烧纸。隘子祭祖作为传承宗族的良好习俗,预示家族慎终追远、团结和睦、世代繁昌。
而不论春节、二月二节或重大活动,如结婚、上灯、入伙、开业,隘子村必有醒狮助兴,历代相传。特别是春节期间,隘子醒狮队纷纷走村串巷,相互祝贺。
热闹温馨打斗肆
旧时,客家人过年的礼品单中,米饼是重头戏。每到年关,隘子人便以家庭为单位,炒米、和馅、打饼,在热闹的气氛中迎接新年。
隘子人制作米饼时,先将大米翻炒至金黄、碾成米粉,加上糖胶和成米粉团,加入芝麻、花生等馅料,然后用木制米饼模具碾压后敲出,最后将米饼放入锅中烤制或自然晾干。米饼以圆形为主,像是缩小版的月饼,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还有少许鱼仔形,寓意年年有余。隘子人做米饼用的模具通常是牡丹花、鸡公饼或是一些吉利的词,如“福”“双喜”等,寓意对亲友的美好祝福。
打米饼的场面热闹温馨,“打斗肆”也是。隘子村有句俗话:“打斗肆都要有个牵头人。”即是在闲暇时间要聚在一起,弄点东西吃时,要有一个人出来组织、计划安排。具体来说,牵头人首先要确定好友有几个,打斗肆的时间、地点、吃什么东西。
这就是隘子“打斗肆”传统。过去,老百姓的经济条件差,知己朋友们坐在一起吃饭,没可能一个人“请客”,因此,各人只能根据自己的经济能力买些食物,或在家中取来一些现有的食材,聚在一起吃喝,这便是“打斗肆”,既能解决肚子饥饿问题,又能让知心朋友开心相聚,增进友谊。
上世纪60年代以前,隘子村人的生活是较艰苦的。那个时期,“打斗肆”时吃的东西比较简单,白天,约好晚上在谁家中“打斗肆”的三五个好友,拿着捕鱼虾的工具在小河中捕鱼、捉虾,到晚上,相聚在一起,用白天捕捉来的鱼虾,随便炒了以后放些大米煲粥吃。用料简单,吃起来津津有味。“打斗肆”过程,好友们个个谈笑风生,欢乐和谐。“打斗肆”时吃的东西有时候也会丰富一些,加上一点猪肉,再炒米粉吃。有些时候就是拿几条番薯洗干净后放在铁锅里,放些水进去“焖番薯”吃。
如今,“打斗肆”已经成为隘子一个村民日常生活习惯,久远的习俗演变成为乡间文明新风尚,食物也变得丰盛多样,不变的是村民的亲情和邻里关系,依然醇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