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上坪:东纵曾长期活跃于此 为江北工委扩大会议旧址

  南昆山是岭南名山,山高林密,毗邻广州,战略位置十分重要,是著名的革命老区。

  1945年,东江纵队第三支队进入南昆山开辟根据地。为了更好地协调工作,东三支队成立第四中队,黄柏为东三支队的游击队长,刘艺为东三支队第四中队的中队长及特派员。东三支队第四中队曾长期活跃于上坪,得到了革命群众的广泛支持。 

龙门县人民政府于2013年12月2日立的南昆上坪尾江北工委扩大会议遗迹石碑。

  红色历史

  国民党军倾力“围剿”, 游击队越战越勇

  上坪村村民张来胜老人今年已84岁高龄,他有文化,熟悉村中的掌故,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收集上坪红色资料。东三支队第四中队在村中活动时,他虽然年纪不大,但游击队在村中活动和战斗的故事,他都记得十分清楚。

  1946年6月,国民党违反国共“双十谈判”协议,对东江纵队的战士实施“清算”,随后,国民党为了消灭活动在南昆山区的游击队员,多次调集部队到南昆山围剿。

  一日,东三支队第四中队副队长、上坪农民协会会长张监泉带领游击战士10多人正在江子活动,国民党一个排近40个人的兵力偷偷靠了过来,想将东三支队第四中队一网打尽。正在这时,村民向游击队员报告了这一情况,游击队员们都是土生土长的南昆山人,对地形极其熟悉,他们边打边退,双方发生了激烈的枪战。

  敌军由于对地形的不熟悉,虽然在人员及武器装备上占了极大的优势的情况下,但战斗打得依然艰难。游击队员们在上坪群山之间,打一枪放一炮换一个地方,和敌军打起了游击战。最后,双方人员各有伤亡。敌军战死一名排长,由于群龙无首,敌军只好暂时作罢撤军。

  由于敌军不定时的围剿,第四中队的指挥所也只能不定时搬地方,由于条件恶劣,指挥所并没有像样的房子,只能在山间的草寮和棚子里办公。一次,第四中队20人左右的指挥所山棚便搭在了上坪大窝江。可由于走漏风声,敌军得知了消息,几门大炮对着大窝江一阵猛轰,游击队员们赶紧撤离,所幸没有伤亡。山棚被烧,指挥所没地方办公,被逼无奈,只好搬去上坪竹坑嶂,解放后又搬去了龙门铁岗。

  东江纵队第四中队在南昆山上坪开辟根据地,得到村民的支持,他们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上坪的张李换家庭条件较好,就捐了200斤稻谷;张灶凤家条件也不错,就捐了50斤大米。而年轻人就参加游击队,妇女们也不落后,在后方支援,给支队运粮食。

  据张来胜老人讲,他大伯张李华,当年在永汉河口做农会会长,是个大户,非常拥护东江纵队,在东三支初期武器十分紧缺的情况下,他把家里珍藏的一支步枪赠送给了支队,还有100发子弹、5个手榴弹和500斤谷子。由于各村捐的粮食都统一存放在永汉,而永汉离上坪的中坪小组有20多公里山路,在当时没有交通工具的情况下,只有靠人力肩挑手提,都说妇女能顶半边天,上坪的妇女们便承担起了这个重任。

  由于当时年龄小,张来胜未能参加游击队,但是战士们扛着枪冲锋陷阵的场面,让他十分向往。新中国成立几年后,南昆山林场成立猎队,张来胜便去了林场猎队上班。由于工作表现突出,被推举当了猎队的队长,几年后工作变动,他又在南昆山自然保护区的木材检查站工作,直到退休。

  老人对当下的状态十分满意。日常除了整理和收集村中的红色故事,还会向村里的少年和游客讲述上坪的传奇故事。

  不朽丰碑

  中共江北工委扩大会议旧址

  在上坪的观音潭不远处,一座高高的石碑耸立于基石上,上面写着:中共江北地区工作委员会扩大会议会址,下面的基石上则刻着简介。在旁边另外一块小的石头上则刻有:龙门县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革命遗址、遗迹,南昆上坪尾江北工委扩大会议遗迹。龙门县人民政府于2013年12月2日立。

  1946年6月,国民党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在龙门的国民党依靠保安队和反动政权,进行征兵、征粮、征税“三征”活动,龙门百姓饱受欺压、民不聊生。

  龙门人民反内战,反饥饿,反压迫的呼声日益高涨,1946年11月,中共广东区党委作出恢复武装斗争决定,东江纵队复员人员得到通知后纷纷归队,组建武装小分队。

  在香港治病的王达宏病愈后,立即回到永汉,先后联系党员和复员人员王镜、王波等十余人,组成武装小分队,以南昆山和永汉为基地,在龙门西南部一带开展活动,打击反动分子。为解决武器缺乏问题,王达宏变卖家中田产,购买长短枪10多支,同时动员革命群众带枪参加革命。

  1947年10月,中共江北工委扩大会议在南昆上坪尾召开,会议决定全面恢复党组织和武装斗争,统一领导开展反“三征”运动。自此,龙门解放战争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从1947年2月开始,龙门地区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反抗三征”,破仓分粮,打击国民党地方反动势力的一系列活动,革命队伍不断壮大起来。

  中共江北工委扩大会议的意义是重大的,影响也极为深远。每年的7月1日建党节,上坪社区党支部都会组织上坪全体党员过来参观学习,缅怀先烈。

编辑:任己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