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村尽带“黄金片”!龙门龙潭新寮村大力发展竹笋产业

原标题:
龙潭新寮村成立合作社发展竹笋产业带领村民致富
满村尽带“黄金片”

  日前,龙门县龙潭镇新寮村里,袅袅炊烟夹杂着竹笋的清香飘向天空。村居天台上晾晒着一片金黄——又一批西溪笋干马上晒好了。

  新寮村位于龙潭镇西南部,是西溪笋的主产地,村民种笋、晒笋、卖笋已有多年历史。记者了解到,每到竹笋采收时节,村里家家户户的天台都披上橙黄的“外衣”,到了饭点更是被阵阵笋香环绕。近年来,为更好地将新寮村的竹笋产业发展起来,村里成立了农业合作社,将村民晾晒好的竹笋统一收购包装销往外地,带领村民一起致富。

成立合作社保障了村民收益,提高了种笋积极性。

  西溪笋和蜂蜜、胡须鸡、草菇被称为龙门出口四大土特产

  西溪笋产于龙门县龙华与龙潭两镇交界(原沙迳与左潭)的西溪,故称西溪笋。如今,主要产地为龙潭镇新寮村。相传500多年前,明朝弘治年间,西溪一带的山民开始种植笋竹,并将母竹上长出的幼嫩竹笋煮熟鲜食或加工制作成笋干食用。

  进入新寮村,一栋栋楼房背后的竹海尤为引人注目。质优的甜竹多藏于其中,竹茎粗壮,最大的接近篮球的直径。体型庞大的甜竹保证了新笋的分量,生长10年左右的甜竹每年可产150~200公斤鲜笋。盛满笋片的竹匾铺放在新寮村的各处堂前屋顶,是村民们辛勤劳作的成果。从远处望去,一片片笋干就像是一片片黄金,闪耀着致富的光,照亮着乡村振兴之路。

  据了解,早在上世纪80年代,西溪笋就和蜂蜜、胡须鸡、草菇一起,被称为龙门县出口四大土特产。制作、销售西溪笋成为新寮村民的创收途径之一。但由于交通不便,西溪笋主要依靠商贩上门收购,缺乏统一的销售途径。约30年前,龙潭镇上有一家罐头加工厂专门加工生产西溪笋罐头,销往日本以及东南亚国家。彼时,新寮鲜笋曾以每公斤1元的价格卖给罐头厂。如今制作好的笋干每公斤80~100元,但伴随着劳动力外迁、收益有限等因素,村内的西溪笋产量已大不如前。

  为了更好地将竹笋产业经营发展起来,新寮村于2021年3月成立了龙门跃农通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将村民晾晒好的竹笋统一收购包装销售,带领村民一起致富。

笋干爽脆清甜。

  建设合作社,树品牌拓销路增加就业机会

  走进龙门跃农通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工作人员正井然有序地把一箱箱笋干封装准备装车运往外地。据介绍,该合作社通过统一收购、包装及销售竹笋,从而拓宽竹笋销售渠道,并以此逐渐形成品牌效应,让新寮竹笋被更多人所熟知。

  “合作社采取‘村民+合作社+公司’的经营模式,在与村民达成协议后,村民保障竹笋品质,合作社以保底价收购竹笋,这样既能保障村民的收益,也能提高种笋积极性。”龙门跃农通农产品专业合作社相关负责人黄永发介绍,合作社正通过实际行动和销售业绩让越来越多村民看到竹笋产业的希望,希望能有更多外出务工的村民回到村里种植竹笋,把现有的竹笋产业进一步经营起来。接下来,合作社还计划打造种植示范基地,走规模化、专业化种植的路子,进一步提高竹笋的产值和产量。

  “我对合作社很有信心,我会保证竹笋的质量,让更多的市民品尝到新寮竹笋。”社员黄文钊于2021年9月加入合作社。长期以来,他目睹了合作社通过线上线下等多渠道销售模式把竹笋销往外地,不仅产品销量提高了,而且村民的经济收入也得到稳步提升。他对记者说,合作社实现了新寮竹笋品牌化,希望在村委会和合作社的带领下,进一步扩大销售渠道的同时,助力更多村民加入合作社。

  “乡村振兴靠农业。新寮竹笋只有拓宽了销售渠道,让更多人知道新寮村的竹笋,才能有效打造品牌。”龙潭镇党委委员黄智房表示,合作社成立之后,为村民提供了很多就业机会,提高了村民收入,也提高了村集体收入。打造新寮竹笋品牌,不仅提高了新寮竹笋的知名度,同时还为新寮村未来农产品发展奠定了基础。如今,集颜值、资源、生态于一身的新寮村,小小竹笋成为“富贵竹”,正在谱写乡村振兴的大文章,为当地村民致富“破”出一条新路。

  ◎知多点 西溪笋干爽脆清甜

  “龙门多竹,放眼望去,满目皆是。”据清康熙六年《龙门县志》记载,龙门“竹类”有12种,有观音竹、纸竹、甜竹等。至清咸丰元年《龙门县志》记载,“竹品”已达24种,数量翻了一番。

  每年6月至9月是多雨季节,西溪笋蓄势待发、破土而出,收获期维持一整个季度。眼下正是西溪笋采收的旺季,当地村民常清晨5时许上山挖笋。碗口大的竹笋还需要经过剥、蒸、切、晒4重工序,才变成西溪笋干。剥去层层绿色的外壳,白色的嫩笋逐渐显露。简单清洗后将其放入铁蒸笼中,加入山泉水蒸熟。竹笋颜色由白转黄,变得柔软。接着,将其分为两半,再以三四毫米厚的标准分切成片,当地人称之为“起片”。“起片”后的笋片需放在竹网上经过两天的暴晒,使水分逐渐流失,颜色由淡黄转为金黄。制作好的西溪笋干爽脆清甜,可储存一年,方便全年销售与食用。竹农黄慧湘说:“煮、切、晒这些工作看着容易,但基本上要靠我们人工完成,100斤的湿笋只能晒成7斤的笋干。”

  本组文字 惠州日报记者黄宇翔 见习记者廖慧漩 通讯员龙融心

  本组图片 惠州日报记者汤渝杭

编辑:任己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