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军医生的座右铭:哪里有硬战,我就往哪里冲

  2月26日,在安静的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感染科病区医生办公室,张志军正在专心致志地记录、整理新冠肺炎抗疫过程中的点点滴滴。

  45岁的张志军,瘦弱温和,但声音中却透着一股力量,言行举止果断敏捷。虽然惠州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去年3月已动态清零,但作为感染科副主任的他,仍然经常奔走于总院和三栋院区之间,为常态化疫情防控及诊治其他传染病患者等工作忙碌。从医20多年的他,曾经历过抗击“非典”、“中东呼吸综合征”、新冠肺炎疫情等战疫,每次他都冲锋在最前线。“哪里需要我,我就到哪去;哪里有硬战,我就往哪里冲”是他的座右铭,也是他从医经历的真实写照。

  从三栋院区奔回总院抗疫到底

  记者的采访,打断了张志军的工作,把他的思绪拉回到去年1月19日。那天,正在三栋院区忙碌的他,突然接到通知说总院感染科将接诊首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将士闻令动!张志军马上赶回总院感染科与同事们一起投入到新冠肺炎阻击战。“虽然当时国内新冠肺炎疫情形势非常严峻,新增病例数、死亡数都在不断攀升,甚至有医务人员倒下,但是作为一名医生尤其是感染科医生,抗击疫情我们责无旁贷!”张志军说。

  首例患者易老伯已75岁,接受隔离治疗的他对病情焦虑,对家人担忧。张志军在救治患者的同时,像家人一样地关心安慰他。“易老伯您吃早餐了吗?”“易老伯您睡得好吗?”“您各项指标很不错,应该很快就能好起来,一定要有信心。”......一句句温暖的话语让老人心情开朗起来。他还帮助老人跟家人联系上,老人有什么顾虑他都想尽办法去协调解决,使得老人没有了后顾之忧。在感染科医护人员的精心照料下,老人病情很快得到逆转,仅仅在该院住院10天就痊愈出院。

  那段时间,新冠肺炎病例陆续增多,面对复杂多变的疫情形势,张志军在参与临床救治患者工作的同时,不断组织团队调整应对策略,不断审视着科室的每一个防控流程和步骤,一次又一次修订,再把修订后的流程贴到医护人员的工作电脑前,让他们一抬头就能看见,直到大家都耳熟能详,把每一个步骤都深深印入脑海中。他经常从早上忙到夜里十一二点,常常忙到忘了吃饭。

  去年3月3日是历史性时刻,惠州62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全部治愈出院,医务人员也实现零感染,那天张志军激动在朋友圈写下当时的心情:“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这是激动、幸福的泪水。大家安好,就是晴天!”

  率团队组建新病区治愈100多名新冠肺炎疑似患者

  随着新冠疫情防控需要,市中心人民医院要在三栋院区组建感染病区,他承担起重任,没日没夜加班加点,亲力亲为,确保新病区每一个细节都准确到位,每一个环节都万无一失。新病区开始收治新冠肺炎疑似患者后,他更是忙得不可开交,每天都奋战在病区中,分析研究患者病情,调整治疗方案,晚上还天天加班。

  按照全市部署,当时新成立的三栋院区感染病区,70多名医护人员来自全市11家医疗单位不同专业,很多人都没有救治传染病的经验,作为科主任的张志军,当时工作压力非常大。他与同事一起反复商议修订防控工作指引、培训诊疗方案,不断强调防控的重要性,一遍遍地盯着队员练习穿脱防护服,反复与队友讨论调整救治方案......最终把这支临时组建的队伍,培训成感染科的正规军,使三栋院区诊疗工作逐步走上正轨。

  生活上,张志军也非常关心大家,哪位队员生活上有需要,工作中有什么困难,张志军都想尽办法帮忙解决。有一次,一位老队员牙疼病犯了,本来打算忍忍算了。张志军知道后,放弃中午休息,开车40多分钟载着这位队员去总院找牙科医生诊治,并自掏腰包支付诊疗费。有些队员感到工作压力大、想家,他想出各种法子去鼓励开导他们。

  在张志军的带领下,全体队员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始终充满干劲与疫情战斗。最终,三栋院区收治的100多名新冠肺炎疑似病例全部治愈出院,医务人员零感染。

  为抗疫2个多月没回家,家人送饭时只能“逃开”

  聊起家人,张志军充满歉疚,他打开同事“偷拍”的一段视频,眼眶不由自主地红了。那天,妻子想着张志军天天吃盒饭,又没日没夜地做着高强度工作,准备给丈夫送点好吃的补补身子,儿子知道了也闹着一起去。当多日未见的妻儿出现在面前时,张志军虽然很想冲过去拥抱,但是为了保护妻儿,他只能远远的接过食物、避免接触。

  在抗击非典时,张志军2个多月没回家,而在抗击新冠肺炎期间,张志军也60多天没回家,即使是年夜饭,也是在医院吃的。除夕夜,当在电话中听到儿子说:“老爹,我好想你哦,你啥时候能回家啊!”从不掉泪的张志军禁不住眼眶湿润了。不过,张志军仍然坚定地跟家人说:“守护惠州、我们责无旁贷,战胜疫情后,我们相聚的日子还长着呢。”

  如今,疫情形势相对平稳,但张志军的工作依然忙碌,很多抗疫经验需要进一步总结,太多流程需要进一步改进。他仍然24小时待命,随时准备着战斗。只是现在下班后,他终于可以回家陪陪家人,陪陪儿子了!

  惠州日报记者周智聪

编辑:任己章
分享到:
上一篇: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