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市自然资源局强化资源配置 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报料热线] 2831000

  今日是第52个“世界地球日”,主题是“珍爱地球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土地、海洋、森林……自然资源在全球碳汇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减少温室气体含量、调节气候、增汇固碳作出重要的贡献。当前,保护自然生态系统,借助自然的力量,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已成为大家的共识。

  在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中,惠州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良好生态环境是我市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近年来,惠州自然资源系统紧紧围绕省自然资源厅和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积极抢抓机遇,采取有力措施,加强要素保障,严格资源保护,坚持规划在前、保护在先,推进自然资源高质高效管理,大力提升自然资源工作水平,把好山好水好空气的“金招牌”擦得更亮。

  新时代新发展格局下,惠州正积极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建设。今年,全市自然资源系统将进一步发挥自然资源“保发展、护生态、惠民生”职责,提升自然资源治理能力,深化规划核心内容,强化资源精准配置,统筹资源保护修复,坚决落实支持“双区驱动”建设大局,研究深惠空间联动谋划和布局建设模式,以临深地区统筹谋划为重点,做好重大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配套的协同布局,助力惠州深度参与“双区驱动”建设,努力为惠州建设更加幸福国内一流城市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惠州自然资源丰富。惠州东江图片社供图

  规划在前

  构建“1+1+1”国土空间规划发展格局

  “惠州资源禀赋,我们更要守护好、规划好和利用好。”市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当前,该局正从源头谋划统筹到资源精细管控供给,通过多举措的创新施策引领城市资源合理高效利用。

  一流城市建设离不开顶层规划设计。从2019年开始,作为广东省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试点城市,我市已全面启动了《惠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0~2035年)》的编制工作。

  该负责人介绍,当前,市自然资源局正创新谋划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格局体系,紧紧围绕惠州建设更加幸福国内一流城市目标,统筹谋划由生态发展区、城市发展区和海洋发展区构成的市域“1+1+1”国土空间规划发展格局。

  具体到空间分布上,我市将按照“增量变革、存量优化”思路引导资源集聚高效配置,将城市发展区划分为7个存量片区和8个增量片区,将生态发展区划分为“三山五区”。

  此外,在保障工业产业发展方面,去年我市聚焦保障重大平台和项目落地,划定全市“3+7”重点工业园区,形成1个市级规划、4个区级规划和22个专题研究阶段成果。

  “在顶层设计下,我市还在积极统筹推动“多规融合”,整合城市规划资源,优化城市空间形态,全方位提升城市品质,改善人居环境。”该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我市科学规划经营城市土地,不断构筑产业发展新高地,牵引土地价值提升,通过规划金山新城、惠州湾产业新城等重大创新产业平台,做精做细区域规划设计,实现区域土地价值提升。

  “把握新阶段新理念新格局要求,加快完善国土空间规划成果,持续提升成果质量,争取三季度形成上报成果,作为全省首批上报城市报省政府审批。”该负责人表示,今年,市自然资源局将深化规划核心内容,坚决落实支持“双区”建设大局,研究深惠空间联动谋划和布局建设模式,以临深地区统筹谋划为重点,做好重大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配套的协同布局,助力惠州深度参与“双区”建设。

  同时,做深做实空间格局,理顺全市空间发展路径,切实推动建设用地资源向城市发展区集中配置,围绕北部生态发展区探索自然资源生态产品的价值实现机制,聚焦海洋发展区统筹处理好陆地与海洋的关系,做好“蓝色国土”的开发利用。

  服务保障

  市级用地指标82.98%用于保障工业项目

  大力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就是要把资源要素配置供给到惠州关键战略、关键区域、关键产业。在此方面,我市加大工业项目用地用海保障,引导土地资源要素向工业园区集聚,推动项目进园区发展。

  市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去年,我市持续推动资源增值和供给精准化,为项目落地做好支撑保障。去年,争取落到惠州建设用地指标近2万亩,保障项目249个,其中市级指标的82.98%用于保障工业项目,保障白花新材料产业园、中韩(惠州)产业园、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等一大批国家、省、市重大产业项目用地。

  同时,积极推动项目进园区,大力拓展用地空间,谋划了“3+7”工业园区新格局,用好新增规模的杠杆效应,撬动各县区盘活存量建设用地规模向产业园区集聚,实现91.3%的新增规模用于保障产业项目。

  除了做好用地保障外,高效利用资源要素还体现在政府服务效率上。去年以来,市自然资源局进一步加速改革规划许可制度,提升产业项目开工建设速度。

  该负责人介绍,通过施行先组卷、列清单、工业优先提高报批效率,报批时间从过去需几个月甚至一年以上缩短为从审查到出批文一个月内完成。目前,完成117个批次、约1.27万亩用地报批工作,全力做到“当月批地、当月供地”,确保产业项目快速动工尽快建成投产。

  推动产业快速发展仍然是今年工作的重点。该负责人表示,今年,全市自然资源部门将持续加大重大项目服务保障力度,围绕服务重大项目落地,精准测算项目所需新增建设用地规模,在国土空间规划方案中予以优先保障,进一步增强编制成果实用性。

  具体到措施上,我市将统筹加强国土空间规划统筹管控和用途管制,提升资源支撑能力,用好用实省下达我市的预支建设用地规模,按照“保重点、保民生”、“以用为先”的原则,统筹解决我市部分今年急需落地项目规模缺口问题,并撬动各县区积极腾挪存量规模向“3+7”工业园区集聚,保障全市重大项目和产业项目用地规模需求。

  此外,在盘活闲置土地方面,我市将进一步落实“增存挂钩”倒逼机制,加大力度推进存量土地处置专项攻坚行动,为全市提供更多的用地保障。

  生态保护

  224.26万亩耕地超额完成省下达任务

  珍爱地球不只是对自然资源的精细化管理利用,还体现在保护管控体系的搭建上。

  “我市全力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守牢耕地保护红线和永久基本农田控制线。”市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惠州近年始终坚持保障发展与保护红线并重,进一步优化依法占用基本农田的管理,坚决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全面完成补充耕地储备项目核查整改。大力推进垦造水田,加快新垦水田的验收工作。

  据介绍,2017~2019年间全市实施垦造水田项目共42个13009亩,其中自行垦造项目28个5893亩,省建工垦造项目14个7116亩。截至今年初,已完工核发验收意见函项目32个8364亩,为城市建设和产业项目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在自然资源执法督查层面,该局有效将土地卫片执法与“两违”整治有机结合,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以土地卫片图斑为重点的“两违”整治攻坚战,整治违法用地1.77万亩,复耕复绿土地3908亩。

  随着各项举措的有序落实,我市耕地保护工作迎来新发展。该负责人介绍,2020年,惠州超额完成2019年的耕地保护任务,全市现有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有量224.26万亩和161.35万亩,超出省下达考核任务指标22%和3.4%,获全省考核三等奖。

  除了保护外,在推进自然资源生态系统修复方面,惠州也交出了一份让群众满意的答卷。随着考洲洋—罂公洲至赤岸区域海岸带整治及生态修复工程项目实施、东山海大型人工鱼礁示范区建设项目完工,夕阳下的红树林湿地、东山海鱼礁区再现鹭鸟归林、虾蟹嬉戏的多样化海洋生态“交响曲”。

  2014年,我市启动考洲洋养殖与捕捞设施清理整治工作,通过种植培育红树林、清理违规用海现象、修复海堤等措施的实施,考洲洋生物资源逐渐恢复,项目建堆填整治滩涂3000亩,种植红树800万株,逐渐形成层次丰富的红树林湿地景观。

  当前,更多的生态修复项目也在有序开展中。2019年至2020年,省下达惠州市53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海岸线生态修复项目,经市自然资源局统筹,在平海内港、范和港大埔屯开展海洋生态修复,整治修复滨海滩涂湿地1730亩。

  全市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作也得到了长足发展,在市自然资源局推动下,去年,逐步构建起矿产资源补偿费和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保证金缴存管理机制,完成复绿面积900亩。

  该负责人表示,今年,市自然资源局将大力推动实施拆旧复垦,恢复农村生态环境,探索实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等工作,推动海岸带整治和修复工程、海洋资源恢复等生态修复工作,全面统筹推进全市山水林田湖海矿生态系统的治理。

  惠州日报记者邱若蓉 特约通讯员黄凯雯

分享到:
上一篇:
编辑:任己章
分享到:
  • 今日惠州网微信
  • 惠州发布微信
  • 惠州文明网微信
  • 惠州头条APP

查看所有评论网友评论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观点,与今日惠州网无关。发言最多为2000字符(每个汉字相当于两个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