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群众所需,就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西藏日报》报道惠州援藏工作组创新工作方法推动西藏朗县高质量发展
6月1日、2日,《西藏日报》连续报道广东省第九批援藏工作队朗县工作组援藏工作经验和亮点。
西藏自治区林芝市朗县是惠州对口援藏地区。2019年6月28日,广东省第九批援藏工作队朗县工作组进驻朗县,7位惠州援藏干部带着惠州人民的真情厚谊和惠州市委、市政府的嘱托,全面开展援藏工作。
将近两年,朗县工作组以思想援藏引领各项援藏工作,深入调研、大胆探索,总结创新多项援藏工作方法,将党的主张切实变成当地干部群众的思想和行动自觉,获得朗县各界广泛认可,激发了当地党员干部的主动性、积极性,进一步推动朗县高质量发展,也展示出新时代惠州援藏干部的良好风采。
工作组深入乡村,与当地干部群众共谋发展。 图片由惠州援藏工作组志愿者杨镇凯提供
引入竞争机制激发基层组织活力
“去年竞选失败后,我们马上总结经验,聚在一起商讨分析。今年,我们成功了!”得知堆村入选朗县乡村振兴示范村项目,党支部书记米玛兴奋地说。
朗县工作组引入的乡村振兴项目竞争评选方法,改变了群众的“等靠要”思想,在朗县获得广泛认可。
朗县是林芝平均海拔最高的县,平均海拔达3700米,不少村子在海拔4000米以上。
2019年6月底进驻朗县后,工作组随即对朗县三乡三镇52个行政村(居)逐个进行深入调研。通过深调研,工作组认为,改善人居环境是当地老百姓最盼望、最迫切的需求,于是提出小康示范村建设项目,着力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
项目得到省援藏队与惠州市的支持,第一批挑选了8个高海拔地区、偏远落后村庄,投入4800万元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全村铺设排水管道,家家户户建起厕所,安装太阳能热水器。同时,根据村民意见选择村子边缘地带统一修建牛棚,推行人畜分居;有的村党群活动中心是危房,便一并新建改建。
去年10月,8个村的小康示范村建设项目全部通过验收并投入使用,惠及560余户1860余名农牧民。
为激发当地干部群众主动性,将“要我做”变成“我要做”,朗县工作组在推进小康示范村建设项目时改变方式,将广东经验带进来,引入竞争机制,以PK方式竞选扶持资金。
去年12月和今年4月,朗县分别召开两次乡村振兴示范村(广东援藏)项目竞争性评选会,第一次6个村庄报名,4个村取得建设资格,第二次8个村庄报名,5个村取得建设资格。
虽然做了很多努力,但朗县洞嘎镇堆村在去年落选了。“当时,我们发现村子的弱势是没有产业支撑。”让米玛感动的是,村里的群众在微信群里安慰参加竞选的村党员干部,下次大家一起努力。“后来,村民们主动参与,想办法、寻思路,村两委也积极总结经验、找门路,努力发展我们村的产业,为乡村振兴出谋划策。”功夫不负有心人,堆村在今年赢得了建设资格。
朗县乡村大PK,不仅上了《西藏日报》,还上了“学习强国”。朗县发改委主任尼玛次仁这样评价:“原来有事情是我们找老百姓,现在是老百姓积极主动找我们,这种思想的转变会为朗县的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源动力。”
藏药材规模化种植助力乡村振兴
“这两天,扎村挖虫草的村民陆续下来了。明天,我要和扎村干部去拉萨拉药材的苗子,回来就可以种下去了。”援藏干部杨智伟边忙边说。
在朗县发展藏药材种植、加工,建设藏药材种植基地,是朗县工作组因地制宜谋发展、以产业援藏带动乡村振兴的一大亮点。
朗县发展藏药材种植有天时地利。对藏医影响深远的南派创始人苏卡·娘尼多杰就出生在朗县拉多乡,拉多乡位于海拔3800米以上的山沟里,是桃儿七、黄精、藏木香、紫茉莉、棱子芹等藏药材的产地。朗县藏医药与惠州中医药在文化传承、产业发展上可谓“缘分深厚”,藏药材种植、制药、治疗与研究形成产业链,可成为推动朗县经济发展的一大亮点。
以藏药材规模化种植加工作为产业援藏的突破口,朗县工作组的建议得到各方支持。2019年底,工作组投入800万元,将拉多乡扎村原有的300多亩耕地改成藏药材种植基地,配套两座400平方米的蓄水池和总长6994米、覆盖面积达1000亩的灌溉管道。
朗县工作组为了让村民有信心,组织扎村两委成员到山南、拉萨学习,请来西藏农科院专家指导村民,实现药材在“原有环境”保持药性。同时,请来藏药企业到现场考察并洽谈合作意向。
去年秋季,扎村首种的40亩桃儿七收获4000斤果实,为村集体带来10万元收入。如今,藏药材种植基地已种下6种藏药材,天气逐渐暖和,扎村村民即将开始今年的种植。
朗县工作组还动员村集体依托牦牛资源优势开展短期育肥,进一步壮大村集体经济。他们引导扎村建成存栏规模1000头的育肥场,目前牦牛、犏牛和黄牛存栏120余头。
教育质量和医疗服务水平有效提升
“朗县工作组在我县推行的教学‘三级’目标考核机制,有力推动中小学教学质量提升,尤其是帮助朗县中学去年中考成绩从林芝市各县区倒数第一变成第四名,大大增强了中学师生的信心,得到了群众的认可。”朗县教育局局长邱少林感慨道。
据了解,朗县医疗服务水平也在工作组的努力下,有了很大的提高。卫生健康知识走进乡村、校园,医院的综合管理水平大大提升,群众的常见病、多发病得到有效治疗,外科、眼科、妇产科、儿科、内科、康复科等开展了一系列新技术、新项目。朗县人民医院院长白珍表示,“每一批惠州援藏医疗队对我们服务水平的提高都起到很大的作用,非常感谢医疗队对我们的无私帮助,才有了医院今天的良好局面。”
“激发当地群众的内生动力,全力帮助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事项,始终是惠州援藏工作组努力的方向。”广东省第九批援藏工作队领导班子成员、朗县工作组组长、朗县县委常务副书记郑陆滨说道。
今年以来,朗县工作组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及西藏“政治标准要更高、党性要求要更严、组织纪律性要更强”专题教育,以广东省援藏工作队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称号为激励,大力弘扬“老西藏精神”“东江纵队精神”,传承红色基因、牢记初心使命,不断增强工作组执行力、战斗力、向心力;持续加强工作组党支部建设,进一步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团结凝聚所有在朗援藏工作人员,建设一支忠诚执着朴实、安全有序向上的惠州援藏队伍。
惠州日报记者李向英 通讯员刘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