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市人大常委会听取和审议公益诉讼检察工作情况报告
去年公益诉讼7项考核指标全省排名前五
2017年7月公益诉讼检察制度正式建立,我市两级检察院积极履行公益诉讼检察职能。日前召开的市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四十次会议听取和审议市检察院《关于开展公益诉讼检察工作情况的报告》(以下简称“《报告》”)。记者从会上获悉,截至今年4月,全市共受理公益诉讼线索1838件,立案1113件,发出行政诉前检察建议518件,提起公益诉讼58件,办案数逐年增多,办案质效稳步提升。去年在公益诉讼10项考核指标中有7项全省排名前五,民事、行政公益起诉数和民事公益线索数均排名全省第二。
成效
突出重点领域聚焦重大问题开展公益诉讼
我市突出水生态环境治理、耕地林地资源保护、土壤生态环境治理、空气质量治理等重点领域,聚焦疫情防控、食品安全、国有财产保护等社会关切的重大问题开展公益诉讼检察监督,取得良好办案效果。如省市区三级检察院采取公益诉讼法律手段督促各级政府和部门投入8亿余元,完成了最高检督办的淡水河横岭水治污案的污染治理任务。
同时,全市检察机关把公益诉讼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着力点,坚守双赢多赢理念,以个案办理推动类案整治效果突显。如市院与惠城区检察院、博罗检察院上下联动开展东江流域地表饮用水源保护公益诉讼专项行动,共督促治理恢复被污染水源地12处,解决污染问题33项,有效地保障了饮用水安全。针对扬尘污染、生活垃圾污染、破坏水土生态环境、非法采矿等突出问题,采取“检察建议+起诉”的方式加大办案力度,守护了自然生态环境,促进了依法行政和法治政府建设。
计划
尽快建立公益诉讼专家辅助人制度
“进一步完善配套保障,解决公益诉讼瓶颈问题。”《报告》提出,我市将尽快建立公益诉讼专家辅助人制度,弥补检察人员专业知识短板,为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提供有力技术支持。加强与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有关行政机关合作建立公益诉讼专家咨询委员会或专家库,为公益诉讼案件提供鉴定服务、专业咨询和技术指导。推动与监察机关建立线索双向移送以及办案协作机制。与审判机关共同完善公益诉讼案件管辖、立案、庭审、裁判、执行等工作。
同时,以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为契机,不断提高队伍素质,挖掘自身潜力,优化队伍结构,补齐业务短板,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业务过硬、纪律过硬、作风过硬的公益诉讼检察队伍。
建议
进一步完善公益诉讼协作机制
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提出,公益诉讼检察工作从无到有取得了重大进展,但也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要进一步提高公益诉讼队伍专业化水平。针对当前公益诉讼专门机构和专业力量不足的问题,要进一步挖掘自身潜力,科学配强公益诉讼检察部门力量和办案组织。
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建议,要进一步完善公益诉讼协作机制。检察机关要主动加强与监察机关、公安机关联系,推动建立线索双向移送以及办案协作机制,拓宽线索来源渠道,加强办案协作,提高办案效率。
惠州日报记者黄晓娜 通讯员邓国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