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布了广东省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第二批),惠州水东骑楼商埠游径上榜,线路为东湖旅店——镇记号——水东街骑楼群。该径依托上塘街、下塘街、滨江东路,串联起东湖旅店、镇记号以及众多临街骑楼,将骑楼残存着水东街岁月的痕迹、再现惠州当年商埠的繁忙景象,展示着骑楼经历沧桑的领悟和宽容,体现了当时水东街的繁华,游径长度约为2.1千米。
属近代商埠开放文化遗产游径
据悉,文化遗产游径是指价值突出、保存较好、资源丰富、能有效串联历史文化遗产的游憩通道,包括沿袭历史线路的陆路和水路,以及沿线重要的文化和自然资源景观,通过价值挖掘强化文化遗产的关联性和共有元素,共同展示文化交融性、岭南文化特质和共同文脉。
为推动粤港澳大湾区人文湾区、休闲湾区建设,扩大广东省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影响力和知名度,2021年,省文化和旅游厅联合省自然资源厅、省住房城乡和建设厅,继续深广东省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第二批),包含西学东渐文化遗产游径、近代商埠开放文化遗产游径和非物质(粤剧)文化遗产游径三大主题共16条实体游径。
惠州水东骑楼商埠游径属于近代商埠开放文化遗产游径。位于东江中下游的中心城市惠州,在清末民初,全国各地商贾云集。水东街被称为“旺地”,临街的骑楼既具有南方特色,又兼具中西合璧风格,构造极为讲究,绝大部分是一楼一顶,各式的西洋屋顶壁面后,是传统中式“金”字型瓦顶。抗日战争胜利后,惠州交通迅速恢复,电讯畅通,各商号相继复业,侨汇源源而来,洋货大量涌入,江面上往来于惠州与香港、澳门、广州之间的船只秩序井然,载出当地的大米、土特产,运进英国、美国、德国等国生产的印花布、洋火、洋钉、钟表、煤油等。
东湖旅店、镇记号以及众多临街骑楼展现当日繁华
游径中的东湖旅店位于惠城区上塘街70号,由惠州籍人士翟雨亭于1935年兴建,曾是秘密营救香港沦陷区文化名人的惠州接送站之一。2012年被惠城区人民政府确定为不可移动文物,2018年由政府斥资原址修缮,辟为“营救中国文化名人陈列馆”。2019年1月30日,陈列馆正式对外开放,成为惠州又一处革命史迹和红色教育基地,现为市级文保单位。
东湖旅店。惠州报业传媒集团资料图片
镇记号位于惠城区桥东街道水东东社区水东东路50号。据其后裔郑伟亮介绍,骑楼建于1943年,坐南朝北,建筑为三进,楼高三层砖木、混凝土骑楼结构,总面阔3.5米,总进深24.7米,占地面积86.4平方米。2015年被评为惠州市文物保护单位。镇记号,是目前水东街商铺中改动最少,始终保留着民国特色的店铺,商铺招牌上仍保留有“镇记号”三字,最难得的是其竖栊门板和青砖铺设的铺面,一直沿用至今,遗留下来的“铺铡头”也是一大特色。镇记号最有特色的是其店面古旧的大门,大门是竖栊门板,每块木板都镶了一个铁环以供锁门,这种竖栊门有别于趟栊门,多为店铺才有。
水东街历史文化街区位于东江与西枝江交汇处南岸,桥东片区西北部。核心保护区北起滨江东路,南至上塘街,西至新建路,东至东江沙路,面积约6.9公顷。街区以东西向的水东东路为轴,以南北向垂直于东江的街巷为支路,形成典型的鱼骨状街巷肌理。现存传统街巷10条,总长度约1200米。街区内民国骑楼商业街风貌完整,连片而建的骑楼和竹筒楼建筑,既有岭南建筑特色,又融合了西方建筑元素,是惠州作为著名的侨乡。明清期间,因水运发达,水东街成为东江流域最重要的商品集散地和商贸中心之一。临街的骑楼构造极为讲究,一楼一顶,上住人,下为人行道,无论晴雨,行人不忧,西洋屋顶壁面后是传统中式“金”字型瓦顶。
水东街保留了老惠州的灵魂。惠州报业传媒集团资料图片
走过水门桥来到水东街和合江楼,古今交融美不胜收。惠州报业传媒集团资料图片
记者了解到,2020年发布的首批广东省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各大旅行社纷纷上架不同主题游径旅游线路,为游客市民读懂岭南,读懂粤港澳大湾区提供了新视角和新途径。在首批游径中,孙中山文化遗产游径包含了惠州飞鹅岭东征游径,古驿道文化遗产游径包含了罗浮山古道。
惠州报业全媒体记者谭琳 龚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