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大力推广绿肥种植还田技术 降了成本增了肥力

[报料热线] 2831000

原标题:
市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力推耕地地力提升和化肥减量增效技术助农增产增收
土壤增地力 硕果满枝头

  今天是全国土地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保障粮食安全,关键在于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题,是今年经济工作的八项重点任务之一。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优质的土壤,是生产绿色健康农产品的基础。近日,记者分别在龙门县龙华镇丰盛园农业沃柑种植基地、龙城街道鸬鹚村雨木霖丰蜜柚果场看到,经过改良土壤,果树长势喜人,一派丰收景象。


龙门县龙城街道鸬鹚村的雨木霖丰蜜柚果场采用沼液对土壤进行改良,提升地力。

  大力推广绿肥种植还田技术

  龙门县龙华镇丰盛园农业沃柑种植基地内,满园的沃柑长势喜人,翠绿的枝头挂满了小柑橘。沃柑树下覆盖的黑色地布和郁郁葱葱的“杂草”引人注目,这些别人眼中的“杂草”,在果场主人肖文潮的眼里却是“宝贝”。“这些‘杂草’叫猪屎豆,是一种绿色肥料,可以为沃柑生长提供养分。”肖文潮告诉记者,区别于传统的种植方式,果园采用“自然生草+种植绿肥+地布覆盖”的方式,直接用地布覆盖猪屎豆,让猪屎豆腐烂还田,同时种植绿肥作物,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良土壤结构,避免土地板结,提升土壤肥力和地力,减少种植成本,一举多得。

  绿肥是中国传统的重要有机肥料之一。早年绿肥种得少,化肥用得多,导致土壤退化、肥力下降、污染增多。为了改变这种状况,近年来,惠州大力推广绿肥种植还田技术,提升耕地地力,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市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技术人员告诉记者,为促进农业绿色发展,去年龙门县实施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试点项目,主推“有机肥+水肥一体化”“果—沼—畜”“有机肥+配方肥”“绿肥+自然生草”等应用技术模式,改善土壤结构,提升地力,减少农业面源污染,促进化肥减量增效,有力推动了种养循环模式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龙门县龙华镇丰盛园农业沃柑种植基地,采用“自然生草+种植绿肥+地布覆盖”的方式,种植两年的果园硕果累累。

  持续加大增施有机肥示范推广力度

  龙门县龙城街道鸬鹚村的雨木霖丰蜜柚果场同样硕果累累,满山遍野的柚子树上,蜜柚挂满枝头。

  果场负责人邓裕平切身感受到了土壤改善、地力提升的好处。他告诉记者,在未使用有机肥前,果场土壤又酸又板结,没肥力,种下去的果树长势不佳,每年要砍掉至少上百棵。去年在政府部门的支持和帮扶下,果场开始使用有机肥,果树越长越好。“去年到现在一棵果树都没砍,果场产量成倍增长,产出的水果口感也特别好,广受消费者喜爱。”邓裕平说,今年果场预计产量10多万斤,比去年至少增加一倍。

  事实上,雨木霖丰蜜柚果场只是惠州着力改良土壤提升地力、推进农业提质增效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市、县农业农村部门加强示范引导和宣传培训,建立耕肥技术示范点30多个、面积3万多亩,年均带动全市推广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300多万亩次、水肥一体化技术5万多亩,推广施用农家肥和商品有机肥50万吨、280多万亩次,推广秸秆还田150多万亩次,为我市实现农用化肥使用量负增长提供了有力保障。

  市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十四五”期间,市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将贯彻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持续加大示范推广力度,进一步健全完善耕地质量监测体系,加快推广耕地地力提升、化肥减量增效技术,促进耕地地力提升,同时加强耕肥技术服务能力建设,助力农民增产增收和农村增绿增美。


经过土壤改良培肥的果场果树长势喜人,一派丰收的场景。

  惠州日报记者骆国红 通讯员何立波

分享到:
上一篇:
编辑:任己章
分享到:
  • 今日惠州网微信
  • 惠州发布微信
  • 惠州文明网微信
  • 惠州头条APP

查看所有评论网友评论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观点,与今日惠州网无关。发言最多为2000字符(每个汉字相当于两个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