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民政,自古有之。
救灾救济、社会福利、基层政权、社会福利、社会组织、慈善募捐、婚姻登记、老龄事业……民政工作触及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一头连着党和政府,一头连着人民群众,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
“民政为民”不是一句口号,翻开“十三五”惠州民政成绩单,一串串数字背后,连着千家万户的民生冷暖,惠州民政部门把“小事情”放在心上、“大责任”扛在肩上,一件件民生实事深入人心,一个个民生项目落地生根,一项项惠民举措接连出台,托起了群众稳稳的幸福,书写出了一份浓墨重彩、厚实沉甸的“民政答卷”。
市民政局党员干部接受红色洗礼。
广覆盖 兜底线
筑牢民生之基 社会救助同心圆越画越大
兜底保障是解决“贫中之贫、困中之困、坚中之坚”问题的最后防线,是全面小康的托底安排。
镜头
家住惠城区桥西街道尔雅巷的邱秀娟身体不好,患有严重贫血症,与她相依为命的儿子正在复读,两人除了每人每月领800多元低保金外,她平日在桥西市场临时摆地摊补贴家用。去年受疫情影响,桥西市场关闭,她无法再继续摆地摊卖东西,让家庭难上加难,儿子也面临辍学困境。了解到《惠州市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保障城镇低收入家庭救助暂行办法》施行,邱秀娟便向惠城区桥西街道办申请临时救助。按照惠州市疫情期间相关救助审批规定,桥西街道给予其2000元一次性临时救助。“这笔钱如雪中送炭,极大地帮助我和孩子。”
举措
社会救助是民生工作的保障底线,而兜牢底线是推进民生改善的关键。多年来,我市坚持把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工作放在第一位,集中力量抓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一张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为重点的社会保障网不断编密织牢。
来自惠州市民政局的数据显示,“十三五”以来,我市全面落实社会救助政策,截至去年12月底,全市低保对象53321人,低保标准为824元/人·月,增长49.8%;特困供养人员7645人,农村和城镇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基本生活标准为1320元/人·月和1620元/人·月,分别增长46.7%和15.7%。
“除了城乡低保工作方面,其他的社会救助工作,我们也在齐抓共管。”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在临时救助工作方面,我市将持有本地居住证的困难居民也纳入救助范围,简化救助程序,年度一次性最高救助8000元,2000元以下救助审批权限下放到镇(街),并建立了备用金制度,切实为困难群众救急解难。
在特困供养工作方面,全市共救助困难群众39280人次,发放救助资金7936万元。同时充分发挥了社会救助在脱贫攻坚中的兜底保障作用,实现应保尽保、应养尽养、应救尽救、应兜尽兜,全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5546人,纳入低保特困兜底保障24871人,占比70%;值得一提的是,市民政局还不断提高孤儿基本生活保障标准,孤儿基本生活最低养育标准为1820元/人·月,增长41%,并将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纳入基本生活保障范围,保障标准为1820元/人·月。
我市还不断加大对困难残疾人生活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残疾人“两项补贴”标准不断提高,两项补贴标准从2018年起连续3年按照5%幅度提升,并将非重度智力、精神残疾人纳入重度护理补贴范围。“十三五”期间,累计发放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19197.99万元,惠及102417人次;累计发放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31343.48万元,惠及127261人次。
在惠州,困难群众的这一张保障网,正织得更密、兜得更严。
老有所依 幼有所抚
完善体系 特殊群体关爱保护不落下
老有所养,幼有所抚,弱有所扶,是每个人对美好小康生活最朴素的向往。为保障各类特殊群体同步脱贫、同步小康,“十三五”期间,我市健全关爱服务机制,扎实做好养老、儿童福利工作。
镜头
日前,70岁的黄玉珠老人来到位于市区水门路83号的桥西街道居家养老服务示范中心,与社区工作人员闲话家常、看报,中午时分,黄玉珠便下楼到该示范中心开设的长者食堂就餐。“这里每餐都是两荤两素,还有例汤,政府给我们补贴5元,我们自己再出10元就能吃到这么丰盛的午餐。”黄玉珠老人非常满意。
这里就是惠城区开展的长者“大助餐”服务的示范点。根据《惠州市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示范中心建设及长者“大助餐”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精神,2019年政府拨付专项资金30万元,由桥西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运营机构引进成熟餐饮企业,通过助餐补助方式,为有配餐需求的居家老年人提供集中用餐服务。
举措
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过上幸福的晚年生活是每个老年人的心愿。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底,惠州市户籍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户籍人口的12.9%,惠州已进入老龄化社会。为科学推动老龄事业高质量发展,市民政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说,“十三五”期间,我市、县(区)两级政府先后投入10多亿元,积极推进市社会福利服务中心800张床位和各县(区)300张床位以上的养老机构建设,实现市及各县(区)均有一所新型的公益性公办养老机构。其中,市社会福利服务中心和惠城区综合福利院被评为“广东省五星级养老机构”,后者还被评为“广东省最佳养老服务机构”。
市、县(区)两级还投入1000多万元,对全市58家敬老院进行消防设施改造和设施配套。此外,还加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开展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示范中心建设及长者“大助餐”试点工作。全市各县(区)都有至少1个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示范中心,并依托该中心开展长者“大助餐”服务。
同时,也在不断加强儿童关爱保护服务,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和困境儿童保障工作体系更加完善,建立了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动态管理机制;全市77个乡镇(办事处)、1276个村委都分别配备了镇(街)儿童督导员、村儿童主任,并实现培训覆盖率100%。开展了农村留守儿童“合力监护、相伴成长”关爱保护专项行动,将农村留守儿童都纳入有效监护范围。完善儿童福利设施,全市共有儿童福利机构7家,市级建设了单独的儿童福利院,除仲恺区外,各县(区)均建设了相对独立的儿童部。市、县(区)两级5个救助管理站都设立流浪少年儿童救助保护中心及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
基本社会服务更优质
多管齐下 系统性提高社会事务管理水平
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市民政局高度重视社会民生事业发展,多管齐下,系统性提高社会事务管理水平。
镜头
在我市各县(区)的婚姻登记处,每天都有“马大姐”在察言观色,为闹分手的夫妻把脉婚姻——她们就是婚姻家庭咨询师,奋战在“劝和”一线,帮助大量的婚姻当事人树立正确的生活态度及婚恋观念,挽救他们的婚姻和家庭。
记者从市民政局获悉,2014年6月以来,惠州市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成立婚姻家庭辅导室,到2016年惠州市各婚姻登记机关均按等级标准设立了婚姻家庭辅导室,实现全覆盖,走在全省的前列。婚姻家庭辅导室通过引入专业的婚姻家庭咨询师团队,对有需求的来访者及辖区居民提供“新婚辅导、离婚调解、婚姻危机干预、法律咨询、情感疏导”等免费婚姻家庭辅导服务,取得显著成效。这也是我市婚姻登记服务不断优化的缩影。
举措
近年来,我市持续推进婚姻登记机关标准化建设,通过开展婚姻家庭辅导、推行婚姻登记预约、落实便民利民政策以及加强婚姻登记队伍建设等措施优化婚姻登记管理服务水平;全面推行周末和法定节假日开展婚姻登记服务;持续开展“和谐婚姻·幸福惠州”婚姻家庭辅导公益活动,并在各县(区)积极打造“婚姻导航大讲堂”,成为全省首个全面普及婚姻家庭辅导服务的地级市。
在殡葬改革方面,不断创新,倡导绿色殡葬,举办骨灰免费集体海葬、树葬活动;推进移风易俗,文明节俭祭祀新风逐渐深入人心;全市各殡仪馆设立了无烟拜祭区和天堂信箱,引导群众用“鲜花换鞭炮”形式进行文明低碳祭扫;开通了网上“远程寄念平台”。此外,积极落实惠民殡葬政策,殡葬基本服务免费项目从7项增至8项,市殡仪馆服务辖区内建立推广2980元“一站式”惠民殡仪服务包和特困户、低保户0元“一站式”爱心殡仪服务包。全市共免费提供殡葬基本服务88717宗,免除费用总额1.58亿元。圆满完成全省“互联网+殡葬服务”试点任务,启用省级殡葬管理服务信息平台。惠东县殡仪馆还成功创建省一级殡仪馆。
在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方面也更加规范。市民政局提供的数据显示,“十三五”期间,全市共救助流浪乞讨人员48104人次,251名滞留受助人员都得到妥善照料和救治。我市还率先全省出台暂行规定,规范全市流浪乞讨人员托养流程、服务管理以及人员救治和安置;率先全省出台《惠州市流浪乞讨长期滞留人员落户安置工作实施办法》,共安置滞留受助人员124人(其中落户安置77人)。“一站三中心”项目(市救助管理站迁建和市自然灾害庇护中心、市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和市反家庭暴力妇女儿童庇护中心)将于今年底投入使用。
区划地名管理成效明显。市民政局全面启动、实施、完成了惠州市第二次地名普查工作,基本摸清了我市30多年地名变化情况,建立完善了地名数据库。同时,行政区划工作稳步开展,推进博罗、惠东和龙门三县城“扩容提质”,顺利完成三个县部分行政区划调整,扩大三县县城发展范围,助推我市城镇化进程。在地名普查全面完成的基础上,有序推进普查成果转化,以编纂惠州市标准地名图录典志为重点,持续推进地名文化建设。积极推进不规范地名清理整治,联合公安等部门,清理整治了一批20个存在“大、洋、怪、重”等问题的不规范地名。
治有所为
聚焦基层政权 基层群众自治水平不断提升
欲筑室者,先治其基。基层工作是民政工作的“主战场”,万不可忽视。“十三五”期间,我市将加强基层民政工作作为头等大事,不断提升“绣花功”治理水平,着力打造区域治理共建共享共同体。
镜头
老旧社区环境从脏乱差变得崭新整洁,城市住户从闭门不出到社区活动地点休闲娱乐……从2019年开始,市民政局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民主协商”的思路,由点到面,逐步推进,每年微改造一批老旧小区,推进实施“惠民空间计划”,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新格局。
举措
基层治理事关党的执政基础和群众切身利益。近年来,市民政局深入推动基层社区治理创新,不断拓展基层治理的内涵和外延。
一方面,依托“惠民空间”推动“微”自治。居民小区是居民居住的基本单元,也是基层治理的基本单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区工作是一门学问”,强调“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推动社区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如何激发社区活力?市民政局将依托“惠民空间”平台加强创新社区治理,推动在社工协会加挂“社区治理指导中心”,负责协调社区、社会组织、社工等多方力量共同参与社区治理;健全党建引领下的社区、社会组织、社工“三社联动”机制;拓宽城乡社区治理资金筹集渠道,培育发展一批社区基金,解决后续管理资金问题。
另一方面,深化村(居)民自治实践,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全面完成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特别法人统一社会信用代码赋码颁证工作,全市1267个村(居)委会全部更换新“身份”,正式具有特别法人资格;开展村务公开示范创建工作,全市1043个行政村均落实了“五化”要求,并按照“九有”标准要求,推进全市村务监督委员会建设。
与此同时,不断规范社会组织建设,通过落实扶持资金、孵化培育、举办系列培训班等措施,积极培育发展社会组织。截至去年12月底,全市社会组织登记数量共3392家,比2015年底增加1046家,增长31%,每万人社会组织数为10.7个。强化社会组织信用监管,引导行业协会建立本行业“红黑名单”。加强执法工作,依法依规撤销社会组织110家;联合公安部门依法打击整治非法社会组织23家。引导社会组织参与精准扶贫、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服务“六稳”“六保”,在公益慈善、抢险救灾、社区治理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在全省率先开展的“百会扶百村”活动中,我市有200家社会组织与省、市级贫困村结对帮扶共建,共投入资金4000多万元;5家商会向山区学校捐赠了5台校车及后续五年营运费,价值450多万元;全市社会组织捐赠资金总计9579万元,用于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我市42家社会组织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就业岗位800多个。
此外,为了提高社会服务水平,我市也在加大对相关人员的培训。“十三五”期间,我市持证社工总量有显著提升,全市累计持证社工数达到6184人,占总人口比例约为万分之十四,远超省的目标要求,专业社工服务从民政领域不断扩展至禁毒、教育、医疗、司法、妇女儿童、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复退军人服务、婚姻家庭辅导等领域。成立社会服务志愿服务队伍329支,发展社区社会服务志愿者5.7万多人,服务项目1.8万个,服务时长147万多个小时。
我市还推进“三社联动”服务平台建设,全市建成101个“三社联动”服务站、63个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社工站)和27个广东“双百”镇(街)社工服务站,开展“三社联动”,为低保、特困人员、孤儿、留守老人、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等特殊群体和村(居)民提供社工专业服务和志愿服务。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每一个前进的脚印都镌刻着为民的信念,每一次机遇的把握都洋溢着创新的激情。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奋斗乐章响起,崭新蓝图已在手中徐徐展开,惠州民政部门将以崭新的姿态推动我市民政工作再攀新高、再谱新篇。
“十三五”民政亮点
——多项重要指标位居全省前列。城乡低保、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孤儿基本生活保障、残疾人两项补贴等底线民生保障标准、每万人拥有社会组织数、持证社工占总人口比例、福利彩票总销量等指标都位居全省前列。
——多项创新亮点经验得到肯定和推广。率先全面实施困难群众二次医疗救助、城镇低收入家庭救助、引导社会组织参与精准扶贫、组建基层民政专业服务队、推进“惠民空间”老旧小区微改造、流浪乞讨长期滞留人员落户安置等工作受到上级肯定和群众认可。基层民政工作经验做法受到民政部充分肯定,并在民政部会议上交流发言。2019年,市民政局获“全国民政系统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推动出台多项政策制度。制定印发了《惠州市关于进一步加强社区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管理的指导意见》《惠州市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保障城镇低收入家庭救助暂行办法》《惠州市公益性节地生态安葬设施建设管理实施意见》等17个规范性文件,依法行政、依法治理、依法办事支撑更加有力。
——民政基层基础不断夯实。顺利完成机构改革任务,厘清了民政工作职责。加强基层民政工作,解决牌子、经费、人员问题,组建了全国首支基层民政专业服务队。持续深入开展养老院服务质量建设、殡葬领域损害群众利益突出问题整治等系列整治活动,确保了民政系统安全、健康、规范、有序运作。
文/图 惠州日报记者刘乙端 通讯员刘惠雄 庞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