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场馆空间到城市天际,从传统车间的人工生产线到智能制造的自动化科技前沿,26年来,中建钢构广东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冯清川不懈奋斗,坚守钢结构“智造”第一线,诠释了钢结构从业者的工匠精神。今年“七一”前夕,冯清川获评“广东省优秀共产党员”。
冯清川
建成国内首个建筑钢结构智能制造工厂
2015年5月8日,国务院正式印发《中国制造2025》,中建科工集团意识到自动化、信息化和智能化发展将使传统制造业面临巨大的挑战,产业创新刻不容缓。
可是钢结构制造产业升级具体要做什么?如何做?大家心里并没有底。冯清川带领智能制造团队苦心钻研。为学习国外先进技术,他带队赴国内外开展专项考察。随后,整个团队开启7个月的闭关研发期,1000多天,历经6次大的设计修改、上百次局部变更,他带领的中建钢构智能制造团队从最开始的只有一个模糊概念,到建立起一整套通过评审的钢结构智能制造技术体系,最终建成了国内首个建筑钢结构智能制造工厂。该项目成为行业首个工信部智能制造新模式应用项目。
冯清川及其团队用创新和勇气谱写了中国钢结构制造技术发展的新篇章。“目前,二期智能制造生产线已正式运营。”他说,该智能工厂入选了中国首部CPS应用案例集,其宝贵的运营经验为国内钢结构行业的发展变革提供了有益借鉴。
助推深圳“小汤山”医院20天完成建设
从业26年,冯清川累计参与过400多个项目的钢构件制造任务,为这些项目优质高效完工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持。冯清川及其团队主持研发的多项智能制造技术相关专利,为智能制造技术创新积累了重要经验,他先后获得中建科工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中建集团有限公司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中国钢结构协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先后获得“中国好人”“广东省劳动模范”“惠州道德模范”等称号。
除了业务能力过硬之外,冯清川还有着冲锋在前、甘于奉献的担当精神。去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他临危受命,担任深圳应急医院装配式生产总指挥。
该项目可提供床位1000张,其中负压床位984张、ICU床位16张。如果按照以往的生产工期,完成装配式生产任务至少需要3至5个月,在疫情最紧急的时刻,冯清川带领200名工人连续奋战5天,出色地完成了制造任务,随即转战工地现场,助推深圳“小汤山”医院20天完成建设任务,以智能制造的匠人之心为抗疫作出了应有贡献。
惠州日报记者骆国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