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7日凌晨2点,天空一片漆黑、阴雨绵绵,博罗石坝一座民宅里,昏黄的灯光下,一个满头银发、身穿黄色马甲的身影正在一个病榻前忙碌着。她时而嘱咐家属跟病榻上的老人诉说心里话;时而轻抚老人的脸颊,劝慰她放下恐惧和牵挂......这个年过花甲的志愿者叫董筱兰,她与病床上气息奄奄的临终病人非亲非故,但她26日一早从120公里外的惠阳沙田赶来到这里,衣不解带地连续陪伴这位病人近20小时。这也是董筱兰和她带领的临终关怀组志愿者们,跟进、关怀这位老人的第112天。
这只是董筱兰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一个缩影。自成立惠州市微笑爱心扶老助学会以来,她带领团队志愿者开展敬老院探访、“守护夕阳·临终关怀”、周末亲子兴趣技能活动、寒暑假少儿耕读活动、惠桥社区学雷锋志愿服务站便民义诊、旧衣物回收等志愿服务项目。她用自己的大爱,践行着自已心中的理想和追求。
开展临终关怀志愿服务
让生命有尊严地谢幕
2004年,提前病退的董筱兰从湖南老家到了广东惠州,自此也开启了她的志愿服务生涯。2006年,她牵头创建了惠州市老年志愿服务队,2010年成立惠州市微笑爱心扶老助学协会并担任会长,她带领志愿者走进全市各县(区)的乡村,给孤寡老人和贫困地区的孩子们带去温暖和快乐。
2012年,董筱兰在上级领导部门的支持下开展“守护夕阳·临终关怀”志愿服务项目,让生命有尊严地谢幕,帮助家属走出亲人离去的阴影和痛苦。至今,她带领志愿者开展临终+善终关怀620例,开展临终关怀志愿服务超过1290次,累计志愿服务时数7.1万小时。并相继在惠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本部及东院区)、博罗人民医院等多处建立了临终关怀室,为有需要的临终病人提供零收费志愿服务。
在开展临终关怀志愿服务的过程中,董筱兰还“擅长”从孝道悌道的角度来开解家属,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带到被服务的家庭,很多家庭在接受志愿服务的过程中,也接受了儒家文化中“孝悌”、“忠信”、“仁爱”等思想精髓,并通过践行孝道文化,在父母亲临终之际,圆满孝道,打开心结,更好地认识生命,理解死亡,使悲伤情绪得到合理调适。
办亲子读书班
传承传统文化
7月31日,“孝悌传家”2021年暑期少儿耕读活动结业,15名志愿者家庭的孩子经过半个月的耕读时光,学爱国德育课程、习中华礼仪、练传统书法,读中华好文章、上外教口语课程,收获满满。
本期暑期少儿耕读活动只是董筱兰关注少儿德育的一个缩影。为落实“孝悌传家”理念,自2012年起,董筱兰就在社区主导策划周六(日)亲子读书班,带领3-13岁的少年儿童利用周末、寒暑假期学习《道德经》、《弟子规》等国学经典,以培养他们的孝心、恭敬心、责任心和利他心。截至今年9月,周六(日)亲子兴趣技能班已开展超过630期,每期参加家庭25-40户;已组织了19期公益性寒暑假少儿耕读班,参与的家庭从最初的每期30余个增加到每期150余个,受益学员家庭总数超过1880个;每年为该项目提供服务的志愿者约150人次。
董筱兰办的亲子读书班,很多孩子和家长都乐意去,因为董筱兰的“良苦用心”大家都清楚,让孩子学习国学经典只是一个契机,她的真正目的是带动更多的家庭学习、践行孝悌之道,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一个个家庭的和谐中得到有效传承,让孩子和家长一起,由知到行,构建和谐家庭。
自掏腰包学中医技术
开展义诊及健康公益宣讲
近年来党和国家实施的健康中国战略,让她对惠州市微笑爱心扶老助学会的志愿服务“板块”有了新的思考。
“传承发展中医药文化事业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前提条件,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国家。”她说“临终关怀是对老人、病人终点站的守护,而如果给每个有需要的家庭送去健康,则是在人生的旅途中给予帮助,‘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如果每家每户都有人懂健康、懂急救,那我们的民众的生活质量将会大大提升,也能为构建幸福家庭、和谐社会添砖加瓦!”
为弘扬中医药传统文化,将健康送进更多家庭,让市民学会养生保健,2017年,董筱兰自掏腰包带领团队学习艾灸、雷火灸、推拿等中医技术。学有所成后,至今,董筱兰带领团队在江北惠桥社区学雷锋志愿服务站设立义诊室,定点面对社区居民、志愿者开展义诊志愿服务,包括艾灸、雷火灸、推拿、正骨等保健调理和情绪疏导等,累积服务1.5万多人次。
除了设立义诊室,自2017年开始,董筱兰带领团队创新运用“义诊服务+技能培训+公益宣讲”的志愿服务模式,邀请资深中医、医务工作者进社区、乡村、企业开展义诊服务及家庭保健、急救为主题的健康公益宣讲,传播健康理念;定期对义诊组志愿者进行技能培训,提升专项志愿者的服务技能和服务水平。
从刚开始参加公益至今16年间,董筱兰志愿服务时数累计超过三万小时,先后被评为“中国好人”、广东省“岗位学雷锋标兵”、惠州市道德模范等荣誉称号。这期间,她从未没领取一分钱报酬,还将自己所有的退休金都花在志愿服务中。
十六年如一日,不分昼夜、不计报酬地奔赴在志愿服务一线,头上青丝变白发,董筱兰对公益热情依旧不减,她说:“未来不论前方的道路有多远、有多难,只要有一口气在,只要能动,就要继续做下去。”
文图:惠州报业全媒体记者骆国红 通讯员纪曼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