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多次带队调研、制定清晰明确的工作方案、定下项目表“挂图作战”、展开基础设施建设具体行动……这是以市纪委监委为牵头单位的驻镇帮镇扶村团队近一个多月来的工作内容。
自今年7月份确定柏塘镇为帮扶对象后,一场闻令而动的乡村振兴帮扶行动即刻开始。在“想好就做、做到最好、必须做成”的工作基调下,现已如火如荼地进入了具体实施阶段,帮扶单位和当地党委政府正一起携手共绘柏塘镇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乡村振兴新蓝图。
高桥村生态古榄园是13个驻柏塘镇帮镇扶村实施项目之一。这是工人在古榄园铺设石板路。
摸清家底
走访调研,优势短板了然于心
7月23日,我市驻镇帮镇扶村组团单位到20个镇开展对接进驻,驻柏塘镇团队也是在这天完成了工作对接。
团队来自市纪委监委、市直机关工委、市国资委、市能源和重点项目局、市归国华侨联合会、广东罗浮山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市烟草专卖局、市水务集团8个单位,其中市纪委监委是牵头单位。
在对接之前,准备工作已经走在了前面,7月18日,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市监委主任孙川东率队前往柏塘镇开展前期调研工作,为驻镇帮扶工作开新局起好步奠定基础。
“同时,我们也和多部门联系沟通,梳理相关政策,统筹乡村振兴各方力量。”市纪委监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乡村振兴帮镇扶村工作是以派出工作队的形式具体展开,纪委监委派出的干部是驻柏塘镇帮镇扶村工作队的队长,但这并不意味着只有工作队在行动,实际上市纪委监委全员都在关注和支持。
在进驻之前,工作方向就已明确:工作一定要让老百姓满意,得到老百姓的支持,受到老百姓的肯定,这样的事情我们可以多做,大胆去做。
在以为民办实事为方向的指引下,7月30日,驻镇工作队到柏塘镇召开乡村振兴驻镇帮镇扶村工作会议,正式进驻柏塘镇开展帮扶工作。8月2日实现拎包入住、马上办公,着手掌握柏塘发展现状第一手资料。随后用了近一个月时间,深入走访38个村居(社区),还走进20户现阶段易返贫监测对象家中,了解其生产生活近况……
“成员单位的领导班子也在行动,多次深入现场,在走访调研中摸清柏塘家底,找出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探索解决的方法。”驻柏塘镇帮镇扶村工作队负责人说,工作队还形成了相应的沟通工作机制,积极与当地镇政府交流研究,结合镇村的特色、群众的期盼、产业的基础和优势,找准切入点和连接点,制定帮镇扶村工作计划,有目标、有次序地稳步推进帮扶工作。
在前期的走访调研中,驻柏塘帮扶单位发现:柏塘镇产业基础比较薄弱,产业链需要进一步完善;圩镇建设集聚度有待提升;文教卫生还要进一步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制约了柏塘的发展。
以交通为例,柏塘虽是乡镇,车辆却不少,一到节假日,更是面临桥窄车堵的窘境,其圩镇内有柏塘桥、下塘桥、国强桥等三座桥,是群众出行的要道,三座桥的宽度均不超过8米,给通行带来了困扰。
看到了发展“瓶颈”,也了解到发展优势。柏塘镇位于博罗县东北部,全域位于博罗县环罗浮山“三生”融合产业经济圈内,属传统农业大镇。镇域总面积264.24平方公里,全镇下辖36个行政村、2个社区。它是“广东十大茶乡”,目前,全镇种植柏塘山茶农户达6000多户,面积约2.5万亩。此外,柏塘镇历史悠久,自然资源丰富、路网完善,辖区内有平安山生态旅游区、“三棵松”战斗遗址、古榄园、元音古寺等人文景观。
“柏塘镇有绿水青山的生态资源优势,有干部‘白加黑’‘5+2’的比学赶超工作热情加持,有老百姓的信任与支持。”帮扶单位对柏塘镇的未来充满信心,一份工作汇报中这样写到。
茶产业是柏塘镇的优势产业。这是茶农在采茶。
定好计划
明确目标,实施“挂图作战”
在“后方”与“前方”的密切配合下,8月28日,一份聚焦乡村振兴驻镇帮镇扶村工作主题,结合柏塘镇地域特色,体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方向,内容涵盖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强化党建示范引领、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完善公共基础设施、打造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标杆、建成现代乡村旅游示范带、打造茶产业专业镇等7大类的《驻柏塘镇帮镇扶村工作方案》(以下简称“《工作方案》”)正式出炉,定下了帮扶工作的行动指南。
“帮扶团队来了之后对镇域、农村、产业等方面情况开展了深入调研和资源的整理,整理出来了之后,给了我们一个很明确的思路,哪些是有优势的,怎么去把它做得更好,哪些是劣势,怎么去把它补齐。”柏塘镇党委书记陈湘说,“以前我们的思路没有那么立体,现在他们给我们递了一个良方。”
乡村振兴,规划先行。《工作方案》详细描述了推进柏塘镇乡村振兴的规划目标,即充分发挥柏塘镇地域、产业、环境、人文等特色优势,整合驻镇帮扶成员单位资源优势,聚力“抓交通、带产业、护生态、惠民生”,以产业兴镇、集群强镇、文旅活镇促进三产深度融合。
目标有了,如何实现?《工作方案》明确了帮扶七大任务、三项重点工作。
“我们又根据工作方案确定了13个驻柏塘镇帮镇扶村实施项目,这是经过详细调研后,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下来的,后续我们还将结合工作现状进行一些调整。”市纪委监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通过《工作方案》可以看到柏塘镇的乡村振兴蓝图,其中包括加快推进道路整修、桥梁扩宽、河道美化、环境整治等项目建设;立足柏塘镇特有生态、文化、产业等资源优势,打造集自驾旅游、生态休闲、红色教育、特色餐饮、自然观光等于一体的现代乡村旅游示范带;还有发展种植生态化、加工规模化、包装特色化、经营品牌化茶产业,形成茶+文化+休闲度假+研学等一体化的茶旅融合新模式等内容。
规划实现后,在柏塘镇,未来桥窄车堵的窘境将有望得到缓解,而游客可沿着独松河修建的10公里游步道直通古榄园,在小镇观赏近200年树龄的古榄树,在“三棵松”战斗遗址缅怀先烈,住着村民闲置房屋改建的民宿,喝着本地采摘生产的柏塘山茶。
美好蓝图正化为一个个实施项目,在柏塘镇帮镇扶村工作项目汇总表中,记者看到里面包含了详细的类别、项目名称、项目内容和现状、发展目标及社会经济效益、实施主体、需解决的问题及需协调的上级部门、项目实施计划及时间节点安排以及责任人等内容,每一项都明确到具体的时间点和具体的责任人。
有了这个详细的计划表,帮扶单位和当地党委政府整个团队驾着项目“马车”全速前行,全员分组定责,针对定下来的13个重点实施项目倒排工期“挂图作战”。
目前柏塘镇政府和驻镇帮扶工作队共同组建了13个工作专班,对每个项目画出“路线图”、列出“时间表”、明确责任人。工作进程中,还将全程督查督办,对工作不到位、进度不理想、责任不落实的专班进行通报,对工作成效突出的专班及时总结经验,召开会议分享交流。
“一年的工作任务细化到每一个月,每个人知道每个月的工作后,再细化到实施的每个星期。”陈湘说。
柏塘桥将按照修旧如旧的方式维修加固。
展开行动
整合资源,撸起袖子加油干
如今走进柏塘镇,到处能看到热火朝天的施工场景:“三棵松”战斗遗址正在修缮屋舍;独松河河道两旁的道路正在清表;在高桥村古榄园,工人们正在园内铺设渗水性好的石板路……
高桥村古榄园是占地约300亩、拥有211棵古榄树的博罗县“二级绿色生态园”,正在加紧完善基础设施,“梳妆打扮”之后将迎来各路客商。
“现在已经有多家企业过来洽谈运营事项,我们有不少挑选的空间。”陈湘说。
按照规划,这里将由镇政府完善古榄园基础配套设施,引进第三方投资民宿、农家乐、榄文化观光设施,拟建成集文创、生态园林、休闲旅游等于一体的榄园文化产业集群。
当地村民李丁琼在古榄园附近开了一家茶室,她说周六、周日常有游客过来拍照,但基础设施还是有些不尽如人意,游客们有着更高的期待。“以前园区都是黄泥地,很多杂草,游客来了和我们说要搞好些,多一些项目就可以带孩子过来玩了,还叮嘱我有民宿、有农家乐的时候告诉他们一声。”
看到古榄园正在加快建设,李丁琼语气中掩饰不住欣喜:“希望这里快点搞好。”她盼望着柏塘镇的发展带动自家的茶香飘得更远。“我们这里出产山茶,人气旺了,可以卖得更好。”
生态古榄园是13个帮扶项目之一,工作队负责人告诉记者,其实这13个项目中,有不少是镇党委政府曾经的设想,但是考虑到资金、政策等问题,总是在行动前有所犹豫,帮扶单位的到来给了他们执行的信心。
“帮扶团队把人财物整合起来了,给柏塘镇赋能,而且可以通过他们的资源,帮助我们借人、借力、借智、借势,把外循环的资源叠加到我们的内循环上,变成乡村振兴的动力。”陈湘说,通过这些支援,浇灌柏塘镇发展的水就源源不断地流进来了。
主动对接政策,多方争取资金,镇政府和帮扶团队对未来设想达成共识,统一行动,柏塘镇的项目很快有了进展。
从工作完成对接至今不到两个月,沿河的圩镇道路建设,现在只剩下1.1公里的路面需要硬底化,9月底前可完成亮化美化工作;“三棵松”战斗遗址及纪念园在修缮及建设中,预计10月完成;有50多年历史,承载着柏塘人民美好回忆的柏塘桥,结合群众“尽可能保留原样”意见,目前已经第三方专业技术勘测,具备加固修缮的条件,将采取修旧如旧的方式维修加固,并加宽桥面人行道……
如今,“想好就做、做到最好、必须做成”的工作方针,正落实为市纪委监委及驻柏塘镇帮镇扶村工作队的具体行动,而博罗县柏塘乡村振兴新蓝图也在一点点变为现实。
文/图 惠州日报记者袁畅 通讯员陈惜辉 黄依皓 周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