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报频传!“惠州速度”力促西藏朗县新发展

[报料热线] 2831000

原标题:
“惠州速度”力促朗县新发展
惠州援藏工作组创新方法埋头实干有效解决当地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奔腾的雅鲁藏布江边,复兴号列车呼啸着穿越喜马拉雅群山,不远处的工地上建设热火朝天;海拔3800米的高山里,药田间一片翠绿金黄,桃儿七已经收获,其他各色藏药植物正在生长……在西藏自治区林芝市朗县,秋天悄然走来,让这个雪域高原上的县城迎来一年中最美的时光。

  “我们更忙了,很多工作在全面推进,一刻不能松懈。”广东省第九批援藏工作队领导班子成员、朗县工作组组长、朗县县委常务副书记郑陆滨和队员们常上山下乡进工地,忙得不可开交。

  今年是惠州对口支援西藏朗县第5年,惠州的援藏干部牢记初心使命,保持干事创业、开拓进取的精气神,始终把朗县人民群众的安居乐业、安康幸福装在心里、落实到行动中,勇于创新埋头实干,多项援建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让朗县人民群众切身感受到中央的关心关怀和广东的大力支持,进一步增强了推动朗县高质量发展的信心。 

  工作组挖掘资源将老扎村的荒山改造成“药山”,帮助村民增收。这是村民采摘的藏药材桃儿七。朗县工作组供图

  逢山开路遇水搭桥,今年对口援建项目全部动工

  8月9日,位于新城区的朗县专业技术人才周转房建设项目现场一片忙碌。“项目动工了!”朗县人民医院的医生们听闻消息,喜笑颜开。这个项目建成后,朗县医疗、教育等专业领域人才有望告别租房的日子,住进崭新的宿舍楼。

  9月9日,朗县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项目动工,拉多乡杰村、洞嘎镇卓村、朗镇其次村、登木乡比邻村共4个村子同步启动安全饮水、雨污分流、人畜分离、急难愁盼、产业发展“五覆盖”改造工程。

  至此,朗县工作组今年对口援建的项目全部动工,意味着惠州援建项目在林芝市实现率先动工,成为“惠州速度”在朗县复刻的一个标志。

  朗县工作组是怎么做到的?是怎么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面对记者的追问,援建干部纷纷摆摆手,表示“微不足道”。

  其实,这两个项目正是解决朗县“急难愁盼”问题的重要突破口。基层留人难的问题在不发达地区比较普遍,朗县也很明显。近年来,随着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战略接续推进,朗县经济社会不断发展,陆续引进医生、教师等专业技术人才,虽然朗县政府努力改善干部职工居住环境,但由于财力有限,加上历年来干部职工周转房数量不足,朗县的人才周转房仍存在一定缺口。

  朗县工作组调研了解到,部分医生、教师、专业技术人员在外租房住,人才流动性较大。为了帮助朗县营造更好的留人环境,朗县专业技术人才周转房建设项目提上了今年的对口援建项目清单,得到朗县工作组和朗县政府的全力推进,预计今年底项目就能完工。

  而朗县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项目在去年底就已启动前期工作。朗县工作组一改过往的传统做法,请村官上台PK竞争项目扶持资金。PK大赛在去年12月举行,6位村官利用PPT展示竞夺4个扶持名额,朗县住建局扶贫办、人社局、自然资源局等11个部门负责人现场打分。最终,拉多乡杰村、洞嘎镇卓村、朗镇其次村、登木乡比邻村突围而出,共获得3200万元的援建资金。

  “只要把群众思想工作做足、做通,工作推进并没有那么难。”郑陆滨称,工作组以解决当地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为出发点确定援建项目,从利好群众长期发展角度,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更重要的是激发基层组织的活力,让村干部、村民都主动去想怎么样才能让生活过得更好。

朗县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项目启动建设。朗县工作组供图

  深入高原治未病,试点卫生健康示范村建设

  在拉多乡扎村,卫生健康示范村(援藏)建设试点正全面展开,村“两委”班子成员带着村民学健康常识,主动迎接卫生健康进家入户。

  随着组团式医疗、教育援建力度不断加大,惠州在朗县建立起“带不走的”医生和教师队伍,极大提升当地医疗与教育水平。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项目的推进,让朗县更多乡村的村容村貌和卫生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

  今年7月,朗县工作组落实林芝市和省第九批援藏队开展“高原治未病”行动工作要求,在“健康宣教、专病筛查、免费救治、上门巡诊”基础上,大胆提出以创建“卫生健康示范村”的方式,增强朗县村民“主动健康”意识。

  说干就干!在朗县卫健委、惠州市第五批援藏医疗队支持下,《朗县卫生健康示范村建设指导意见》《朗县卫生健康村(惠州援藏)建设标准》迅速制定,内容涵盖组织管理、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村容村貌、食品和生活饮用水安全、公共卫生与医疗服务、病媒生物预防控制等多个方面,工作组以拉多乡扎村为试点开展创建工作,在林芝市“高原治未病”行动中再次成为“第一个”。

  创建卫生健康示范村,通过广泛的动员、多方位的规划治理、多渠道的宣传教育、全面的健康检查、村卫生健康保障基金和农村医疗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等措施加速推进,推动医疗资源进一步向农村基层倾斜,带领群众转变观念,使农村卫生健康模式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从“治已病”向“治未病”转变,从“被动健康”向“主动健康”转变,着力提升村民健康素养水平。

  “我们要发挥医疗队作用,引导当地老百姓更快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惠州市第五批援藏医疗队队长冯得财介绍,医疗队将深入扎村开展创建卫生健康示范村试点,让村民直接受益。

朗县援藏工作组帮助扎村建立起牦牛育肥基地,为探索牦牛养殖新模式打下基础。朗县工作组供图

  创新模式挖掘潜力,发展产业助力乡村振兴

  加入“1+N”牦牛养殖产业联盟后,朗县洞嘎镇达木村短短几个月村集体就增收82.25万元,带动全村农牧民实现户均增收3452元。“我们将把一部分资金用作发展资金,进一步扩大养殖规模,优化养殖模式,提高管理水平,切实壮大经济效益。”达木村驻村第一书记洛桑强巴激动地说。

  这是朗县工作组今年挖掘朗县乡村产业潜力,推进乡村振兴的又一大动作。

  农牧业是朗县的主导产业。去年,朗县工作组充分挖掘朗县丰富的藏药材资源,投入800多万元将拉多乡老扎村的荒山改造成“药山”,采用“仿野生”方式种植藏药材,扎村村集体第一年就获得12万元收入。工作组还帮助养殖业基础良好的扎村建立起牦牛育肥基地,为探索牦牛养殖新模式打下基础。

  今年,朗县工作组结合朗县优势资源和农牧产业的发展现状,与朗县干部群众一道积极探索并试行“1+N”牦牛养殖模式,动员传统的牦牛养殖村加入“1+N”产业联盟。

  “1+N”牦牛养殖模式,即初步形成“龙头企业+村集体+个人”的牦牛产销产业链条,通过发挥牦牛育肥基地的行业引领作用,缩短养殖周期,降低时间成本,促进繁育、养殖、育肥、屠宰、加工和销售一体化,有效改变当地老百姓惜宰惜售的落后观念,提高出栏率,增加群众收入,同时进一步提高村“两委”的组织能力、发展村集体经济的能力和威信。

  拉多乡吉村和洞嘎镇达木村很快就尝到了甜头。加入“1+N”联盟以来,分别一次性向育肥基地提供了16头和70头架子牛(出栏的牦牛),当即为村集体带来19.2万元和82.25万元的收入,村集体通过向本村村民回购不同年龄梯度的幼牛进行养殖,确保了村集体资产的持续稳定和不断增值。

  截至目前,朗县有6个村已成功出栏牦牛106头,为老百姓增收127万元;10个村加入“1+N”牦牛养殖产业联盟,根据协议将在1年内出栏育肥牦牛700头。

  “1+N”牦牛养殖模式在带动当地老百姓增收的同时,有力缓解了本地市场牦牛淡旺季供需不平衡的问题,稳步提高产业分工协作和农牧民组织化程度,并引导朗县牦牛养殖从依赖天然草场的传统方式逐渐走向科学饲养,促进畜牧业提质增效,助推乡村振兴。

拉林铁路朗县站。

  拉林铁路通车,谋划开拓朗县旅游市场

  6月25日,西藏拉林铁路通车,拉萨-山南-林芝旅游环线交通运输的稳定性和通达性得到极大提升。

  与公路出行相比,拉林铁路将拉萨至林芝的通行时间由5小时压缩至3个多小时。拉林铁路在朗县设置站点,不仅便利当地群众出行,更有利于朗县旅游产业的发展。

  有着丰富历史文化和自然资源的朗县,可谓尽揽雪域高原风光与藏东南特色文化。

  朗县年日照时数2512小时,是林芝地区日照时数最长的县,这不仅使得朗县成为林芝桃花最早盛开的地区,核桃、辣椒、苹果等作物更是朗县的主要特产。

  朗县嘎贡沟拥有9座形态不一湖泊,如同高山环抱着一串珍珠,被誉为“藏地亚丁”;海拔6000多米的钦拉神山上拥有勃勃朗冰川,山下高原草甸风光迷人;雅鲁藏布江边,12个人展臂才能环抱的千年核桃树生机勃勃,每年能产4000多斤核桃。

  朗县位于西藏东环线核心点,是林芝工布文化和山南雅砻文化的交融处,也是十三世达赖喇嘛土登嘉措和九世班禅曲吉尼玛的出生地。冲康庄园是十三世达赖喇嘛故居,朋仁曲德寺是林芝市规模最大的寺庙,全国重点文物“列山墓地”是千年前西藏丧葬制度的代表,金东乡还有文成公主遗留下来的“金东曲”。

  随着拉林铁路通车,挖掘旅游资源和潜力、促进文旅产业发展成为朗县重点工作之一。朗县正不断完善交通道路等基础设施,进一步升级景区景点,培训当地村民开设农家乐,全面提升旅游质量增强游客体验感。

  为了让当地群众“旅游饭”越吃越香,朗县工作组在加强惠朗两地交流交往的同时,正谋划为朗县开拓旅游市场、打造旅游产品,培育当地地接导游人才,引导开办特色家庭旅馆,进一步推动朗县资源和产业的可持续开发,让“养在深闺人未识”的朗县旅游资源获得市场认可,吸引更多的大湾区游客到朗县旅游观光。

  惠州日报记者李向英 冯丽均 通讯员刘子文

分享到:
编辑:任己章
分享到:
  • 今日惠州网微信
  • 惠州发布微信
  • 惠州文明网微信
  • 惠州头条APP

查看所有评论网友评论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观点,与今日惠州网无关。发言最多为2000字符(每个汉字相当于两个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