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加入“海丝申遗城市联盟” 为申遗贡献惠州力量

  向海而生,是一种探索的勇气。

  世界史上恐怕再没有一条航路像海上丝绸之路那样,用千年丈量时光,用万里丈量跨度,历久弥新。

  为实现“海丝”遗产的整体保护和持续发展,推动海上丝绸之路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18年,“海丝申遗城市联盟”成立。

  11月12日上午,2021年海上丝绸之路保护和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城市联盟联席会议在宁波举办,惠州设立分会场线上参会。会上,惠州签署了《海上丝绸之路保护和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城市联盟章程》,正式加入“海丝申遗城市联盟”。目前,共有28个城市加入该联盟。

  惠州是海上丝绸之路沿线重要城市之一

  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分为东海航线和南海航线两条线路。作为一项持续时间2000多年、范围覆盖大半个地球的人类历史活动,海上丝绸之路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遗产专家的高度重视和关注。

  “海丝申遗城市联盟”旨在通过“海丝”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推动形成关于“海丝”跨国文化线路的国内和国际共识,发挥“海丝”遗产在促进和支持“一带一路”世界性愿景中的积极作用。

  能够加入“海丝申遗城市联盟”,就意味着惠州是海上丝绸之路沿线重要城市之一。

  位于珠江三角洲东岸的惠州,依山傍水,素以“人文古邹鲁,山水小蓬瀛”著称。早在汉代时期,惠州的海运航线就已开通,惠州博物馆藏有东汉墓出土的琉璃瑱。琉璃饰品由西方传入我国,该琉璃瑱的出土,说明在汉代就有西方货物通过海路传入惠州。

  到了唐代,广东沿海形成了以广州为中心的航运体系,惠州处于前往日本航路的重要位置。根据大亚湾纯洲岛造船湾宋代遗址的考古挖掘,该遗址出土了产自景德镇的瓷器制品,可以推测北宋时期的惠州是海上丝绸之路往来商贸船只的停靠站点。

  南宋时期,惠州承接了大量的海上贸易活动。明代惠州也是以广州为核心的入粤海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明代《郑和航海图》直接表明,惠州海域是下西洋的必经之路。据《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史》记录,郑和七下西洋,六次经过惠州针头岩(古称“大星尖”)。

  清朝时期,大量惠州人下南洋,其中惠州籍华侨领袖叶亚来在开发和重建马来亚吉隆坡中厥功至伟,被誉为“吉隆坡王”。抗战期间,东南亚华侨组成了东江华侨回乡服务团保家卫国。

  步入新世纪,惠州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与“海丝”沿线国家中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贸往来与合作关系,引进了埃克森美孚、中海壳牌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着力打造石化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两大万亿级现代产业集群,并大力打造生命健康产业集群。

  白马窑址将列入预备名单遗产点

  海上丝绸之路也全方位影响着惠州的社会生活。

  海上贸易的蓬勃发展催生了以东平窑、白马窑为代表的惠州外销瓷器;不断参与海上丝绸之路的经贸往来使惠州形成了谭公庙醮会、大王爷节等独具海洋特色的民俗文化活动;重要的海洋位置使惠州明清以来就成为广东海防东路的中枢,留下了卫所、烽火台和炮台等丰富的海防文化遗产;晚清惠州士民在收复东沙岛运动中发挥的重要作用,直接说明海权意识已深扎于惠州这一方风土。

  其中,又以白马窑因瓷器远销海外而名声最响,成为重要的“海丝”史迹。 

白马窑址。惠州日报记者龚妍 通讯员王勇军 摄

  白马窑址位于惠东县西枝江沿岸,是广东迄今为止考古发现规模最大的窑场。白马窑创烧年代为明代早期,明代中晚期达到兴盛,常见窑炉类型有分室龙窑和馒头窑,产品以仿龙泉青瓷器为主,烧制的瓷器常见有碗、盘、碟、杯、盏、灯、洗、器盖、砚台等。该窑址是研究广东地区陶瓷史和明朝时期粤东瓷器外销史较为重要的实物资料。

  近江靠海,为白马窑瓷器外销提供了便利条件。

  1957年广东文管会与中山大学历史系联合组成的文物普查团,在海南岛海口、琼山等地均采集到不少以惠阳窑为代表的广东明代仿龙泉窑青瓷碎片。1980年5月,广东考古与地质工作者在海南岛琼州海峡铺前湾和新溪角古代贸易港口遗址中,发现有明代白马窑仿龙泉窑青瓷。1984年7月,日本学者铃木重治、桥本久和提到广东惠州白马山的绿釉碗在日本各地十六世纪的遗迹中均有出土。法国考古学家莫尼克等人在阿拉伯半岛东南部的阿曼苏丹国索哈地区发现有明代白马窑的碎片。此外,索马里和埃塞俄比亚交界的古城遗址出土的明代瓷器碎片中,也有许多与白马窑的色彩和图案类似。这些“海丝”沿岸的白马窑瓷器遗存是明代惠州广泛参与“海丝”贸易的重要证据。

  “白马窑场具有精湛的制瓷和烧制工艺,其大规模仿烧的是龙泉窑瓷器,釉色晶莹如玉,品种多、制作精美,出口价值也较高,是广东明代瓷器生产的重要代表。”惠州市文广旅体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将白马窑申报列入“海丝·中国史迹”预备名单遗产点,有助于丰富“海丝”申遗的内涵。接下来,惠州将以加入“海丝申遗城市联盟”为契机,在国家文物局的指导下,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加大经费投入,继续挖掘惠州海上丝绸之路申遗潜能,扎实开展白马窑址等“海丝”史迹的保护和研究,积极参与“海丝申遗城市联盟”的保护利用、交流合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申遗贡献惠州力量。

  惠州基地考古标本库房正在筹建

  近年来,惠州文化文物部门深入挖掘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价值,持续推进以惠东白马窑址为中心的“海丝”史迹的保护利用。

  2015年2月,市政府将白马窑址公布为第六批文物保护单位。其后,市、县文物部门深入挖掘其内涵与价值,积极推动省保申报工作,窑址于2015年12月被省政府公布为第八批文物保护单位。按照我市于2014年在全省创新实施的《惠州市文化遗产保护申报工作扶持办法》规定,2015年市财政核拨了白马窑址成功申报省保一次性扶持资金20万元,并自此开始每年安排5万元,较好地保障了窑址日常管理需要。惠东县聘请了专门的文物安全巡查员对窑址进行日常巡逻和检查等工作,确保窑址安全。编制了《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白马窑址保护规划》,已经报省文旅厅评审。

  在扎实做好保护工作的同时,我市还有序开展了考古调查、勘探、发掘和相关研究等工作。如省、市、县联动积极争取国家和省200多万元的资金支持,多次邀请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开展调查、勘探工作。勘探结果显示,白马窑是广东省迄今为止发现规模最大的窑场,是广东明代最重要的仿龙泉青瓷窑场,在我国明代海外陶瓷贸易体系中地位重要。

  2020年,为研究白马窑的窑炉结构、生产方式等内容,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我市邀请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属白马窑址群的三官坑窑址实施了主动性考古发掘,面积500平方米,清理龙窑2座,出土各类遗物千余件,目前正在开展第二次发掘工作,以进一步厘清窑址的年代、布局和结构。与此同时,惠州还积极配合央视《国宝·发现》栏目组,拍摄了纪录片《扬帆出海》,在全国全方位地介绍白马窑遗址情况。

  市文广旅体局透露,依托考古发现,我市和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正在筹建惠州基地考古标本库房,并主动将其申报纳入“十四五”时期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程项目储备库,建成后将是广东全省最大的陶瓷标本库房,并将结合标本库房建设惠州区域性明代仿龙泉青瓷窑址研究中心。与此同时,正在谋划建设白马窑址国家考古公园。

  惠州日报记者龚妍 通讯员王勇军

   海报:徐思雁 朱思霓

  ◎短评

守护“海丝”瑰宝 激发城市活力

  惠州正式加入“海丝申遗城市联盟”,再次凸现惠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沿线重要城市明显区位优势,展现惠州文化传承特别是海洋文化发展的清晰脉络,深厚历史文化底蕴正焕发发展生机。

  优秀历史文化融入现代生活能焕发无限生机,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是时代课题。惠州在隋唐时期已是“粤东重镇”,素有“岭南名郡”“粤东门户”之称。但不少人把这种地理位置的重要性等同于“兵家必争之地”,忽略经济、商贸的重要性,这是一种局限。在奋力建设国内一流城市的重要时期,惠州加入“海丝申遗城市联盟”,将在城市层面更加充分整合历史文化财富,引导人们回溯历史、更多了解惠州海洋文化,更好发挥“海丝”遗产在促进和支持“一带一路”世界性愿景中的积极作用。

  “活化”文化遗产,让历史融入生活。东平窑、白马窑,惠东渔歌、谭公庙醮会、大王爷节,卫所、烽火台、炮台……惠州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既是宝贵的遗产,也是宝贵的发展资源。保护好文化遗产、展现文化特色,在合作共享中推动历史文化、社会经济、人文生活融合共生,惠州高质量发展动力更加强劲,城市魅力必将与日俱增。 (聆声)

编辑:任己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