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麻榨圩镇出发,沿着蜿蜒的山道一路南下,随着山势渐高,人烟也逐渐变少,跨过一道山脊,一处两山之间的盆地豁然开朗,这就是地处罗浮山北麓、龙门县最南部的村子——罗坑村。罗坑村四面环山,空气清新,气候宜人,宁静得如同世外桃源。
进入罗坑,映入眼帘的是村口一棵古荔枝树,树冠高大,枝叶茂盛。这棵荔枝树是罗坑的地标,有300多岁。300年来,罗坑人都品尝过这棵荔枝树香甜多汁的果实,这棵古树,也成为罗坑人共同的记忆。
宗祠边的五高家塾。
微风起,枝叶摇,窸窸窣窣。荔枝树像是在给人们讲述着这个地处龙门南极之地的小村故事,她那么安静,不亢不卑,像极了罗坑村勤劳的村民。
在罗坑村的村旁,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绕着村子蜿蜒流淌着,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石头遍布其中,小鱼游弋其中,碧绿的小草蔓生两岸,河水清冷清澈。虽然没有波澜壮阔,却也天生丽质,山野气息中,透着纯朴,顺着溪水往前,几只大鹅正旁若无人的在溪水中嬉戏,寻觅着小螺小虾。
小溪的边上是大小不一的菜地,村民三三两两,戴着毡帽正在地里弯腰锄着地。三五成群的狗儿在村道边尽情地撒着欢,并时不时抬眼往家的方向瞧瞧。这一幅幅静美的乡村图画,在罗坑村早已是习以为常,随处可见。
罗坑村
罗坑村地处罗浮山脉北缘,龙门、博罗、增城交界处,龙门麻榨镇南部,是龙门最偏远的村子之一,距离麻榨镇政府14公里、距离龙门县城67公里。
罗坑有11个村小组,451户,总人口2000多人,与曾村、水背、枫木林、大坑、井头、破田坑相连,山溪众多,山林环抱,空气清新,主要农产品有水稻、蔬菜、年桔和鹅。2020年8月,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公布首批广东省“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专业村名单,罗坑村因“龙门年桔”而榜上有名。
民俗节庆暖人心
或许是居住在深山的原因,罗坑人显得格外淳朴热情,姓氏之间也非常团结,对民俗和节庆,格外看重。这里的叶氏宗祠是族人们红白喜事的专用场所。每到这时,沉寂的乡村总是格外热闹。
按照罗坑村的传统,每年农历正月十二日,添新丁的人家都要到宗祠上灯,亲朋好友欢聚这天,村里的能工巧匠就用竹子及彩纸等扎一个大大的虎头灯笼,然后到祠堂点虎头灯。新丁夫妇抱来出生的男婴先向列祖列宗参拜,听长辈说家规,学家训,一系列的活动后,再请长辈及亲朋好友就餐,吃过了灯酒,男婴就算正式加入宗族行列,将名字列入族谱。
除了上灯,为了增添节日气氛,增进宗亲间的情谊,让外出的乡贤更加了解和支持家乡发展,为家乡发展出谋划策,叶氏宗祠每年正月初三都会举行新春茶话会,首先是简单的集体祭拜仪式,通过祭拜祖先,缅怀先祖,嘱咐后人不忘祖先不忘根本,不忘家规家训,其后进行座谈会,会上,村长向大家汇报过去一年村里的发展情况,然后听取大家的意见和建议,大家各抒己见,谈笑风生。餐后再观看烟花表演,同时,因为村里的青年还成立了青年协会,茶话会当天,协会会组织捐款,慰问村里60岁以上的长者以及困难家庭,送去新春祝福及一定的慰问金。
为了孝敬先人,弘扬传承祖德和家规家训,加强交流,提升向心力凝聚力,促进和谐团结,同时也促进宗祠各项事务顺利开展,造福后人,叶氏宗祠还成了叶氏宗祠理事会,参加村中的公益事业。
叶氏宗祠
饱经风雨的家族史
罗坑村共有400多户人家,基本都姓叶。据村中长者讲,清代中期,叶氏先祖来此地落担开基之前,曾经罗姓人家在这里安居,对他们十分包容,经常帮助他们,后来罗氏迁徙他处,为了纪念他们,便把村子命名为罗坑。
除了对先民的感恩,罗坑村得名与当地的地形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罗坑村地处坑谷,周边有酥醪坳、鸡公髻坳、深山坳等群山环绕,形似古人装饭的盒箩,对于饱经风尘,迁徙而来的叶氏族人而言,以此为名,也体现了他们对能够饱食安居的美好生活的向往。
罗坑叶氏宗祠距离村委会办公楼不远,是一座典型的晚清建筑。历经百余年的风雨沧桑,祠堂规制已经改变很多,但是依然有着庄严肃穆的气息,现存的祠堂占地面积300多平方米,属于土木瓦结构,分为四进,设大门,厅廊,天井等,正大门有石刻“叶氏宗祠”大字,旁边落着“民国十六年”的题款,字迹清晰可见,厚重且庄严。
祠堂一至三厅为正厅,四厅是公伯厅,正中设有高三米、长两米的木制神龛,分三格,内存祖先及已故先人的神位,昭穆有序。内祠有壁画、诗句、鸟凤类浮雕等,点点细节,依然能看出以前的叶氏族人对祠堂建筑的尊重和用心。
叶氏宗祠饱经风雨,罗坑村现任书记叶志明世代居住于此,他的父亲年高德劭,儿时他便听父亲讲,祠堂的匾额是1927年重建是题写的,此后又历经几番修缮才保留至今。而今保留的规模已经不及以前的一半。
熏风南来
碉楼的威严与慈祥
在叶氏围龙屋的东北方位置,有一座相对独立的木石砖瓦结构的四合院,屋脊装饰十分精美。虽然大门紧锁,看不到内景,但依然能从建筑细节中看出这座四合院当年的辉煌,它就像一个年长的老人,见证了罗坑村多少年的风风雨雨。见证了罗坑村人们一代一代人的变化。
紧挨着四合院的是一幢碉楼,石灰抹的外墙早已斑驳不堪,碉楼的建筑风格与四合院大不相同,没有檐角,没有院子,没有天井。树立的地方,刚好可以覆盖整个围屋,墙的正面有大小10个射孔,在碉楼顶楼的正上方有一个稍大点的格子,格子上方用繁体文写着“熏风”二字。
碉楼的功能是保卫围屋和族人的安全,在古代,也是一个家族存储粮食的地方,十分重要。碉楼与家塾,两相对应,彰显着村庄的文治与武德,如果说武装护卫是碉楼威严的一面,那么“熏风”二字,便是碉楼慈祥和善的一面。而且威武和碉楼的方位是东南方,题写“熏风”二字,也十分贴切。
现在,碉楼的木门紧闭,一根锈迹斑斑的锁链把碉楼的内部与外界隔离开来,就像隔开新旧岁月。绕着碉楼的外围走一圈,细细打量着那些密集的炮眼,耳边仿佛响起了旧时岁月里的严酷与温馨的声音。
五高家塾
寓意远大的诗书梦
在叶氏宗祠旁边,有一座五高家塾,在建筑规制上与主祠堂几乎一致,村民亲切地称之为叶氏“五高”祠。每次出现漏雨或残损时,村民都会自发组织捐资修复。至今家塾边上还贴着捐资者的“芳名榜”。
当问及五高家塾的寓意时,村民大多已经茫然不知。其实这里的“五高”的本意,即是以五位儒家圣贤“勉而思之,犹有不及”的品德为“高”的意思,这里的“高”有珍视、效法和学习的意思。
北宋文宗欧阳修在《问进士策》中曾写道“夫尧之思虑常有失,舜、禹常待人之助,汤与孔子常有过。此五君子者,皆上古圣人之明者,其勉而思之,犹有不及,则《中庸》之所谓‘不勉而中,不思而得’者,谁可以当之欤?”即便是尧、舜、禹、汤、孔这样的圣人,也会有很多缺陷,认识到自己的不足,通过学习和思考来完善自己,这才是进学的宗旨所在。就是这样一座远离闹市、居群山深处的小小家塾,通过名字,就能看出叶氏先人希望子孙“学而为圣贤”的远大寄意。
或许是教泽所至,虽然在罗坑并没有详细的宗谱和名人录,但是在村民的记忆里,这里出过双手打算盘、高中秀才的能人,也有在民国时叱咤广州政坛的高官;还有过参加解放战争、奋勇向前的战士;参加抗美援朝、在战场上九死一生的勇士;也有在公安系统和银行系统默默奉献、为人民服务的优秀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