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广东省“两会”于1月23日至26日召开,期间涉大湾区建设的话题引发全网热烈关注。粤港澳大湾区信息资讯中心通过大数据分析平台,根据网络关注热度,梳理出“两会”涉大湾区建设十大热点,并结合“两会”代表相关建议进行剖析。
热点1 推进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建设
科技创新是催生新发展动能的重要支撑。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建设,为粤港澳大湾区构筑科技创新高地提供充足动能,是大湾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抓手。
民盟广东省委会建议,应尽快建立城市间协调机制,建立广深港澳四个核心城市直接对话机制,推动跨区域重大创新平台一体化、集群式发展,减少重复建设和无序竞争。此外,以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为试点,探索资金、设备、互联网、人员出入等便利政策,提供国际化的要素自由流动环境。
热点2 打造世界一流“数字湾区”
今年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建设“数字湾区”,提高市场一体化水平。数字经济正成为广东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新引擎。
民盟广东省委会建议在数字经济核算标准、数字经济领域立法方面先行先试,探索建立数据资源产权、交易流通、跨境传输和安全保护等基础制度和标准规范,推动数据资源的开发利用和资产化管理。
热点3 建设“轨道上的大湾区”
“轨道上的大湾区”同样引起了网络上的高度关注。“两会”代表围绕完善区域轨道交通网络、支撑跨城高频高强度联系等提出建议。
省人大代表吕国林认为广东应结合大湾区互联互通联系发展需求,主动超前谋划一批新线路。规划、建设、运营上要突破地域界限,建立共建共享合作机制,更好促进湾区内不同城市间产业和生活的深度融合,实现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热点4 双区驱动+双城联动
近年来,广深“双城”联动升级、热议持续升温,引起两市代表高度关注,大家在分组审议现场建议,要进一步完善广深战略合作机制,推动创新要素在两地加速流动,打造高质量发展动力源。
省人大代表尹德慈表示,广州、深圳在优化营商环境、建设数字经济、探索超大城市治理新路径等方面有许多成功经验,建议推动这些可复制的经验上升为政府法规政策,精彩演绎老城市新活力、全面建设全球标杆城市,以高水平“双城”联动引领高质量“双区建设”。
热点5 推进完善“湾区通”工程
各界人士点赞“湾区通”取得的明显成效,并高度关注粤港澳大湾区互联互通进展。
广东省政协澳区委员李居仁建议,建立大湾区重点跨境电商服务资源基础数据库,加快区块链等数字技术在跨境物流信息共享和跟踪方面的应用,让数字化助力跨境电商快速发展。
热点6 谋划推进大湾区与海南自贸港联动发展
大湾区与海南自贸港两地区位优势、功能和建设路径互补明显,推动两地联动发展成为省两会期间网络关注焦点之一。
致公党广东省委会建议从战略高度谋划推进粤港澳大湾区与海南自由贸易港全面联动发展,形成在空间、设施、产业、政策、软环境等领域的衔接协同,有利于实现国家重大战略叠加放大效应。
热点7 支持港澳青年北上创业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深化粤港澳大湾区民生领域合作,推进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建设,促进青少年交往交流交融。
省政协常委霍启山建议,内地学校可考虑扩大港澳子弟班的试点学校范围,同时适度放宽港生赴内地就学条件,便利港人子女接受内地教育和参加内地考试。另外,建议出台政策鼓励科技企业、公共机构投入资源,为优秀香港青年提供实习和工作机会,有利于深化粤港合作、推动“一国两制”行稳致远。
热点8 挖掘大湾区文化建设的深度典型
以文化为纽带推动大湾区协调发展,既是赋能大湾区全面发展的强劲动力,也是凝聚粤港澳三地力量的最佳载体。
省人大代表尹涛建议加强大湾区城市间文化及相关产业的分工与合作,将大湾区多样文化资源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同时,依托大湾区文化遗产资源、粤菜美食、国风音乐等文化载体,挖掘大湾区文化建设的深度典型,增强粤港澳三地本土文化认同,提升湾区精神人文家园凝聚力。
热点9 发挥大湾区联结国内国外两个市场的纽带作用
社会各界热切关注广东加快打造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两会代表”从扩外贸、制造业转型等角度提出发展建议。
民革中央委员何杰建议,大湾区要充分利用两个市场资源,优化外贸新业态营商环境。致公党广东省委会常委陈磊建议,依托广东自贸区、华侨经济文化试验区、侨梦苑等平台,促进海外华商对广东投资,并进一步扩大市场准入。省政协委员李汴生建议,推动珠三角从“世界工厂”向“世界市场”“先进制造基地”转型,充分发挥大湾区联结国内国外两个市场的纽带作用。
热点10 发展适配大湾区建设需要的高等教育
“建立高等教育特区”在大湾区内呼声渐响。
省九三学社提出,未来广东高等教育要适应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需要,在高等教育发展策略上作一些调整,建立以广深珠为中心的现代高教体系和以汕湛韶为中心的粤东西北高教中心,加快发展应用型本科和高职高专。另外,广东应该在深圳建立高等教育特区,引进国际顶尖大学,与湾区相关高校组建联合学院、特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