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收+”基金悄然走红

[报料热线] 2831000

  近段时间,A股市场持续震荡,无论是以医药、消费为代表的“核心资产”,还是新能源、半导体等新兴赛道均出现了大幅波动,让不少投资者心有余悸,曾经备受市场推崇的股票型基金不再那么受欢迎,取而代之的是风险更低、表现更稳健的“固收+”基金。那么,这类“进可攻、退可守”的基金,是否值得投资呢?

  

“固收+”基金获得很多稳健型投资者青睐。 惠州日报记者周楠 摄

  “固收+”基金规模快速增长

  喜欢买理财产品的客户可能发现,早几年还能看到预期收益5%左右的银行理财产品,现在基本看不到了,连收益率4%的产品都很难看到。银行理财产品也开始陆续向“净值化”转型,也就是说,不再保本,最终收益如何取决于投资经理的管理水平。

  与此同时,今年以来A股震荡加大,去年大火的主动权益基金收益也明显大幅波动。Wind数据显示,截至9月3日,今年以来主动股票型基金(剔除今年以来成立的新基金)平均收益仅为8.15%,但平均最大回撤达到了-19.90%,对基民持有体验带来了挑战。

  在此背景下,“进可攻、退可守”的“固收+”基金成为“抗震神器”,获得稳健型投资者青睐。在各大基金代销平台上,“固收+”产品被放在了产品推荐首页上面,营销词汇围绕着“稳”字展开:债基打底、稳中求进、力求低波、严控风险等字眼牵动着投资者的目光。

  作为近年基金市场的一大“网红”,“固收+”基金实现了规模与业绩的双丰收。据Wind统计,去年全年,市场之上新成立的“固收+”基金合计219只,募集规模达3745元。而今年前8个月,市场之上新成立的“固收+”基金已达470多只,募资总规模近4000亿元,数量和发行规模都出现快速增长。从业绩来看,截至9月3日,今年以来“固收+”基金平均收益率为4.3%,近9成基金取得正收益。

  业内人士表示,“固收+”基金通常是指混合债基或偏债混合型基金,其绝大多数资产(通常70%以上)配置于债券等固收类资产,其余资产(通常小于30%)配置于股票等权益类资产。债券负责“固收”部分,贡献稳定票息,积累安全垫,平滑净值波动;股票负责“+”部分,通过承担短期的波动追求长期的高收益,做增强收益。简单来说,“固收+”基金相比偏股型基金波动更小,相比纯债基金或银行理财收益更好。在今年股市难赚钱、理财收益低的背景下,“固收+”基金的火爆并不意外。

  业绩分化大仍需仔细甄别

  既然权益类资产只占30%以下,那么是否意味着“固收+”的安全性很高呢?记者查看了“固收+”基金的成绩单,发现“固收+”基金的业绩分化还是比较大的,如果盲目选择还是有可能出现亏损。Wind数据统计,部分固收+基金斩获30%甚至40%以上回报的同时,也有一些产品业绩告负成为固收“-”。此外,清盘的基金也逐渐增多,截至9月4日,今年以来已有26只“固收+”产品遭遇清盘。

  对此,嘉实基金董事总经理胡永青认为,尽管都是“固收+”策略基金,但投资操作上的差异也比较大。除此之外,信用债市场的分化,部分“固收+”产品在市场震荡中回撤幅度较大等,都可能导致该类产品业绩出现分化。

  那么,投资者该如何选择“固收+”基金呢?业内人士表示,市面上的“固收+”基金大致分为三类:稳健型“固收+”产品、平衡型“固收+”产品、进取型“固收+”产品。这三种类型,按照顺序收益越来越高,相应的风险也越来越大。

  普通投资者选择“固收+”基金,第一步是确定这个产品的风险收益特征与个人的风险收益偏好相匹配;第二步是针对风险收益特征,去看该基金的战略资产配置和战术的资产配置;第三步,筛选“固收+”产品同时还需要关注基金的规模、管理人投资理念、成立年限、股票配置比例、历史最大回撤、成立以来的胜率等。“基金的规模最好不要过小,投资人要做到的是明确‘固收+’产品的长期风险收益属性,在时间积累中累加财富。”胡永青称。

  博时基金也表示,择时对于“固收+”投资者并不重要。普通投资者更多应该致力于识别什么是好的“固收+”组合、哪些是适合自己风险偏好的“固收+”,以及自身对回报和风险的诉求处于什么范围,精选出适合自身的产品。

  惠州日报记者刘乙端

分享到:
上一篇:

相关新闻

编辑:小丽
分享到:
  • 今日惠州网微信
  • 惠州发布微信
  • 惠州文明网微信
  • 惠州头条APP

查看所有评论网友评论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观点,与今日惠州网无关。发言最多为2000字符(每个汉字相当于两个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