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和弘扬雷锋精神 初三学生到敬老院做志愿服务

[报料热线] 2831000

  上期惠城教育,我们走进了惠州市水口中学和德威学校黎慧瑜老师,讲述他们开展以“弘扬雷锋精神”为主题的教育实践活动的故事。本期,让我们走进惠州市演达中学和惠城区第四十二学校肖伟魁老师,看看他们是如何传承和弘扬雷锋精神。 

高婷芳在三栋镇敬老院为老人喂饭。 惠州日报记者涂坚 通讯员陈玮 摄

  惠州市演达中学:开展“我是雷锋接班人”主题活动

  三月是学习雷锋活动月,近期,惠州市演达中学开展“我是雷锋接班人”主题活动,营造出浓郁的学雷锋氛围。通过朗诵歌颂雷锋精神,通过征文、心得体会谱写雷锋精神或抗击疫情的志愿者精神;通过短视频、手抄报、黑板报等形式记录生活中践行雷锋精神的美好瞬间;通过线上宣传、线下到社区、敬老院等开展志愿服务的形式,养成乐于助人的良好习惯,传承和弘扬雷锋精神。

  “学雷锋”特色活动形式多样

  为引导广大师生传承和弘扬雷锋精神,演达中学充分运用好各类宣传阵地,通过学雷锋月启动仪式、红领巾广播站、主题团队课、电子显示屏、学校微官网等方式,营造浓郁的学雷锋氛围。同时,该校还及时宣传活动开展情况、好人好事、年度学雷锋先进个人,营造在日常生活中向雷锋学习的志愿服务氛围。

  演达中学还有针对性、有特色地开展形式多样的“学雷锋”活动,例如组织学校红领巾宣讲队到演达纪念园开展志愿讲解;开展学校班子助障残“阳光行动”;举办经济困难家庭学生关爱志愿行动、红领巾手牵手活动等。

  在演达中学,有一支“传承红色基因,争做时代新人”红领巾宣讲队,他们结合新时代文明实践、第二课堂、主题团队日、青马工程等主题活动,利用节假日,到邓演达纪念园为游客讲解邓演达生平事迹以及邓演达精神。去年,在惠州市青少年传承红色基因志愿宣讲活动现场,该校红领巾宣讲队被团市委授予惠州市青少年传承红色基因志愿宣讲队,这也是我市第一支青少年传承红色基因志愿宣讲队。“我们学校红领巾宣讲队也得到上级教育部门、团组织的高度认可和评价,在演达纪念园承接了3次市级大型的志愿讲解活动。”该校相关负责人表示,学校将依托红色教育场所,深化志愿服务阵地建设,推动青少年传承红色基因志愿宣讲活动每月常态化开展。

  隔一两个星期去敬老院帮忙

  演中学子争当“小雷锋”,高婷芳和张丽思两位同学就是其中的代表。

  3月11日放学后,演达中学初三学生高婷芳和张丽思,便相约来到学校不远处的三栋镇敬老院。刚进敬老院大门,看见老人们正在吃午饭,高婷芳和张丽思便急匆匆上去,帮老人喂饭。

  看到高婷芳和张丽思,老人们都非常开心,边吃边家长里短聊了起来。在三栋镇敬老院里,高婷芳和张丽思是老熟人了,每隔一两个星期,她俩便会来到这里,帮老人喂饭、洗碗、整理房间内务、打扫卫生、陪老人们聊天。

  这样的缘分得益于演达中学上个学期组织的敬老院慰问活动。那次活动,高婷芳、张丽思和同学们一起帮老人打扫卫生、喂饭,为老人们表演节目。活动结束后,高婷芳和张丽思问老师:“以后我们可不可以经常来?”在得到老师肯定的答复后,高婷芳和张丽思相约一起,常常到敬老院做志愿服务。“我们一两个星期就会来一次。”高婷芳说。

  敬老院院长邓晓洪也对高婷芳和张丽思称赞有加,直言她们有爱心、有耐心,很讨老人们的喜爱。“我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敬老院一位老人到外面去买东西,因行动不便,走得比较缓慢,刚好这两位同学经过,就把老人送回了敬老院。”邓晓洪说,从那以后,高婷芳和张丽思便经常来敬老院,彼此之间也越来越熟悉了。

  高婷芳说,帮助了别人很开心,有一种幸福感。“以后还想继续做志愿服务。”张丽思马上就要中考了,但只要有时间,还是会去敬老院为老人们服务。

肖伟魁老师(中)和学生们是好朋友。 由受访者提供

 

  惠城区第四十二学校肖伟魁:

  奔走于学生家庭,他是社区“明星老师”

  在惠城区第四十二学校,有一位社区“明星老师”。作为新学校的“开荒牛”,他主动担任起学校“宣传员”,奔走各社区和学生家庭,积极宣传学校的办学思想,让家长更多地了解新学校,耐心解答社区群众关心的孩子就学问题,打消群众心中的顾虑;他还动员社区、学校、家庭三方联动,成立爱心护学岗,为孩子上下学保驾护航……

  他叫肖伟魁,一位从教24年,在平凡岗位上矢志不渝,以实际行动践行和弘扬雷锋精神,先后获得“惠城区优秀教师”“惠城区优秀少先队辅导员”等荣誉的一线教师。

  关注学生心理健康

  “小花(化名),你的寒假生活过得怎么样呀?”寒假阅读打卡、练字打卡,几乎看不到她的踪迹,班会课上,班主任肖伟魁便试着问小花。没想到却变成了一场“攻击”会,同学们都认为小花“疯玩”“很懒”,小花“嗖”的一声站起来,“老师,我不是这样……”

  为打破这不好的局面,肖伟魁微笑了一下,说:“同学们,小花是我的好朋友,我相信她的寒假生活一定过得很丰富!”就这以后,小花在课堂上坐得更端正,作业也按时完成,有一次单元测试,她得了93.5分,比第二名差一点点。发试卷时,肖伟魁鼓励她:“我的好朋友进步了!下次挑战第一试试!”再一次单元测试,小花虽没拿到第一,但肖伟魁知道她一直在努力,便拍了拍她的肩膀,“不要泄气,继续加油。”

  班上有位学生由于家庭特殊情况,父母早出晚归,孩子不仅要做很多家务,学习还受到影响。去年疫情后,该生感到孤独无助,每晚无法入睡,在学校懵懵懂懂。肖伟魁一方面微信联系家长,要求家长要多些关心,一方面联系学校德育处和心理医生,多次到孩子家里家访,并对孩子多关心,做孩子的好朋友,让孩子感到温暖……一段时间后,家长对孩子多了关心,孩子生活、学习走向正常,和同学相处变得乐观积极,学习成绩也有了很大提高。

  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

  肖伟魁常对家长说的一句话就是:“我会把你的孩子当做我的孩子来教育,请家长们放心”,他还通过“肖老师和他的孩子们”微信公众号,坚持给家长推荐育儿知识。

  前不久,肖伟魁为一位孩子写了一首诗《我就是肖老师公众号中的那只蜗牛》,并把这首诗和整个故事记录到了个人公众号。“我就想把这首诗送给他,告诉他做‘蜗牛’不可怕,只要对学习和生活充满信心,爬着爬着,自己理想的目标也就实现了。”肖伟魁说,这首诗也是送给自己,必须尽最大努力去关爱学生,给学生创造自由发展的空间。

  这个学生叫小明(化名),上课不爱听课,下课打打闹闹,考试从来不及格……原来,小明有多动症,精力不集中,无法静下来,四处求医也没有改变多少,虽然父母为小明付出了很大精力,但也没多大改变。

  “每个孩子都会有闪光点,要去发现孩子的爱好和兴趣,激发他另一方面的能力,从而引导他健康成长。”肖伟魁说,他对小明特别关注,给他制定严格的制度和要求。小明喜欢和小虫子做朋友,肖伟魁就从网上搜集他喜欢的知识,和他分享,还给他推荐《昆虫记》《科学大探险》等书。一段时间后,小明没以前那么打闹了,爱去图书角找书看。一学期下来,小明慢慢融入到班集体,开始参加班级一些活动,得到老师的表扬也越来越多,成绩也由原来的四五十分进步到七八十分。

  惠州日报记者涂坚 通讯员陈玮

分享到:
上一篇:

相关新闻

编辑:朱冰
分享到:
  • 今日惠州网微信
  • 惠州发布微信
  • 惠州文明网微信
  • 惠州头条APP

查看所有评论网友评论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观点,与今日惠州网无关。发言最多为2000字符(每个汉字相当于两个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