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记走读团:追寻惠州革命烽火和动人岁月

[报料热线] 2831000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海陆丰是历史上“惠州十属”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容四海的惠州,孕育了强悍民风与不屈志气。1923年元旦,彭湃在家乡海丰组建了中国第一个县级农会——海丰总农会,并迅速把革命的星星之火引到惠东高潭及周边地区。随后,海丰总农会发展扩大为惠州农民联合会、广东省农会,农民运动扩展至全省,会员达10万人之多,惠州由此成为广东开展农民运动最早和开展工农运动最好的地区之一,也是党组织发展最迅速的地区。中国首批苏维埃政权之一高潭区苏维埃政府作为中国共产党东江地方组织第一次创建工农革命政权的伟大尝试,也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光辉的一页。

  从莲花山脉的高潭,到东江之畔的飞鹅岭,再从白云嶂下的马鞍山麓到南昆山下的龙门大地,东江地区的革命火种在沉沉黑夜中点燃后便熊熊燃烧,席卷江南江北地区,无数东江儿女浴血奋战,迎接“天将破晓”的伟大胜利。

  往事如昨历历在目,红色传统永恒赓续。民记走读团沿着90多年前高潭星火的蔓延线路,继续追寻革命烽火和动人岁月。

  都市老宅

  见证惠州工农运动蓬勃发展

走读团在中华全国总工会惠州办事处旧址采访报道。

  从惠城桥西的中山东路,进入商业步行街,往西走几十米,右拐进入一条名为“都市巷”的古巷,再往里走几十米,民记走读团顺利找到了门牌号为“都市巷13号”的中华全国总工会惠州办事处旧址,这里也是广东省农民协会惠州办事处和惠阳农民协会革命旧址,2015年被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看到民记走读团来访,屋里的主人何如坤打开了门,热情招呼访客进去参观。“这是我祖上留下来的房子,建于清朝乾隆年间,前后两进,8房2厅,300平方米。”67岁的何如坤在这间清代大宅出生长大,从小听家里的长辈说,这个老宅是革命旧址,这些年不时都会有人来参观,今年是建党100周年,来参观的人络绎不绝。

  在高楼大厦的包围中,这座历经200多年风雨的老宅基本保存完好,中间有一个天井,北侧其中一个房间还摆放着一张旧时的木床。“我听长辈说,这个房间是专门招待客人的,以前领导工农运动的革命人士,应该也住过这个房间。”何如坤说,南侧的房屋(如今为都市巷11号)则是当年他们办公的地方。

  这座青砖大宅见证了惠州工农运动的蓬勃发展。1925年10月14日,国共第一次合作期间,东征军第二次东征攻克惠州后,周恩来将随军东征的共产党员朱祺、何友逖、李国英,共青团员肖鹏魂(后转为共产党员)等留下,在惠州设立东征军惠州留守处,负责发展党、团组织,开展工、农运动。26日,惠州第一个工会组织——理发工会成立,接着,惠州其他行业工会相继成立,会员人数达2896人。

  在这样的背景下,1926年1月,全国总工会决定设立中华全国总工会惠州办事处,由肖鹏魂任主任,领导惠阳、紫金、博罗、河源、龙川、和平、连平、新丰8县的工人运动。此后,各县的工会组织蓬勃发展,到当年7月,成立工会30个,会员发展到7042人。1926年7月16日,全国总工会撤销中华全国总工会惠州办事处。惠州地区的工人运动由惠州工人代表大会负责领导。

  工人运动蓬勃发展的同时,农民运动也发展迅速。1925年10月,广东省农会派常务委员阮啸仙到惠州筹备组织惠阳县农会,11月16日惠阳县农民协会正式成立,朱观喜当选为执行委员会委员长。为了统一领导惠属各县农会,1926年1月,广东省农民协会惠州办事处成立,由朱祺担任主任,卢耀门担任秘书,负责指导惠州地区8县的农运工作,帮助各县发展农会组织,维护广大农民利益,反对地主豪绅的压迫和剥削。

  1927年,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人士,惠州也陷入白色恐怖之中。4月16日,这座作为惠州工农运动领导机关办公场所的老宅也遭到国民党反动当局的查封,中共惠州地委书记李国英及潼湖、淡水、平山、多祝等区农协特派员等17人被捕。

  革命形势急剧逆转之后,中共惠州地委机关转移到惠阳镇隆四大半围,工会、农会、共青团等团体也陆续转移到四大半围,继续开展革命斗争。

  四大半围

  大革命时期惠阳工农运动中心

讲解员讲述惠阳镇隆四大半围革命历史。

  沿着当年中共惠州地委转移的路线,民记走读团来到了惠州西南面25公里的马鞍山下惠阳镇隆四大半围。四大半围由高田、新村、岗头、陂塘角四个围村和朱屋瑛几户人家组成,当年属惠阳县第九区(潼湖区)管辖,现在大部分处于高田村内。

  距离高田村委会办公楼不远,有清朝光绪年间的黄氏宗祠,建筑面积280平方米,门前广场南侧有一面浮雕墙,中央是一面红旗飘扬的造型。红色,是这个宗祠最亮眼的底色。这里是中共惠紫河博地委成立旧址,2016年,惠阳区对宗祠进行修缮并布展。如今,这里成为四大半围革命历史陈列馆,今年1月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你们看,从这座房子的对联‘发扬革命传统 争取更大光荣’,就可以看出四大半围的革命精神一直传承至今。”四大半围革命历史陈列馆讲解员杨文指着黄氏宗祠旁边的一座老房子说,“这里就是共产党员黄卓如的故居,黄卓如是四大半围农民运动领导者之一。”

  正是得益于黄卓如、罗俊、罗克仁、何友逖、李国英等共产党员的领导,大革命时期四大半围的工农运动开展得轰轰烈烈,广大农民的革命意志更加坚定。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发生后,中共中央特派员蓝璇均接任中共惠州地委书记,他与地方党、团、工会、和农民自卫军的领导人立即采取应变措施,将党的领导机关转移到惠阳镇隆四大半围,工会、农会、共青团等团体也陆续转移到四大半围。

  “当时,四大半围就成了领导工农革命、坚持战斗、准备和组织武装讨蒋、反击反革命武装镇压的政治和军事指挥中心。”惠阳区委党史研究室二级主任科员王伟明介绍说,为反抗国民党反动派,按照广东区委、东江特委的指示和部署,1927年4月30日,蓝璇均组织发动了第一次平山起义,同年5月26日发动第二次平山起义,因敌军已有防范,加上敌我力量悬殊,两次起义失利。

  “这里就是蓝璇均曾经住过的房间。”在杨文的引导下,民记走读团来到了位于黄氏宗祠大门南侧的一个房间,里面陈列着木床和木桌椅。

  蓝璇均不仅在黄氏宗祠居住生活了一段时间,还在这里宣布了一个重要的决定。1927年8月下旬,蓝璇均在香港接受中共广东省委的指示后,回到四大半围,在黄氏宗祠召集各地党组织负责人会议。会上,宣布中共惠紫河博地委成立,领导所属各县党务、政治、军事工作,蓝璇均任书记兼军事部部长。

  “中共惠紫河博地委成立后,中共惠阳县委和惠阳临时军事委员会相继在四大半围成立,并于1928年初取得了镇隆暴动的胜利,沉重打击了地主豪绅的反动气焰。”王伟明说,1928年2月,惠阳县苏维埃政府在四大半围岗头村杨氏宗祠成立,进一步把惠阳土地革命斗争推向高潮。

  1928年3月,广东省委派恽代英、杨石魂等来到惠阳,帮助指导中共惠阳县委以四大半围为根据地,组织发动第三次平山起义。由于时间仓促、力量不足、加上国民党军队已有察觉急忙调集部队,敌人力量骤然增加,恽代英果断将准备参加平山暴动的武装力量撤回。

  第三次平山起义“夭折”后,国民党军联合地主武装对工农革命进行镇压,四大半围先后遭到国民党8次残酷“围剿”,革命斗争环境和条件极为艰苦。惠阳的党组织和革命群众便转移到惠东多祝、稔山等地的深山密林中,继续坚持革命斗争。

  白芒坑松龄围

  红军义师留火种,一口红军井显真情

白芒坑松龄围革命旧址展出的文物。

  当东江以南的惠城、惠阳等地的革命运动如火如荼开展时,东江以北的龙门,因红四师从广州奔向海陆丰的战略转移、播撒革命火种,革命星火亦熊熊燃起,使得东江两岸的革命形势连成一片。

  龙门县平陵街道山下村白芒坑革命老区,大山深处修林茂竹间,古朴的客家围屋松龄围,红四师休整地旧址又迎来了一拨游客,与民记走读团同步抵达。

  始建于清代的松龄围,占地面积约1456平方米,为三进式建筑结构,有房屋80多间,祠堂左边房屋通过龙门农民画的形式展示红四师在龙门的历史,革命物品引人追寻革命历史。

  年逾八旬的白芒坑村民洪金发,听着长辈讲红四师的故事长大,家里有5个人参加革命。如今,他成为“红色守护人”,在松龄围为游客义务讲解红四师的故事,十多年来风雨无阻,哪怕只有一位陌生的游客到来,他都不厌其烦地讲解。围内的每一条巷道、每一间房子,他闭着眼睛都能找到。

  洪金发用夹着当地客家话的普通话向游客们讲解“这是红四师师长叶镛住过的房间,里面的摆设还原了当年的情景;这间则是徐向前的卧室,他当时是红四师第十团党代表徐向前,后来接替叶镛成为红四师师长……”

  洪金发面前,一张红四师转战海陆丰的线路示意图,标记着当年红四师从广州起义奔向海陆丰的足迹。

  史料记载,1927年12月11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广州起义爆发,震惊中外,13日,起义失败后,由叶镛、徐向前等带领起义军余部1200多人撤到花县(今花都),成立工农红军第四师。红四师后于12月19日转战龙门地派,于次日进入龙门县城并进行改编。接着,红四师途经平陵白芒坑并休整3天,最后转战河源、海丰与红二师胜利会师,为东江地区的革命运动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红四师在龙门期间,严厉镇压土豪劣绅,没收其财产,一方面救济贫苦农民,一方面解决部队的粮饷给养。”龙门县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邬杞祥补充介绍道,红四师在地派均隆围筹粮,在龙门县商会召开县城官吏、乡绅、富商会议,筹措军饷,宣传中国共产党主张和红军的宗旨。在白芒坑休整期间,军纪严明,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做饭烧水自己动手,得到群众的拥护,村民洪观火、洪国盛、洪国房带枪参加红四师,走上革命道路。

  从松龄围大门出来,祠堂左侧有口“红军井”。洪金发永远记得长辈们跟他说过的故事,他又一次倒背如流地向游客讲解:“红四师驻扎白芒坑期间,发现村民饮水要到山上挑。第十团党代表徐向前同志在了解到当地村民生活用水比较困难,就带领红军第十团的官兵挖大和挖深原来的一口山流井,使村里有了一眼水量充足清洁卫生的井水,这口井后被当地人称为“红军井”。当地村民也尽力帮助红师官兵,村民为战士捐献口粮,当看到伤病员也要和其他战士一样到冰冷的山塘洗澡,就把这些伤病员拉进围屋内,烧水给他们洗澡。”

  红四师离开后,村民在井边立起“红军井”石碑,并题对联:“饮水不忘挖井人,永远怀念徐向前。”如今,这口井依然泉涌不断,清澈甘甜,成为红四师与群众军民鱼水深情的见证,也是游客到访松龄围的打卡点。

  产业升级

  红色文化+荔枝文化助力乡村振兴

  赓续红色血脉,讲好红色故事。立足新时代,具有深厚红色基因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惠州迎来了红色旅游的发展契机,厚植于此的优良革命传统,转化为惠州人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实际行动,更加幸福美好生活的愿景照进了现实。

  穿过瓜果飘香的田园,民记走读团一行来到距离惠阳镇隆四大半围不远处的黄竹沥古荔枝公园。初夏时节,粗壮的古荔枝树历经沧桑姿态各异。公园600年树龄有13棵,300年树龄有35棵,枝叶繁茂,枝干纵横交错,遮天蔽日,树上挂满如花生粒大小的荔枝,预示着“荔枝之乡”镇隆又迎来一年丰收季。

  民记走读团了解到,镇隆荔枝种植面积达4.3万亩,种植农户达6000多户,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定、首批国家级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广东省名牌产品等无数荣誉。近年来,随着红色旅游的兴起以及游客的增加,镇隆将红色旅游和乡村旅游相结合,把荔枝产业和红色文化相结合,推动乡村振兴发展。

  “这些荔枝树,大多数品种是禾枝,因为年龄大,树大,产量也很大,丰年时一棵树可以采2000~3000斤荔果。”与民记走读团一起在黄竹沥古荔枝公园走访的镇隆镇党建办工作人员杨文介绍,该公园不仅成为当地村民的休闲之地,在每年荔枝成熟期间,还吸引不少外地游客前来参观,周边农家乐的生意也因此兴旺起来。

  荔枝不仅是美味,也是美景。位于镇隆镇的景丽荔枝专业合作社从2012年开始推出农旅结合的果场项目,改变了过往单一的荔枝产销模式。据合作社负责人叶兆雄介绍,合作社每年接待游客接近7万人次,借助红色旅游、客家文化等资源促进荔枝产业升级,带动革命老区的农民实现就近就业、增收致富。

  再过两个多月,将又是一年荔枝红。镇隆镇党委委员黄海兵介绍,为迎接今年的镇隆荔枝大丰收,该镇将筹备大型批发市场,邀请大型物流采购商入驻,搭建荔枝产销平台,同时拍短视频向全国消费者宣传,加大对电商营销力度,开展电商(视频)培训,培养新型电商主体,将镇隆荔枝销售再上一个台阶,把镇隆荔枝卖到全世界,达到农民增产增收的目的。

  为庆祝建党100周年,今年镇隆将把荔枝文化和红色文化结合起来,以“荔枝红·红镇隆”主题,在四大半围所在地的荔枝园下举行唱红歌、讲红色革命故事活动,同时组织重走四大半围足迹徒步行活动,传承红色文化基因,奏响乡村振兴进行曲。

  文旅融合

  红色旅游+生态旅游带动乡村致富

  当马鞍山麓的镇隆荔枝慢慢长大、红遍枝头时,南昆山下的丘陵地带的禾苗也将拔节抽穗、满地金黄,同是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的产品,香飘万家的龙门大米也肩负起振兴乡村、哺乳革命老区的重任。

  “近些年,我们加大了资金投入保护白芒坑革命遗址群,并深入挖掘红色资源,打造白芒坑红色培训基地,开展党员教育、红色研学、徒步穿越等活动。”平陵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叶伟科介绍,结合绿色生态资源,当地正立足红色资源活化利用,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发展龙门大米、绿色蔬菜等产业,助力村民日子越过越红火。

  “我爷爷在红四师进来的时候,把家里存放的大米都捐给红四师。”平陵白芒坑村民洪尉腾从小听着红色故事、喝着红军井水长大,和其他村民一样,洪尉腾一家几代人保留着拥军爱军的情节,叔叔洪木桥、侄子洪辉先后参军入伍当兵。

  洪尉腾记得2017年12月29日那天,白芒坑空前热闹,“红军精神永放光芒——纪念中国工农红军转战龙门90周年”活动在松龄围前的晒谷场举行,龙门宣布启动为白芒坑革命老区“十件实事”,不仅改造乡村道路,还启动建设现代化景区和教育基地,打造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洪尉腾由此想到了“红军米”。这位龙门大米产业队伍中的一名“老兵”,于1994年从村里到平陵市场卖大米,后承办平陵粮管所业务,于1998年开设平陵金燕米厂,并在2015年成立了龙门县锦燕水稻专业合作社,采取公司+农户+合作社+基地的模式,在龙门大米行业站稳了脚跟。如今,锦燕水稻专业合作社已有会员300多户,种植面积达到1.7万亩,覆盖龙门平陵、龙江等地,带动农户5000多户,大米年产值达9000多万元,年销量达7000多吨。

  为了提升大米品质,发展功能性农业,洪尉腾还与暨南大学合作开发,在白芒坑附近种植300亩绿色健康、口感更好的富硒大米,并于去年试水市场。虽然售价比普通稻米高出几倍,却深受市场欢迎。

  红军情结深厚的洪尉腾一直想为家乡出点力。“我想在白芒坑种植红米,打造一片红米基地,并在白芒坑设立红米销售点,带动龙门大米的销售,提高龙门大米的品牌影响力。”对于洪尉腾而言,打造红军米品牌,不仅仅是打造龙门大米的新品牌,更是表达对红军精神的传承。

  “白芒坑的变化日新月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并成为龙门有名的红色旅游景点,吸引很多游客前来旅游参观。”说起家乡的变化,洪尉腾高兴地说,“到了晚上,白芒坑比镇里还热闹,圩镇的人散步几公里到白芒坑休闲。”

  革命老区白芒坑的变化,也吸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返乡创业,“80后”青年洪建荣就是其中的代表。去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洪建荣和妻子利用短视频平台,拍摄“三哥三嫂”栏目宣传白芒坑美丽乡村新面貌,传递红色正能量。今年1月,他还通过抖音直播方式为本地农产品带货。

  “这几年在政府的推动下,白芒坑发展越来越好,很多网友看我拍摄的视频,纷纷留言咨询拍摄点,希望过来龙门平陵旅游。”洪建荣表示,未来他将拍摄更多短视频,向全国人民推介美丽家乡,为乡村振兴贡献一份力量。

  民记走读团有话说

  ●惠阳区委党史研究室二级主任科员王伟明

  保护好红色景点 传承红色基因

  镇隆四大半围是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惠阳乃至惠州地区的革命运动中心。著名共产党员人阮啸仙、郑怀昌等先后到这里领导和指挥惠阳工农运动和土地革命。这里成立的中共惠(阳)紫(金)河(源)博(罗)地委,中共惠阳县委、惠阳县苏维埃政府、为领导惠阳乃至紫金、河源、博罗轰轰烈烈开展工农运动和土地革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这片红色热土上,孕育了罗俊、黄卓如等一批革命者,涌现了余子光、温毓明等一批作出重大贡献的革命烈士,他们用鲜血、汗水写就一曲为民族解放事业奋斗的凯歌。

  为了更好地纪念革命先烈,让后人记住前人的浴血奋斗史,惠阳区对红色景点一直采取保护措施,同时出台政策,对红色景点进行改造或修缮,并作为党史教育基地,传承红色基因。

  ●龙门县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邬杞祥

  龙门是江北地区最早全境解放的县

  龙门县红色资源丰富,是一块红色的土地。红四师是龙门人民最早见到由中共领导的武装队伍,军纪严明,理想坚定,播撒革命火种,极大地鼓舞了龙门人民革命热情,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此后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龙门人民对中共领导的游击队,还称为“红军”。龙门也是江北地区和惠州地区依靠自身的力量最早实现全境解放的一个县,为解放广州作出积极贡献。

  多年来,龙门积极保护活化红色文化资源,推进红色旅游融合发展,形成红色文化精品路线,为粤港澳大湾区提供红色旅游产品。

  ●市民杨铃

  珍惜革命先烈用鲜血换来的和平家园

  这次跟随走读团来到龙门县一处重要的红色旅游圣地——松龄围。在这座清代客家围屋里,展览着革命军人的生活用品、刀枪子弹等文物,让我们直观感受革命岁月的艰辛和不易。围屋旁的红军井,在百年风雨中见证了当年军民的鱼水情深,也见证着当地人一步步走向了美好生活。正如“红军井”边刻有的红字:“吃水不忘挖井人”,我们要珍惜革命先烈用鲜血换来的和平家园,脚踏实地地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确保革命先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太平盛世永不变色。

  红 色 东 江 问 答

  1.中华全国总工会惠州办事处旧址位于惠城区的哪条巷子?

  A.祝屋巷

  B.都市巷

  C.尔雅巷

  D.叮咚巷

  2.惠阳县农民协会于1925年哪一天正式成立?

  A.11月16日

  B.11月17日

  C.11月18日

  D.11月19日

  3.1925年,惠州第一个成立的工会组织是哪个行业的?

  A.车衣工会

  B.制饼工会

  C.皮革工会

  D.理发工会

  4.中共惠紫河博地委成立旧址位于四大半围哪个宗祠?

  A.罗氏宗祠

  B.杨氏宗祠

  C.黄氏宗祠

  D.张氏宗祠

  5.红四师在平陵白芒坑共休整了几天?

  A.2天

  B.3天

  C.4天

  D.5天

  (答案在本期找)

  ●指导:中共惠州市委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

  ●特别策划:中共惠州市委宣传部

  ●承办:惠州报业传媒集团

  (本期党史知识问答正确答案依次为:B、A、D、C、B)

  ■文字 统筹 惠州日报记者侯县军

  采写 惠州日报记者侯县军 香金群 骆国红

  ■图片 惠州日报记者 杨建业 汤渝杭

分享到:

相关新闻

编辑:朱冰
分享到:
  • 今日惠州网微信
  • 惠州发布微信
  • 惠州文明网微信
  • 惠州头条APP

查看所有评论网友评论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观点,与今日惠州网无关。发言最多为2000字符(每个汉字相当于两个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