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走好高质量发展之路 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殷殷嘱托

  ●要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率先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要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和市场导向作用,加快建立技术创新体系,激发创新活力。要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破除无效供给,培育创新动能,降低运营成本,推动制造业加速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

  ●要深入抓好生态文明建设,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深化同香港、澳门生态环保合作,加强同邻近省份开展污染联防联治协作,补上生态欠账。

  ●要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把就业、教育、医疗、社保、住房、家政服务等问题一个一个解决好、一件一件办好。

  从三个百亿美元项目齐聚的湛江东海岛,到发力新能源的汕头海上风电产业园,广东产业转型升级“提档加速”;财政支出中七成投入民生、万里碧道加快建设、新增公办幼儿园学位超百万个……广东经济加速迈向高质量,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一一化为现实。

  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两次来粤视察中都对“高质量发展”作出明确指示,要求广东坚持高质量发展,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和市场导向作用,大力发展实体经济,深入抓好生态文明建设,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持之以恒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为契机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建立“小切口大变化”民生实事办理制度……近年来,广东牢记总书记嘱托,紧扣高质量发展主题,坚持在构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上聚焦用力,努力率先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坚持创新驱动

  汇聚高端要素加速科研成果转化

  在毗邻深圳机场的“海归岛”,当地为海归人才回国提供免费6—12个月的创业场地等政策支持,开岛一年半就吸引149个海归创业团队,涵盖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高技术服务等领域。

  这是广东大力引才育才、夯实创新基础的一个缩影。

  孔雀东南飞,人才汇湾区。近十年来,仅深圳就新引进各类人才超过187万。不久前科技部发布的《中国科技人才发展报告(2020)》显示,2019年广东R&D人员达80.3万人年,居全国首位。

  通过强化科研平台建设,广东加速汇聚创新要素。

  从东莞散裂中子源二期、江门中微子实验站、惠州强流重离子加速器装置,到人类细胞谱系、冷泉生态系统、阿秒激光等一批新的大科学装置,再到国家和省实验室、重点实验室、粤港澳联合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步入全面建设的快车道。

  “大科学装置已经成为现代科学技术诸多领域要取得突破的必要条件,成为众多高新技术的源泉和高新技术产业的摇篮。”中科院高能所副所长、东莞分部主任陈延伟表示。

  市场主体成为广东科技创新的主力军。

  在今年5月召开的全省科技创新大会上,180个项目(个人)受到表彰。贴近产业所需、民生所盼的原始创新成果加速从实验室走向社会。

  在创新成果转化中,企业挑起大梁。在2020年度的获奖项目(个人)中,企业牵头或参与的达126项,占七成;从牵头项目看,由企业或依托企业牵头完成的有50项,占27.8%。

  一批代表性科技型企业加速崛起。其中,仅广东省科学院旗下就有以“中科云图”为代表的157家高技术企业。全省高新技术企业达5.3万家,科技企业孵化器超千家,众创空间超千家,为市场注入了强劲的创新活力。

  推进产业升级

  借助集群优势推动发展动能转换

  产业强则经济强。在广东,具有坚实发展基础和增长趋势的支柱产业,正在成为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2020年5月,广东正式发布关于培育发展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意见,此后又分别发布20份战略性产业集群行动计划。

  新一代电子信息、绿色石化、智能家电、汽车产业……十大战略性支柱产业单个产值都在5000亿元以上,立足于“稳”;半导体与集成电路、高端装备制造、智能机器人……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值都在2000亿元以内,着眼于“进”。

  今年上半年,广东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实现增加值22184.92亿元,占GDP的比重为38.8%,规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均居全国第一,全面塑造广东产业发展新优势。

  产业的“链长”与“链主”携起手来。今年4月,广东在全省建立实施“链长制”,以省长、制造强省建设领导小组组长为“总链长”,省领导定向联系负责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

  更多新兴产业如潮奔涌,为广东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多动能。

  在粤芯半导体的无尘生产车间里,生产无人车沿着空中轨道飞驰运转,来自光刻机生产厂家、芯片设计厂家和粤芯半导体的员工穿梭其间。

  “芯片产业正在从1到N,如何与生物医药、智能汽车、传统制造等领域相结合,这是属于我们的时代机遇。”粤芯半导体副总裁李海明说。

  抓住机遇的高新企业、项目正不断涌向广东。

  在东莞,新一代高速智能数据线及新材料科技中心、瀛通通讯(粤港澳大湾区)智能制造等一大批产业项目集中动工。在佛山,信扬科技成像模组生产项目将引进月产能约5000万颗成像模块的生产线。

  依托在电子信息产业等领域优势,广东产业数字化加速演进。

  订单交付周期缩短56%,渠道库存下降40%,产品品质指标提升15%……刚刚入选由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灯塔工厂”名单的美的顺德微波炉工厂尝到数字化和智能化赋能产业链后的甜头。

  加快低碳转型

  坚持绿色发展实现绿水青山

  绿色发展,产业先行。近年来,广东加快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

  走进汕头市丰诚织染有限公司,只见车间宽敞明亮,布匹有序进入染缸。“以前生产环境脏乱、味道大,还担心污水排放不达标。”公司负责人钟进丰介绍,以入园为契机,公司改进生产线和布局,园区统一收集处理污水,“一个月产量相比之前还增长70%多”。

  绿色转型为新产业、新技术的发展带来“绿色契机”。不久前,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广东城市群正式获批为首批示范城市群。广东在全国率先破解加氢站建设难题,目前建成加氢站39座、在建10座,数量位居全国首位。

  在全力满足用电需求的同时,广东持续推进清洁能源建设。

  今年9月,全省新一批清洁能源项目开工。在深圳,光明燃机电源基地项目由于采用目前世界最先进的重型燃气轮机技术,热效率可达63%,达到国际最优排放水平;在汕头,海上风电产业园建成后将以汕头海上风电资源开发为合作基础构建一个海上风电全产业链的创新制造智慧园区。

  数据显示,2020年在全省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石油、天然气、一次电力及其他能源的比重分别约为33%、26%、11%、30%,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较2015年提高4.4个百分点。

  深入抓好生态文明建设,广东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让绿水青山常驻。

  根据规划,到2030年,广东将建成1.6万公里碧道,形成覆盖全省的碧道网络;到2035年,人水和谐的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在广东全面呈现,实现“水清岸绿、鱼翔浅底、水草丰美、白鹭成群”的美好愿景。

  一组组数据清晰显示,近年来,广东环境治理取得重大突破:2020年,PM2.5浓度下降到22微克/立方米,较2015年下降30.3%,实现9个劣Ⅴ类国考断面全部清零,地表水国考断面水质优良率达到87.3%。

  强化民生保障

  补齐短板提升公共服务能力

  把钱花在民生所需的“刀刃”上,广东坚持底线民生,不断加大民生投入,群众获得感更加充实。

  “十三五”时期,广东全省财政民生投入合计5.5万亿元,占总支出的比重达到七成,基本公共服务逐步实现常住人口全覆盖。

  今年上半年,广东投入243亿元支持打赢疫情防控硬仗,安排11.6亿元支持深入实施“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落实288亿元持续提升低保、特困、孤儿、残疾人等底线民生保障水平。

  将事办到群众心坎上,广东不断补足民生短板,让高质量发展成色更足。

  2020年,全省47家中心卫生院全面完成升级建设任务,平均每个卫生院业务用房面积达3万平方米,全部配置远程医疗设备,实现院容院貌、设施设备、人才队伍、技术水平、运行机制和服务能力六个方面的全面升级。

  更多公办幼儿园准备“开业”。去年,广东将“增加学前教育公办学位供给”列入省十件民生实事之首。截至2020年12月初,与2019年初相比,全省新增公办幼儿园学位109.45万个,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51.39%。

  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广东全力打造全国数字政府建设标杆。

  目前,“粤省事”已集成原有分散在各部门的2230项服务事项及90种个人电子证照。超过1.45亿的实名用户,动动指尖就可轻松办理社保、公积金、养老、出入境以及交通出行等事项。

  不久前发布的《省级政府和重点城市一体化政务服务能力(政务服务“好差评”)调查评估报告(2021)》显示,广东在省级政府一体化政务服务能力指数评估中连续第三年得分居全国第一,标杆示范地位进一步巩固。

  数读

  创新驱动

  “十三五”期间,全省研发经费支出从1800亿元增加到320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从2.4%提高到2.9%;有效发明专利量、PCT国际专利申请量保持全国首位;全省高新技术企业达5.3万家,国家级高新区达14家;10家省实验室布局完成,共有30家国家重点实验室、430家省重点实验室;成建制引进国家级科技力量在粤建设21家高水平创新研究院,组建20家粤港澳联合实验室。

  产业升级

  全省累计培育200多个“灯塔式”标杆示范项目,其中80多个项目入选各类国家级标杆示范;数字经济规模、5G基站数、4K电视产量等多项指标位居全国第一。

  生态文明建设

  2020年,全省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92.5%,空气质量6项污染物连续6年全面稳定达标;地级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基本消除,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100%达标。

  民生保障

  到2020年,全省47家中心卫生院全面完成升级建设任务,医生和护理人员分别增长45%、50.8%;截至2020年12月初,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51.39%,公办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86.61%。

  南方日报记者 王彪 李秀婷 卞德龙 张子俊 肖文舸

编辑:任己章
分享到:
上一篇:
分享到: